漢陽典故傳說——機器大王胡尊五

汉阳典故传说——机器大王胡尊五

清末,漢陽有個實業家名叫胡尊五,創辦胡尊記機器廠,與周仲宣創辦的周恆順機器廠、周文軒創辦的周洪順機器廠齊名,名列漢陽20多家民營機器廠前三甲。

胡尊五與周仲宣、周文軒不同,雖在企業經營方面不及他們,但對機器特別敏感,是機器設計、製造方面的技師,當時業界無人可及。哪怕是外國洋行剛研製出來的新機器,他只要看上幾眼,用手比畫幾下,就可以將圖紙畫出來,甚至還加一點創新,比洋機器性能更好。武漢地區的洋行和率先使用洋機器的工廠對他十分懼避,流傳一句順口溜:“不怕胡尊五談生意,就怕胡尊五看機器。”

胡尊五是如何練就如此神奇本領的呢?這還得從他的經歷說起。

胡尊五1866年出生於漢陽縣蔡甸鎮一個貧寒農家,從小就跟著大哥在江浙一帶跑單幫做生意,又在上海一家雜貨店當過學徒。22歲那年,朝廷在上海招聘勞工赴臺灣務工,胡尊五去了臺灣,在荷蘭人留下的修造廠學翻砂,鑄造機械部件,一干就是八九年。

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戰敗,將臺灣割讓給日本,胡尊五隨同大批赴臺灣勞工返回上海,在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當工人。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的許多機械加工設備都是德國進口的,胡尊五對這些洋機器非常感興趣,潛心琢磨機器傳動原理以及各部件之間的關係,很快領悟和積累了大量知識和技能,成為機械技術上的一把好手。

此時,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漢陽開辦的鐵廠和兵工廠已經投產,這兩個工廠在全國舉足輕重,但是技工短缺。張之洞徵得朝廷同意,從上海調撥一批能工巧匠支援湖北,胡尊五被調回故鄉漢陽鐵廠工作。漢陽鐵廠承接總督府下達的鑄造張之洞半身塑像的任務,別人都沒有那個本事,胡尊五憑其精湛的鑄造技藝,將張之洞鑄造得栩栩如生,連鬍鬚也飄然如生。此後,胡尊五晉升為漢陽鐵廠分廠技術主管,但他對當官不感興趣,不習慣花翎頂戴和官場禮儀,經常發生尷尬和煩惱。漢陽鐵廠的工人主要由湖北人和上海人組成,胡尊五的兒子胡幼卿也在漢陽鐵廠當技工,父子倆滿口上海腔,屢受湖北幫嘲諷。於是父子二人提出辭呈,離開了漢陽鐵廠。這時已是1900年。

汉阳典故传说——机器大王胡尊五

胡尊五父子二人離開漢陽鐵廠後,立即受到周仲宣聘請,到周恆順機器廠當了技師。周恆順機器廠是漢陽實力最強的民營機器廠,胡尊五父子二人加盟後,技術力量更上一層樓。當時,順豐榨油廠需要一臺100匹馬力蒸汽機,準備與漢口英國洋行簽訂蒸汽機訂貨合同。周仲宣得知這個消息後,與胡尊五商量,他們不甘心中國人的血汗錢進了外國人腰包,不相信外國能造的機器中國就造不出來,更看不慣外國人趾高氣揚、中國人崇洋媚外!胡尊五在漢陽鐵廠見過蒸汽機,研究過蒸汽機的傳動原理,有信心與英國洋行競爭這筆業務。胡尊五憑藉多年的數據和經驗,與周仲宣、胡幼卿共同研究,成功研製出100匹馬力蒸汽機,價格低於英國洋行四分之一,並在機座上鑄字:“同胞細聽,權利須爭,我邦能造,不購外人……”隨後,周恆順機器廠以胡尊五為技術骨幹,又試製成功15~30匹馬力蒸汽抽水機、全套榨油設備、制磚機等機械,在全國享有盛名。

1903年,胡尊五離開周恆順機器廠,在漢陽雙街開辦胡尊記機器店。以一臺土機床、一臺皮帶車床、一臺土鑄造爐起家,自行設計製造出武漢第一臺柴油機,機器店發展為機器廠。漢口某廠家渴望得到一臺半齒輪傳動車床,因這種機床從國外進口,價格昂貴,便慕名到胡尊記機器廠訂製。胡尊五搞清了客戶的需求,便親自到經營該機床的外國洋行參觀,對這種車床的傳動原理一看便知,回來後設計圖紙、反覆琢磨,終於造出車床,滿足了客戶的需要。

胡尊記機器廠生產柴油機,主攻造船,開發生產船舶配套部件,甚至成為外國輪船彎地軸專修廠家,更名為“胡尊記造船機器廠”,並由船舶修造進入長江航運業。經過約20年打拼,胡尊記擁有數百噸至千噸級的客貨輪船30餘艘,居長江流域民間航運商的前三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