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蘇聯為何放棄50億美金賠款,卻搬走德國的一堆破銅爛鐵?

仔仔是不是你

我是軍事妹子,以蘇聯的秉性,放棄賠款,只要破銅爛鐵,豈不是虧大了?其實他們基本將整個東德搬空了,類似東北。

二戰中,蘇聯和德國打的你死我活,最終成功把紅旗插到了柏林。但是為了這個勝利,蘇聯人付出了所有參戰國中最高的人員傷亡。死了這麼多人,國土還被殘暴蹂躪,蘇聯肯定是報仇心切,恨不得把德國剝皮抽筋,挫骨揚灰,才能消了心頭怒火。50億美元根本還不上他們在二戰中損失的一切,但是他們卻沒有被仇恨衝昏頭腦。

在戰爭中,德軍士兵本身素養的確不低,但是蘇聯見識到了德國先進科技和工業生產力展現出的威力。而意識形態的衝突也意味著,他們將會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和西方資本主義展開較量,而美國的戰爭實力,比德國要高出不止一個檔次。而現在德國戰敗,提升自身工業和科技水平的大好機會就擺在眼前,如果能在未來的大國爭鋒中和美國平起平坐,那區區50億美元又算個啥呢。

蘇聯想到了這一點,也很快的行動起來了。談判桌上,蘇聯展現出的“慷慨大方”嗎,讓已經揹負了數百億美元賠款的德國稍微鬆了口氣。於是,德國的工業機床等各種生產設備,被蘇聯兵拖上了火車,拉回國內。而蘇聯情報人員也不甘落後,和美國同行明爭暗鬥,搜刮到了大量的寶貴的資料數據。

而在冷戰的東西方較量中,就證明了蘇聯人的做法是沒有錯誤的。二戰之後,蘇聯的火箭,航空,電子等領域都有了巨大的進展,這讓一直對抱有蘇聯落後思想的美國等西方國家大跌眼鏡。舉個例子,光學巨頭——卡爾蔡司公司,在德國戰敗後,基本上被整個搬到了蘇聯。而這個為納粹生產了各種高精尖光線設備的廠家,立馬將原本不怎麼發達的蘇聯光學工業提升了好幾個檔次。日後的基輔相機廠生產出來的各種光學鏡頭,在鏡頭市場有著不小的競爭力。


軍事新觀察

這個問題有兩點毛病。一是蘇聯沒有放棄賠款,反而是掠奪式地加倍索取更多。二是蘇聯搬走的不是破銅爛鐵,而是一堆寶貝的工業設備,對蘇聯工業發展起到很大促進作用。

1945年5月,德國戰敗投降,二戰歐洲戰場取得勝利。戰敗的德國承擔了鉅額賠款,遭受巨大損失的蘇聯當然是最大受益者,德國要賠給蘇聯100億美元。

美、英、法、蘇四國最初確立了一個“分區賠償”原則,四國從各自在德國的佔領區獲得戰爭賠償,但蘇聯佔領區面積較小,且境內主要為農業與輕工業,經濟基礎薄弱;西方國家佔領區則是經濟發達,且擁有魯爾區這一歐洲最大的重工業基地。

蘇聯人表示強烈抗議,認為這樣不公平,因為他最想要的工業設備大多數都在魯爾區,於是四國一商量,又規定蘇聯可獲得西佔區拆卸設備的25%,其中60%使用糧食等物資交換,這樣美、英可以獲取糧食,蘇聯可以得到工業設備,大家取長補短,互通有無。

這回精明的美國人失算了,蘇聯人開始了掠奪式的拆卸,他們把佔領區幾乎所有的工業設備,凡是能拆走的都拆走了,包括管道設備、鐵軌、電話機和交換機、汽車、室內發電站、有軌電車、機床,乃至整座工廠、整個企業,以及數以十萬計的技術工人。

大規模的拆毀工業設備導致東德生產能力一落千丈。統計顯示,東德在1946年的生產水平比兩年前下降了75%,生產能力僅相當於1936年的55%,主要原因便是蘇聯的大肆拆卸。


據粗略估計,到1953年時,蘇聯通過各種途徑獲得的賠償可能達到171億美元,以至當時有評論說:“西德人是幸運的,是東德人替希特勒承擔了所有戰爭罪責。”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蘇聯依靠這些高精尖的德系工業設備,大幅度提高了工業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為接下來的美蘇爭霸提供了強大的工業經濟基礎,絕對是穩賺不賠。


狄飛驚

你好!我是縱橫沙場!關於二戰賠償問題,蘇聯搬走的可不是什麼廢銅爛鐵!

眾所周知,二戰時的德國擁有各種各樣的黑科技武器!

V2火箭🚀

HO-229世界第一款隱形戰機

是不是和美軍的B2很像?沒錯,美軍的B2就是抄襲德軍的229。

梅塞施米特ME262

二戰德軍的噴氣式飛機,如果德國早研製出來,結果或許可能不一樣了。(那時候的飛機多是螺旋槳飛機)




鼠式八號坦克

鼠式坦克是二戰最大的坦克,擁有一門主炮,一門副炮。當時並沒有量產,否則又要有多少軍人犧牲。

飛碟

我想這是德國傳的最神的武器了吧,傳聞最後希特勒沒死,而是坐飛碟跑了。。

當時德國的這些黑科技武器大多進了蘇聯和美國手裡,也是這些黑科技支撐了美蘇爭霸!


縱橫沙場

二戰結束後,蘇聯的工業已經處於崩潰的臨界點,如果再不引進新工業,那麼蘇聯的損失就不僅僅是50億美金了。所以斯大林果斷選擇了德國的陳舊設備,用糧食和工業原料換取了德國60%的設備。

這些工業設備很快就投入生產,把蘇聯的經濟拉了回來。當然這只是斯大林選擇陳舊設備的其中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就是,斯大林看的長遠,這批設備的價值遠遠不止50億美金,它們即將帶動的是蘇聯整個國家的軍事力量。

不然德國為什麼光靠這些設備生產出的坦克、飛機、大炮等,就能把歐洲各國和蘇聯打的一敗塗地?這足以說明德國的軍事水平有多強了。

斯大林的選擇是明智的,有了這些設備和技術之後,蘇聯的經濟復甦,並且軍事水平幾十年間就趕上了美國,以至於後來能和美國冷戰,各自秀軍事力量,誰也奈何不了誰。

此外,蘇聯現在的一部分火箭、飛機等都有當年德國技術的影子,只不過是更成熟更加先進罷了,一批設備強化了整個蘇聯,就連我也非常佩服斯大林這個決策。


逸聞軼事

蘇聯在成為世界工業強國的過程中有兩次重大的飛躍。一次是二戰之前的世界經濟危機,蘇聯趁資本主義國家深陷經濟危機時大批量進口工業設備、先進技術,甚至於有數十萬技術工人、科學家移民蘇聯,蘇聯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工業強國,是量的提升;而第二次飛躍就是二戰後蘇聯對於德國的戰爭索賠,蘇聯在多個工業領域有了質的提升,能夠和美國抗衡。

二戰結束之前,美英蘇三國就開始討論戰後對於德國戰爭索賠問題。蘇聯出於自身發展和現實考慮放棄金錢賠償(德國戰後一片廢墟根本沒錢),而用德國的工業設備、軍事技術、工業產品、德國勞工等方式賠償。

自1945年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開始到1946年3月的短時間內,蘇聯將德國境內的造船、飛機制造、重型機械、光學和精密儀器、紡織、造紙、釀酒等等涉及軍事、民生的工業設備拆遷回蘇聯,涉及德國企業2195家,其中1038家企業設備運抵蘇聯,德國工業實力被嚴重削弱。

1946年春因為蘇聯的大規模拆工廠行為造成德國民眾生活困難、社會動盪,蘇聯出於政治穩定考慮改變索賠方式。蘇聯不再拆遷德國工業設備,而是大規模參股德國企業,生產出的產品被大部分被運回蘇聯。到1948年蘇聯控制的德國企業涉及採礦、電力、造船、鋼鐵、汽車、化工、電子等重要行業,產值佔東德總產值的30%以上。

蘇聯還用勞務賠償的的名義大肆使用德國科學家、工程師,到1948年為蘇聯服務的德國專家、技術工人達20萬之巨,其中包括各領域的尖端學者,甚至還有諾貝爾獎得主。180萬德國戰俘免費為蘇聯的各行各業勞作服務。科研資料、珍貴書籍的價值更是無法估量。

所以二戰後蘇聯不是放棄50億美金賠款,而是改用其他方式罷了。


當狗容易做人難


德國的工業

在那個生產力決定實力的年代,德國的生產力先進程度僅此於美國。即使是在投降後,德國的武器裝備依舊能夠滿足200萬士兵,可見德國生產力的強悍。

蘇聯的情況

二戰時為了對付德國,蘇聯可以說真的是拼了老本,打光了2700萬人不說,國內的生產基地幾乎都被摧毀了。因此,二戰結束之後,蘇聯國內一片蕭條。

蘇聯的智慧

斯大林可是個精明人,他知道,50億隻是杯水車薪,遠遠不夠蘇聯這個超級大國恢復元氣。但是,若是藉助德國先進的設備和技術,蘇聯國內生產力一定會大大提高。



蘇聯的成果

果不其然,有了德國的支持,蘇聯以驚人的生產速度恢復了生產,並且在科技,軍事,航空等方面取得了傲人的成績。由此,蘇聯一躍成為世界第二的超級大國,僅此於美國,併為以後的冷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總的說來,蘇聯這種"選擇破銅爛"的做法符合了當時蘇聯的國情,是明智之選,你說呢?


歷史驚文

那堆爛鐵比錢重要,那是技術,可以提高蘇聯那可憐的技術水平!


帝國曆史觀察者

這是斯大林精明之處!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二戰時,德國投降以後。大家都知道一個現象:美國人搶人才,而蘇聯搶機器。美國本土沒有遭受嚴重的戰爭破壞,所以,工業生產能力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需要的是人才。而此時蘇聯不同,更需要的是機器。

蘇聯不同,雖然是戰勝國。但是,整個東歐的工業區全部報廢了。急需各種工業設備,恢復生產。於是,蘇聯在戰勝德國後,第一件事就是搶機器!

德國的機器製造水平,在當時可以說僅次於美國。儘管德國遭受到了大量的空襲,但其工業生產的上升勢頭依然保持到了1944年秋季,在這一年當中,德國最新生產的武器都足以滿足200萬人,這其中還包括130個步兵師和40個裝甲師,多麼恐怖的生產能力。這是蘇聯恢復生產所急需的。

當時的德國主要工業區,不在蘇聯控制之下,蘇聯佔領的是農業及輕工業區。而像魯爾工業區這樣的重工業地區是被美英控制,如果蘇聯強搶,這些設備肯定會被銷燬。所以,斯大林以賠款換機器。於是,斯大林以主動放棄50億美金賠款為條件,運走了大量美國人看不上的德國機器設備。

斯大林將德國舊機械設備合理的運用到蘇聯各地,這些機器為蘇聯的工業提供強有力的動力,讓蘇聯的機器製造水平直線上升。例如,蘇聯的無線類電子產品設備,X光透視管之類設備,火箭、飛機等。

事實證明,斯大林是正確的。這些德國機器運回蘇聯以後,蘇聯技術工人逆向開發,造出了更好的機器。這使得蘇聯有了與美國爭霸的資本。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不請自來,佔位!


破銅爛鐵?我的哥哥就那些東西說句不客氣的話就是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機械生產設備,是希特勒向全世界開戰的底氣所在,是蘇聯在二戰後快速崛起的大功臣。





還有蘇聯並不是主動放棄德國的戰爭賠款,只能說是另一位老大——美國不願意看到蘇聯從德國得到太多的經濟利益,二戰結束後,世界兩極分化嚴重,蘇聯美國開始爭當世界老大,誰都不願意誰實力更強大。


第二也是蘇聯領導人的厲害之處,二戰中德國可以說是把整個歐洲得罪完了,做為戰勝國的英法兩國卻與美國走的太近,這個時候如果德國因為戰爭賠款導致落後英法兩國太多的話,那麼在歐洲這塊土地上蘇聯就比較被動了。





所以後期蘇聯不僅主動放棄了一部分的德國戰爭賠款,甚至在一些方面給了德國很大的幫助,就像日本戰敗後美國對日本的扶持,說白了就是增加邦交,在全球戰略佈局,稱霸世界做鋪墊。





本人一元復始歡迎大家指正、探討……圖片來源網絡!


一元復始

蘇聯要的不是一堆破爛,是德國的先進工業技術!

我們都知道,二戰後軸心國戰敗,大量賠款。

二戰結束了,冷戰又開始了。可是蘇聯的工業在那時候非常落後的,要想稱霸,就必須有強大的工業支持。

那麼蘇聯斯大林就看中了德國的工業體系。熟知德國的工業體系非常強大,軍事工業非常強大,在戰場上體現為德國的裝備精良。不客氣而言,德國應該在二戰時是排名第二的工業強國。

這對於二戰後千倉百孔,渴望迅速發展自己,迅速稱霸的蘇聯而言,就是一個唾手可得的香餑餑哦!

德國也愁啊!愁沒錢賠款!

於是蘇聯就說,那就把你的工業系統給我吧,我不給你要錢了。

雖然德國也心疼,但是利大於弊啊,自己還能接著發展,就給了蘇聯。

蘇聯憑藉這些工業技術,迅速發展,恢復生產,很快就變成了工業強國,與美國並肩。

但是這件事美國起先並不知道,後來知道了,後悔也氣炸了。

所以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與其有一大筆錢,不如去發展科技,以此帶動經濟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