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的海狼級核潛艇有多麼強?

黃總60

如果用海洋中的一種生物來形容海狼級核潛艇,你覺得哪種最合適?筆者認為非牛鯊莫屬:兇狠彪悍且攻擊性極強的海洋殺手。

作為主要對抗蘇聯現有潛艇及未來可能出現的新型潛艇,海狼級的設計初衷就是打造一艘巡弋在北冰洋寒冷暗流中的"幽靈殺手"。所以,海狼級在設計上特別強調武器裝備數、持久作戰能力以及靜音效果。海狼級光是在魚雷裝載數量上就比洛杉磯級多出了整整一倍。

海狼級核潛艇使用的是大功率一體化自然循環反應堆,這就保證了它能在水下長時間的潛伏作業,再搭配低於海洋的背景噪音,已目前各國的現有聲納技術,如果海狼級在深海靜音遊弋根本不會被發現。這就有力地保障了反潛任務的秘密實施。

海狼級的聲納系統採用球型”聲納基陣+側舷聲納基陣+拖曳式線列聲納,具有警戒、搜索、跟蹤定位、目標識別和水下通信等多種功能,其搜索速度快,探測距離遠,能發現反潛直升機和來襲魚雷的噪聲信號。這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聲納技術,該技術的應用等於使海狼級擁有一雙明亮的眼睛。

當年為了對抗蘇聯,美國當時計劃建造29艘海狼級核潛艇,但隨著蘇聯的解體和經費的縮水,單價達39億美金的海狼級最終只生產了三艘。而且,海狼級攻擊型核潛艇被稱為反潛作戰的極致產物!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冷戰時,是人類歷史前所未有的兩個超級大國——美國與蘇聯進行全方位對抗的年代。上至太空、藍天,下至大海、深洋,可謂無處不在,而對抗的方式也無所不用其極。“海狼”級核潛艇便是那個年代的特殊產物。

正如上邊說到的,美蘇兩國在遼闊的海洋上也展開了對抗。在水面上,美國有傲世全球的航母艦隊和航母艦載機;而航母起步較晚的蘇聯,則通過建造大型水面艦艇和潛艇,建立“飽和式攻擊”,以威脅美軍航母編隊。

因為蘇聯在電子技術和信息整合技術上的落後,所以蘇聯海軍不得不發展單一用途的大型艦艇。在這一點上,蘇聯軍事技術專家可以說無所不用其極。如同航空專家只用不鏽鋼便造出了令西方震動的米格-25,海軍專家亦用粗獷的、卻也實用的方法造出了一批極具機械美感、亦讓西方畏懼的艦艇。

圖:米格-25戰機

這些艦艇在水面上的便有:“移動武器庫”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以及它的接替者光榮級導彈巡洋艦;“大型反潛艦艇”無畏級驅逐艦、“兩棲支援艦艇”現代級驅逐艦、裝備了對艦導彈的基輔級航母……而在水面之下則有:“大洋黑洞”基洛級潛艇、阿庫拉級核動力潛艇、以及體量前所未有的颱風級戰略核潛艇……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美國人決定建造一級足以獵殺蘇軍龐大的水面及水下,尤其是水下艦隊的核潛艇,這便有了後來的“海狼級”核潛艇。

顧名思義,美軍期望“海狼”級核潛艇能成為大洋深海中的“狼”——一型完美的水下獵手。為了達成這個目標,美國人將它設計成了水下排水量超過9000噸的怪物。到了末艦“吉米·卡特號”更是達到了12000噸的水下排水量,也因此一舉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攻擊型核潛艇。而它還能攜帶50枚魚雷以及各型導彈,能執行對水下、水面甚至是地面目標的打擊任務。同時,“海狼”級核潛艇能下潛至水下610米,水下航速高達35節卻比“阿爾法”級擁有更好的低噪音水平。


為了能夠使之成為一型完美的水下獵手,美軍在設計的時候可以說傾其所有。為了使“海狼”艦殼能夠光滑平整,且便於維修,美國海軍第一次用上了電腦輔助設計工具,並採用了模塊化建造方式。這種方式即將潛艇分成若干塊大型的構建同時建造,最終再將這些構建焊接成為一個整體,如同搭建積木一般。這樣一來就可以大大提高建造速度,也為將來的改造提供空間。同時為追求最好的減噪效果,“海狼”擁有雙重艦殼以及全覆蓋橡膠隔音瓦的外殼,此外,輪機更是被單獨安放在獨立的減震、消聲浮筏上。

圖:模塊化建造方式示意圖

當然了,一名優秀的獵手如果只能保持安靜,還僅僅不夠,它還需要能夠準確地追蹤獵物。為此,美軍在“海狼”級艦艇上裝備了一套從頭到尾的整合式聲納系統:


在艦首,是音鼓直徑達6米的球形聲納以及一具高頻近距主動聲納;位於艦身兩側則是兩具寬孔被動聲納陣列和兩具拖曳式聲納陣列。在尾舵左舷處,也被安放了兩具拖曳式聲納;更為誇張的是,就連艦體壓力殼內,也安放了一具聲納雷達。

與此同時,潛望鏡也是少不了被重新設計了一番。對比其他的潛艇,“海狼”級的潛望鏡不再是光學鏡頭,而是兩具光電套件:一具提供360度全方位的、實時圖像;另一具則負責紅外偵測。


說完了聰慧的耳目,我們再看看“海狼”鋒利的爪牙。就這點來說,“海狼”的設計是簡單而高效的——8具660mm的魚雷管。它們除了能用以發射魚雷、反艦導彈之外,還能使用戰斧巡航導彈。而作為蘇聯/俄羅斯海軍主力攻擊型核潛艇,阿庫拉級核潛艇魚雷管配置則是:4*650mm和4*533mm,可以說就戰力而言,它就輸了“海狼”一半了。而且,到了最後一艘“海狼”級潛艇誕生的時候,美軍提出在“吉米·卡特”號艦體後段加入一個長達30米的“多任務平臺”,使之能夠執行特戰任務或者垂髮巡航導彈。

綜合上述種種,我們可以說,“海狼級”雖然在下潛、噪音、航速和打擊能力上,均各有比之更強的一型蘇/俄製潛艇。但就綜合性能而言,無論是當時的蘇聯海軍,抑或是現在的各國海軍,依舊難有與之匹敵的新式潛艇,如果有的話,那也只能是美國自己最新一代的“弗吉尼亞”級核動力潛艇。


不過,如此出色的綜合作戰能力不是沒有代價的。美國為了擁有“海狼”級核潛艇,不得不付出高達將近30多億美金的平均造價。要知道,尼米茲級航母前三艘單價預算也才在20億美元左右的水平。面對著如此高昂的價格,就連財大氣粗的山姆大叔也不得不只訂購了3艘。加之其在研製成功、下水服役之前,冷戰便已結束,當時已然沒有哪個國家能有擁有一支龐大而技術先進的潛艇艦,因而“海狼”存在的價值大打折扣。


最終,當第3艘海狼級下水之後,美國只得匆匆終止建造計劃。雖然它們最後並沒能組成令人畏懼的狼群,但是憑藉著出色的綜合戰力,“海狼”依舊是水下最為可怕的獵手。


協虎戰爭史

海浪級攻擊型核潛艇,設計任務是在各大洋與北冰洋冷水對抗任何蘇聯現有與未來核潛艇,並取得制海權的反潛獵殺核潛艇,在設計上堪稱是潛艇進行反潛作戰的極致產物。本級艇1970—1984年研製,1989年定型, 1997年7月19日服役,由於海浪級在建造期間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美國軍事預算縮水,國防工業普遍不景氣,加之革新技術運用較多,技術經驗匱乏,導致建造期間事故頻發,預算超標,致使原本預計建造29艘的海狼級只建造了三艘便宣告停工。










海浪級攻擊性核潛艇:全長107.5米,全寬12.2米,水上吃水10.7米,排水量:水上7568噸,水下。SSN-21/22:9142噸 ,SSN-23:12139噸。潛航深度610米,艇體結構:單層殼體,動力系統:1座奇異S6W壓水堆52000馬力,1具備用柴油推進系統,,推進:單軸噴射推進器,航速:水上20節,航行35節,自持:80天,艇員133人,武器:8×艦側MK-69 26英寸(660mm)魚雷管 (裝填MK-48ADCAP線導魚雷、魚叉反艦導彈、戰斧巡航導彈、水雷等)。雷達
1×AN/BPS-16 I頻平面搜索雷達。聲吶:AN/BQQ-5D/E聲納系統,BQS-24近距離高頻主動聲納。作戰系統:AN/BSY-2水下戰鬥系統。其他:AN/WLY-1魚雷誘餌[8]


Trafalgar18051021

“海狼”級攻擊型核潛艇的首艇“海狼”號攻擊型核潛艇(SSN-21)是美國海軍第3艘以“海狼”命名的潛艇。首艘“海狼”號潛艇(SS-197)於1937年加入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擊沉17艘敵方艦船,在1944年12月沉沒;第2艘“海狼”號潛艇(SSN-575)是“鸚鵡螺”號後第2艘核動力潛艇,1955年7月21日下水,1958年10月創造了連續潛航60天的世界紀錄,1987年3月退役。美國海軍用“海狼”命名SSN-21號潛艇,是希望能夠延續這種光榮和傳統。

根據美國海軍的想定,“海狼”級攻擊型核潛艇將取代“洛杉磯”級攻擊型核潛艇,主要用於遠海大洋和極地海區獵殺前蘇聯紅海軍的各型彈道導彈核潛艇、巡航導彈核潛艇、大型水面戰鬥艦船等。因此,該級艇集成了當時最先進的核動力、推進器、武備、通信、傳感器和聲學隱身技術等,代表了美國海軍在攻擊型核潛艇領域的最高水平。“海狼”級攻擊型核潛艇的首艇“海狼”號於1996年開始海試,1997年正式交付美國海軍。按照美國海軍的計劃,“海狼”級攻擊型核潛艇將建造29艘,但是由於國際形勢的風雲變幻(尤其是1980年代末期1990年代初期的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這一耗資驚人的攻擊型核潛艇計劃在1992年被老布什政府建議取消,美國國會也僅僅通過建造第2艘和第3艘“海狼”級攻擊型核潛艇的預算,剩餘26艘的建造計劃在1995年被正式停止。

在克林頓政府時期,“海狼”級攻擊型核潛艇的第2艘和第3艘先後開工,“康涅狄格”號(SSN-22)在1998年12月服役;“吉米-卡特”號(SSN-23)在2003年服役。

作為美蘇冷戰期間的產物,“海狼”級攻擊型核潛艇的技戰術性能到今天都處於世界領先水平,首次採用了超高屈服度的HY-100高強度鋼製造耐壓殼體,最大下潛深度超過600米,具有良好的深水性能和極地冰區活動能力;S6W型加壓水冷堆賦予了強大的動力來源,使得在同樣安靜和追蹤敵人的情況下,“海狼”級的水下戰術航速是“洛杉磯”級的2倍;此外,以反潛為主要使命的“海狼”級攻擊型核潛艇還首次運用了“有源消聲技術”和“主動隔振裝置”,最大限度的降低了潛艇的輻射噪聲總聲源級,能夠充分利用海洋聲學背景實現聲學隱身,並且配備了8具660毫米魚雷發射管(發射533毫米魚雷時採用套管),具備快速開火能力, 雷彈(巡航導彈、反艦導彈)攜載量可以達到50枚,火力強大,持續作戰能力強。


虹攝庫爾斯克

但是,海狼是否有賬面數據那麼優秀是要存疑的。首先,它問世的時候,冷戰已經結束了,導致它沒有太多的實戰機會!

其次,一種裝備使用的新技術過多,會導致可靠性下降!看看DDG1000的德行就知道了!海狼沒有什麼負面新聞,可能與潛艇的保密工作相對容易有關!

最後,過多的新技術會導致費用飆升,軍方是否願意使用性價比如此低的裝備也是個問題!冷戰結束後,大規模常規戰爭的風險已經不大了!俄羅斯有技術沒資金,核潛艇一年出不了幾次海!英法是盟友,中國核潛艇連老久的洛杉磯級的水平都沒達到,其他國家都是常規潛艇,海狼有點無用武之地!總不能去打海盜吧?

所以我覺得海狼最終的價值就是一次昂貴的技術驗證,它為後來的弗吉尼亞級和哥倫比亞級提供了技術儲備!這兩級核潛艇才是美帝技術與成本較為平衡的產品!


沉默的羔羊115

海狼級攻擊核潛艇是上世紀80年代美國設計的新一代潛艇,90年代開始建造服役,但由於蘇聯解體,美國面臨的威脅大幅降低,加上海狼級實在太貴,連財大氣粗的美國人也承受不起,所以最終只建造了3艘。

海狼級潛艇基本上可以算得上是到目前為止世界上綜合實力最強大的潛艇,這個強大表現在它的各項戰術性能都很突出,更表現在各項性能的均衡性上。比如潛深,海狼級的工作深度可以達到610米,僅次於蘇聯時代用鈦合金建造的685型(M級)核潛艇的1020米;再比如說排水量,海狼級前兩艘(SSN-21“海狼”號、SSN-22“康涅狄格”號)水下排水量達9100噸,第三艘(SSN-23“吉米·卡特號”)的水下排水量更是高達12000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攻擊核潛艇;從航速上來說,海狼級35節的水下航速超過此前洛杉磯級的32節,在世界上也僅次於蘇聯的705型(阿爾法級)核潛艇的43節。在安靜性上,海狼級更是登峰造極,其噪音水平據稱僅有95分貝,相比較之下,蘇聯那些比海狼級跑得快、潛的深的潛艇,噪音簡直大到令人恐怖的地步,美國就曾宣稱,他們設在百慕大的監聽站,能夠收聽到位於挪威海的阿爾法級核潛艇全速前進時螺旋槳的噪音。

海狼級的武器配備也很有特色,它配備了8具660毫米的魚雷發射管,堪稱世界第一,比蘇聯/俄羅斯核潛艇上的650毫米魚雷發射管還大10毫米。可以攜帶的武器包括MK48魚雷 ADCAP、魚叉反艦導彈、戰斧巡航導彈、水雷等,最大武器攜帶量達到50枚,世界第一。該艇配備的各種電子設備也先進且齊全,包括艦首主/被動球型陣列聲納、艦身兩側的AN/BQG-5寬孔被動陣列聲納以及TB-16與TB-23被動式拖曳陣列聲納。此外,艦首還有一具AB/BQS-24高頻近距離主動聲納,用於冰下環境以及水雷探測。

相比較而言,俄羅斯的阿庫拉級攻擊核潛艇大概只有在潛深方面與海狼級相當,其他性能全面不如。甚至連後來建造的俄羅斯885型核潛艇以及美國自己的弗吉尼亞級核潛艇在安靜性、武器攜帶能力等方面也稍遜一籌。T


海狼級核潛艇是美國曆史上有名的核潛艇。

“海狼”級核潛艇是美國海軍在冷戰時期為對抗蘇俄先進攻擊型核潛艇而打造的最先進攻擊型核潛艇。冷戰結束後,“海狼”級一枝獨秀,性能出眾,難逢敵手,所以就建造了三艘海狼級核潛艇。

這三艘分別是“海狼”號,“康涅狄格”號,“吉米卡特”號。



“海狼”到底有多強

★適應多用途、多種區域作戰。其艇體設計獨特,採用較小的長寬比,指揮台圍殼設計成流線型而不是傳統的矩型,改善了機動性和阻力特性;艇體堅硬足以穿透冰層,且覆有吸聲,可以以提高安靜性,可執行包括北極冰下海區的作戰任務。

★隱身性能提高,該級潛艇採用噴水推進,艇體表面敷設消聲瓦,各種升降裝置採用了反雷達波的迷彩塗層以及其他先進的隔振降噪措施,隱身性能極為突出。

★作戰效能高,“海狼”級的武器裝載量極大。通常裝備有12故“戰斧”式對地攻擊導彈。

★光電設備先進。該級核潛艇裝備了目前最先進的N/BSY―2型綜合作戰系統,從而使其戰鬥性能超過以往任何一種攻擊型潛艇。


海狼級核潛艇有特種作戰能力近海作戰能力(比如攜帶特種兵在海岸邊進行滲透),具有深海作戰的大潛深(600米)、高航速(35節以上)、低噪音等性能,但冷戰結束,歐洲已經無法與美國抗衡,使性能先進但價格昂貴的“海浪”級用處不大了。美國就改造其他航母了,但是它是當時也是現在最強的核潛艇之一。


海狼級潛艇是一個軍事奇蹟,贏得了世界技術認可,在當時核潛艇中強到沒有對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