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順風車問題:你表態安全隱私都想要,請問你有順風車需求沒?

一起“滴滴順風車主殺害空姐”事件,持續了十天的輿論溫度,至此仍在繼續,這在新聞歷程中難得罕見。我支持此前的觀點:無論是平臺責任,還是逝者倫理,還是安全意識。

無它,我們都願意這個世界更美好。

已經過去的,不聊了,終究還是得把眼光放在未來。

聊順風車問題:你表態安全隱私都想要,請問你有順風車需求沒?

滴滴出行昨天發佈了階段整改措施,其中的部分條款,再次引發了輿論爭論,話題轉移到了安全與隱私的高度。

對於爭議,其實沒必要去臉紅脖子粗,人人都有發表觀點的權利。

爭議關注度最高的,是“行程中進行錄音錄像”。

“我認為隱私非常重要,有很多種方式來增加鑑別車主的行為,如徵信和評價回訪等,不可接受這種破壞乘客及車主隱私的方式。”有網友對滴滴能否保護隱私表示質疑,甚至存在洩露商業秘密的風險,“誰能保證採集信息的安全?怎麼保證數據不被濫用?”

也有網友們認為“順風車是私家車,沒權力在私家車上安裝攝像頭和錄音器,就算裝了,也非常容易被司機破壞,或者盜取裡面私人信息。”

此外,對錄音錄像能否起到實際作用也表達了疑慮:“錄像錄音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除非實時有人盯著鏡頭,能夠及時制止和干預犯罪。”

網友們的觀點,有可借鑑之處。

但是,我只想問一個問題:你有沒有順風車需求?

按照關聯規則,按照取樣規則,我建議滴滴出行多多在順風車車主和順風車乘客這兩個群體中調查建議意見。

安全第一,預防第一。

安全問題,直接關乎順風車車主和順風車乘客,最有發言權同時具有最直接訴求的兩個群體。發生在順風車上的意外事件,從法律角度來描述的話,基本上屬於突發性情緒化犯罪,預謀性質的少之又少。

錄音錄像並不能直接干預,甚至還需要人實時監測。這裡打個比方,錄音錄像好比一臺強力冷氣,時時刻刻懸在頭頂,時時刻刻在壓制情緒化的火熱上升。

所以,談安全,首先得是環境場景的安全。

安全面前,一切都是手段。這裡再打個比方,一輛普通汽車,一輛裝了防彈玻璃的汽車。

我們不能指望,每次都有超級英雄勇猛出現,每次都有蓋世英雄踏著七彩祥雲落在面前。換句話來講,至少給自己一個紅BUFF,在面對突發狀況時能支撐到打支援的隊友前來。

公共場景下,隱私最終須自行保護。

但凡有同外人接觸的場景,都是公共場景,指望別人保護你的隱私,我認為這是扯淡。

比如走光,走光這事,穿什麼樣的衣裝,是權利甚至是權力。

可以短,可以透,可以露,在穿這套衣裝時,作為成年人,已經明確可能會走光,依然穿上,代表選擇了面對走光的風險。

而當走光以事實的方式發生時,基本上可以視之為主動走光了。大家都知道,風大時容易吹起裙子,所以女孩子們都會用手捏住裙襬。

也就是說,當預見走光風險,而不去防範,就是在主動走光。

換言之其他,比如商業機密等等,道理等同。

當預見隱私風險,而不去防範,就是在主動洩露隱私。

最後,這個世界,終歸是在進步,終歸是更好的明天,願滴滴出行把出行這件事完成最初的夢想,願出行這件事更加安全更加便捷更加實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