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這兩個醜人為何都慘死?因為他們都同樣犯了這個臭毛病!

三國中這兩個醜人為何都慘死?因為他們都同樣犯了這個臭毛病!

最近,發言人華姐說話越來越有哲理了。她連續說了兩個成語,一個是相由心生,一個是疑鄰盜斧。

許多時候,一個人自己心裡什麼樣,就想當然地認為別人也是什麼樣。他自己齷齪,就認為別人都齷齪;他自己卑鄙,就認為別人都卑鄙;他自己沽名釣譽、追名逐利,就認為世人也皆是如此。

於是,看一個人是什麼樣的人,只需要看他長什麼樣。長什麼樣的人就會說什麼樣的話。這就是相由心生。

只有心裡陽光的人,才會生出陽光一樣的容貌;那麼心裡陰暗的人,相貌一定是陰暗的。

所以說,醜人一般具有幾個特點:一是心氣重,二是疑心重。這恰恰就是華姐說的“相由心生”與“疑鄰盜斧”。

有時候,我們可能經常遇到這樣的人和事。

明明自己光明磊落心懷坦蕩,卻總是被一些人猜忌和懷疑。這就是普遍存在的“疑鄰盜斧”現象。

當然了,華姐說的那些都是大事。大事自然有大智慧的大人物去斡旋解決。咱們小人物可以聊一些古人之事,聊充話資。

三國時期有一個著名的醜人,他就是龐統。龐統有才嗎?當然有才。否則水鏡先生也不能把他跟孔明並稱為臥龍鳳雛。

三國中這兩個醜人為何都慘死?因為他們都同樣犯了這個臭毛病!

醜人之所以相貌醜,恰恰是因心氣太重而凝結於面相所致。正因如此,又加重其猜疑心,進而矇蔽了雙眼,暗淡了才華。

龐統有才,諸葛亮推薦了他,魯肅也推薦了他。

當龐統見到劉備的時候,他卻兩封推薦信都不拿出來。結果鬧了一些小小誤會。這點小事,表面看是龐統這人心高氣傲,但本質上其實就是心氣重。他非常在意別人怎麼看自己,這是醜人一個典型的性格特點。醜人總喜歡透過別人的眼光來觀察自己,總喜歡來揣測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不大氣。

可是,越是不大氣的人呢,越怕別人說自己不大氣。這真是一個神奇的槽點。

之後,誤會終於解除了,劉備準備伐蜀,龐統以副軍師的身份,成為伐蜀的統帥。

按理說,這個時候恰恰應該是龐統大展身手的時機了。既然人稱鳳雛,自然要拿出一些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手段來。

戰事初期,龐統還是很好地展現了自己的才幹和水平。並且取得了涪關的勝利。不過這之後,龐統心氣重的毛病就出來了。

諸葛亮遠在荊州,用太乙數算出“太白臨於雒城之分,主將帥身上多凶少吉”。所以馬上修書給劉備,讓暫緩進兵。

那麼這個時候,龐統是怎麼想的呢?他心裡想:“孔明怕我取了西川,成了功,故意將此書相阻耳。”於是他對劉備說:統亦算太乙數,統亦佔天文,見太白臨於雒城,先斬蜀將泠苞,已應凶兆矣。

三國中這兩個醜人為何都慘死?因為他們都同樣犯了這個臭毛病!

心氣重的毛病讓龐統立功心切,他要好好表現自己,以證明自己的能力並不在孔明之下。因為怕劉備聽了孔明的建議而暫緩進攻,所以他根本沒有好好算算太乙數,也沒有好好占卜一下天文,就匆匆下了定論。

我們說,龐統在這裡犯了“疑鄰盜斧”的毛病,他把個人的功名看得重了,於是想當然認為孔明要跟自己爭功。因為心氣重導致對戰爭形勢出現嚴重誤判,並最終因此喪了性命。

龐統之死,非常可惜。那麼跟龐統相似的還有一個醜人,就是張松。

張松的才學未必就低於臥龍鳳雛,最起碼他有一手過目不忘的絕活,還是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在三國時期,尋找明主成為一種難事。有一首詩說得好:

董卓專權肆不仁,侍中何自竟亡身?當時諸葛隆中臥,安肯輕身事亂臣。

又有詩曰:“鳳翱翔於千仞兮,非梧不棲;士伏處於一方兮,非主不依。樂躬耕於隴畝兮,吾愛吾廬;聊寄傲於琴書兮,以待天時”。這首詩貌似是諸葛亮自比,其實是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唱的。

亂世之中,有人主動尋找明主,比如徐庶;有人等著明主上門,比如諸葛亮;也有人“吾儕長嘯空拍手,悶來村店飲村酒”,比如潁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

每個人都有實現自我價值的方式,這就是多元價值的體現。不需要對徐庶和諸葛亮入世的方式進行對比和評頭論足,也不需要對石廣元和孟公威的出世扼腕惋惜。

三國中這兩個醜人為何都慘死?因為他們都同樣犯了這個臭毛病!

入世有入世的坦然,出世有出世的淡然。

所以諸葛亮與崔州平、徐庶、石廣元、孟公威成為密友,此四人被稱為“諸葛四友”。他們雖然選擇的生活方式各不相同,但能成為密友,因為他們心性是相通的。

那麼龐統雖然與臥龍齊名,無論正史還是野史,都沒有記載過他們之間有什麼友誼。因為二人的價值觀不太相近。

倒是張松與龐統的價值取向有頗多相似之處。

張松也很狂。其實有時候吧,許多人外表的張狂,恰恰是在隱藏內心深處一種極度的自卑。他為什麼自卑呢?因為相貌醜啊。越醜越自卑,越自卑就越張狂,越張狂就越醜。大家試想,一個人什麼時候最醜呢?當然是暴跳如雷的時候。古往今來莫不如此。所以說,你狂躁的樣子真的很難看。

張松在曹操那裡發了一通飈,好在曹操也沒有真跟他一般見識。張松痛快了,於是回去了。回去的路上就遇到了劉備。劉備為了迎接張松還真是做了不少功課。他先後讓趙雲、關羽、張飛恭恭敬敬去迎接,又跟軍師一起請張松吃飯。

看來,在合適的時機安排請客吃飯還是有作用的。結果張松感動了,把準備獻給曹操的西蜀地形圖送給了劉備。

之後,張松回家,高高興興就等著劉備來取西川了。

按道理說,張松就沒事了。可是,他依然犯了疑心重的毛病。

三國中這兩個醜人為何都慘死?因為他們都同樣犯了這個臭毛病!

劉備為了麻痺劉璋,放出風來說,自己準備回荊州了。

人家都沒啥反應,張松馬上就坐不住了。劉備回荊州?這怎麼行呀?那我不白等了。這可不行,馬上寫信,問問劉備,你個龜兒子啷個做啥子嘛?

就這麼低級的一封信,斷送了張松一家子的性命。

按道理說,張松的智商應該能夠看出劉備的計策來呀。可這恰恰是心氣太重,心中慾念太強了,結果讓他做出了錯誤的判斷和愚蠢的行動。

看來,無論張松還是龐統,都應該跟諸葛亮學學“每臨大事有靜心”的功夫啊。靜下心來,先讓子彈飛一會。平心靜氣,久而久之,或許也就沒有那麼醜了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