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清空內地資產後,李嘉誠開始一直不停地拋售香港資產,是什麼原因?

深圳芝麻事

李嘉誠先生可以認為是一位資本運作的高手,憑藉他多年來培養的靈敏嗅覺、高超的資本運作手段,李嘉誠先生基本上在商業領域等方面獲得了超人的業績。近年來,李嘉誠先生不斷拋售內地資產,而李嘉誠不斷拋售香港資產,這背後也與前期香港與內地房價暴漲有一定關係,而就香港而言,本身屬於世界房價最高的地區之一,而李嘉誠的系列舉動,同樣也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或許,這是資產高估的真實寫照,同時這也可能會是李嘉誠靈敏嗅覺的影響,而憑藉他的能力與嗅覺,李嘉誠系列資本運作乃至頻繁資本運作的背後,實際上也給了投機客不少的警示。房價遠遠高於核心合理價值,這可能會有價值迴歸的過程,房價非理性的表現,更是加劇了房地產價格的波動,而資產高溢價的行為,更是可能影響我們的投資行為,而李嘉誠頻繁資本運作行為確實引起我們的重視。


郭施亮

原因很簡單,房地產最掙錢的階段結束了。

1、香港的樓市火起來其實就是幾十年的事,從拿地蓋房,發明炒樓花這些套路發達了一大批的香港商人,李嘉誠只是其中的一個代表,那是一個賺快錢的最好的時代,地皮可以抵押拿到錢,樓花可以先賣,相當於蓋樓的錢是買家出的,槓桿加的高高的,整走了一代香港人的財富。

2、李嘉誠涉及內地的地產項目,北京東方廣場是代表作,其他的乏善可陳,因為有很強的品牌效應,很多地方政府都紛紛投懷送抱,希望李嘉誠到當體投資,拉動當地經濟發展,可惜,李嘉誠對這一套太熟悉了,所以在很多地方拿了地不開工,然後多年以後直接賣地皮掙了很多錢,所以後來政府也不太歡迎他了,因為這就是一個生意人,家國情懷說說而已。

3、不過他做生意眼光確實好,房地產即便不跌也不是未來最賺錢的生意,商品資產的週期結束了,所以你會看到他在轉向,還是很令人敬佩的。


大貓財經

不如反過來,我們問一下,為什麼當年李嘉誠積極投資內地?

當年中國內地的投資環境肯定是遠遠不如今天的。1、工業基礎薄弱,沒有形成完整產業鏈,而今天,內地,尤其是珠三角、長三角,產業聚集程度高,產業鏈完整;2、剛剛從計劃經濟轉型,還存在比今天多得多的各種管制,經濟充滿不確定性。

儘管當時存在各種不足,但是,很多學者看好中國改革,看好中國經濟的未來。

不過,即便看好中國經濟的未來,他們也沒有樂觀到能估計到,中國居然有長達30多年的高增長。

我曾經採訪過經濟學家黃有光。他說,當時他認為中國經濟能維持十年以上的高增速就非常成功了,沒想到維持了這麼長時間的高增速。

這說明什麼問題?

第一,人們太需要感謝鄧小平了,當然還有鄧小平時代的許許多多改革者。他們奠定的繁榮之路,其基礎之深,超出了很多人的意外。

第二,企業家投資是看相對趨勢。即便當時的內地經濟很落後,李嘉誠等香港企業家仍然積極進入內地投資,看中的就是制度改進的紅利。

事實證明,他們確實看對了。

李嘉誠儘管實際行動上在撤離,但口頭上卻一再強調看好中國經濟,這話應該怎麼理解?

中國經濟的絕對值確實很大,經濟增速也還很高,這是不錯的一面。

但是李嘉誠一定是看到了另外的東西,只是他不說而已。

不管李嘉誠撤離中國內地、香港的原因是什麼,我對他投資歐洲還是很驚訝的。歐洲有什麼美好的未來嗎?不知道李嘉誠又看到了什麼。


鄧新華全面回憶

李嘉誠又賣樓,這次的出售還創下了商廈物業交易紀錄。

李嘉誠最大的投資特點是分散區域,包括投資地域和領域,其參與過的資產幾乎遍佈各個行業。不完全統計,李嘉誠參與過了的擔任過大股東的香港公司已經達到67家(含已退出),經營範圍包括房地產、能源業、網絡業、電訊業以及傳媒業。

在高價出售香港業務的同時,在歐洲李嘉誠則是買買買。

李嘉誠旗下的維港投資更是在全球範圍內投資,成立之初,就1.2億美元買下Facebook的0.8%股份。投資地區涉及以色列、美國居多,加拿大、英國、德國、西班牙、盧森堡等等。領域包含社交、AI、VR/AR、電商等領域。

除了長和系、維港投資等投資,李嘉誠本人也以個人身份在這十年間進行了十餘項投資。

如李嘉誠所言,“我平時對經濟、政治、民生、市場供求、技術演變等一切與自己經營行業有關、或沒有直接關係但具影響的最新、最準確數據及訊息全部都具備所有詳細數據,加上公司內擁有內行的專家,當機會來臨時我便能迅速作出決定。”


投資界

清空內地資產?這話從何說起。雖然在他退休的前兩年,李嘉誠賣出了不少內地的資產,但李超人在中國的資產實際還很多很多,特別是土地。零售、碼頭物流、基建、電信這些咱就不說,在港的寫字樓等商業物業,大家也知道。

根據長江實業地產的年報,可以粗略計算,李超人僅僅在中國內地土地儲備就還高達約千萬平米之巨。

當然,這個土地儲備和動輒數千萬、過億、2億平米的我國前10大房企沒法比。但這個規模可以開發出2000來萬平米的房子,是無疑的。這值多少錢,各位可以算算。

注意,長實的地,基本都集中在我國主要一二線城市的核心區,今天這些地方的房價之高,你懂的。

而他香港的地也還有不少。生意總是這樣,買和賣,所謂做買賣。如上文所述,在內地也好,香港也好,長實的實際資產還很大,總量還是數千億級。

今天賣出的都是可以溢價的,這是聰明的抉擇。留下的,即便有不確定性,但成本畢竟極低,暫時也不適合賣。

今天,李超人已經到了這個年齡。今生少留遺憾,不再去賭,落袋為安,可以理解。

未來是否回來?看李澤楷了,也看下一個他眼中的週期何日到來。


槓桿遊戲

繼清空內地資產後,李嘉誠開始一直不停地拋售香港資產,是什麼原因?

我能分析的原因一共有三點:

一、見好就收。因為在他看來,中國的很多產業特別是房地產產業都快趨於飽和,不如趁早轉移投資方向,老先生自己也說過,做任何事業都不賺最後一個銅板!

二、再造商局。將國內的發展機遇留給後輩,他大跨步的去國外開疆擴土,再造一個由中國人打頭的大規模投資域外國家的格局,做世界的超級投資家!

三、實現理想。李先生曾經對馬雲說過一句話很經典的話:我這一生歸納起來就八個字:建立自我,追求無我!實現畢生的目標,如果李先生上半生是在實現“建立自我,那麼他現在在做的是追求無我!特別是在中國人面前希望慢慢淡出公眾的視線實現無我!

結語:

試想一個89歲的老人了,還那麼多錢對自己有什麼意義呢,他的財富總值連福布斯都算不出來,據我瞭解的情況,事實上現在的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真正的財富還不及李老控制的財富的四分之一,老先生投資英國,我認為是在向全世界宣告中國人的能力,和中國人的精神!


王雷

當三年前李嘉誠開始甩賣內地房地產時,國內同行還笑話他,拼命在買地,接他的房地產盤。

李嘉誠成功地套現內地房地產,又甩售香港房地產,全部換成歐元美元去抄歐美實業的底,賺得盆滿缽滿。

萬達海航後知後覺,也想套現出逃,可卻因外匯管制被勒令收回海外投資,不然內地產業不保,萬達海航只好虧本甩賣海外資產,偷雞不成蝕把米。

現在國家嚴控資本外流,香港正在打匯率保衛戰,而李嘉誠已套現了。

這就是李嘉誠的經營哲學,不賺最後一個銅板,見好就收。


光芒萬丈34957

首先,澄清一個問題,李嘉誠近年來的確頻頻出手拋售國內和香港的房地產物業資產,但是並沒有清空內地資產,李嘉誠在內地的資產還是很多,比如譽天下等20多個住宅類資產、上海嘉裡不夜城、深圳世紀匯等物業,只是拋售了一些,主要是房地產資產,相當於股市裡的“減持”。

至於李嘉誠開始一直不停地拋售香港資產,是什麼原因?

11月1日,李嘉誠名下上市公司長實集團(01113)發佈公告稱,名下間接全資附屬子公司The Center International Limited在當天與中國港澳臺僑和平發展亞洲地產有限公司訂立買賣協議,以402億港元出售項目公司The Center (Holdings) Limited全部已發行股本及與轉讓債務,而這次交易的主角資產正是李嘉誠在香港中環的中環中心,中環中心是香港第四高的摩天大樓,高度達346米,是維多利亞港兩岸的標誌建築,李嘉誠旗下的長實集團持有中環中心75%的權益。

而402億港元的成交價格也將創造香港商廈交易的最高成交記錄。香港的房價和股市這兩年均受到國內和國外資本的追逐尤其是內資炒房團,讓本來就高企的香港房價進一步被刺激上行,在此前出爐的2017年第二季度《全球城市住宅指數》中,香港二季度房價漲幅21.5%位列榜單的第6名。

香港房地產市場是昔日李嘉誠發家的主要推手,因此對於香港樓市李嘉誠再熟悉不過,年初李嘉誠就有表態稱“預計香港樓價仍會漲但不會升得太高”,不過如今的香港樓市漲勢也許連李嘉誠都感到驚訝,長實地產在5月31日的樓盤荃灣西站新盤海之戀售價已經高達14萬元/平方米並很快被搶購大部分。素來信奉“不賺最後一個銅板”的李嘉誠選擇了加速套現,大手筆出手中環的大廈回收402億港元。


風生焱起

我覺得是該撤退了,因為香港已經地方下神壇,房價比北京還高,可能嗎?將來最高的房價還是北京。而且迴歸以後香港經濟嚴重受大陸管制,雖然是自治區,但是香港的發展還是看中央每年能批給香港多少錢,批的越多香港人均收入越多。就好比我常呆的兩個地方蘇州和杭州,杭州以前因為不是天子派系的人所以幾乎批不出拆遷款,財政收入部分還得上繳。而蘇州這五年拆遷的有多厲害?幾乎整個蘇南地區的農民房子都被拆遷了,每年造成的gdp是杭州的兩倍。房地產能帶動的行業和收入超乎你想像的,而蘇州憑什麼能比浙江省會城市還多收入就是因為蘇州房地產和拆遷茂盛。現在香港一方面地已經無法增加多少,另一方面香港能獲得的財政支援也開始有限,三來我覺得香港跌下神壇後房地產要進入寒冬季節了,不說跌,但是想漲已經不容易了。


楓葉8162159

作為窮小子出生的大富商,他的眼光是有前瞻性的,他將資產分佈西歐北美這些保護私有制的法律建全國家,以保李氏世家成為百年老字號,他害怕大陸政策多變,商家受政府掌控,突然來個重房地產稅,一夜資產跑光了,他害怕香港逐漸大陸化,突然派個書記來,港人成了難民,因此資產變現大量轉移了,很正常各國都在吸引財富和人才,無可非議良禽擇木而棲。而且歷史上,沒有跑的資本家全被合營了,跑去了又回來了是愛國投資商。因此有錢人大多先拿個外國護照再來投資不遲,大不了投入部分不要了,外面還有大部分永久資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