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家湧:用一生的時光守護杜鵑花海

人物檔案:

黃家湧,土生土長的百里杜鵑人,30多年來,憑著自己對杜鵑花的喜愛,一門心思從事杜鵑花的研究與保護工作。

雖然經歷跌宕起伏,但他對杜鵑花的鐘情從未改變。

30多年的專心與投入,讓黃家湧成為杜鵑花領域的專家,成為中國杜鵑花協會的理事。

關於過往,無論是面對誤解、榮譽還是成功,唯一讓黃家湧不改初心的,是“惟願一生守護好杜鵑花海”的赤子情懷和諍諍諾言。

初夏時節,百里杜鵑滿眼蒼翠欲滴,新鮮的空氣以及舒適的環境,仍然吸引了眾多遊客紛紛前往,爭相感受百里杜鵑別樣的韻味。

而在此之前的盛花期,紛至沓來的國內外遊客,使得百里杜鵑一如既往成為春天裡最火爆的旅遊景區。

但在繁華背後,卻有一個人,對杜鵑花海有著不一樣的情懷,他就是土生土長在杜鵑花區、數十年如一日潛心研究和默默保護杜鵑花的黃家湧。

1962年,黃家湧出生在百里杜鵑景區核心區的普底鄉。黃家湧從小就對杜鵑花有著濃厚的興趣,正如他所說:這125.8平方公里的杜鵑花海,是大自然賜予我們最美麗、最尊貴的禮物,只有保護好它們,才不會辜負上天的眷顧。

5月11日,我們漫步在百里杜鵑,傾聽黃家湧與杜鵑花的那些往事……

1982年,20歲的黃家湧從部隊退役後,開始從事農業生產工作,還不時購買一些關於杜鵑花開發與保護的書籍閱讀,這讓初中未畢業的黃家湧有些吃力,但他卻樂此不疲。

就這樣,憑著對杜鵑花的熱愛,從喜歡、學習、鑽研,到專業,再到專家,黃家湧用36年的時光,記錄並見證了百里杜鵑從“養在深閨”到“驚豔世界”的蛻變之路。

1984年,在家人的推薦下,黃家湧到百納糧管所從事保衛工作,但沒有讓他停止對杜鵑花的熱愛與研究。

尤其是每逢週末,黃家湧在回家途中,經常都習慣性地放棄“走大路”,卻選擇在百里杜鵑林子裡穿梭,一邊往家的方向趕,一邊查看杜鵑花的生長環境、收集有關材料,這讓黃家湧的回家之路變得異常漫長,但在他看來卻是“一舉兩得”的歡喜事。

期間,挖杜鵑樹做盆景、培植根雕的風氣一度漸起,黃家湧也曾經加入其中,“後來覺得這樣破壞性太大,就放棄了。”

黃家湧在心痛之餘,便謀發了進行種子育苗試驗的想法。

說幹就幹。於是,在滿坡滿嶺的杜鵑林中,經常都能看到黃家湧採集種子的身影。

天道酬勤。黃家湧克服了缺乏設備、水源等各種困難,不僅移栽的盆景順利成活,就連種子育苗也開始獲得成功,這令黃家湧驚喜不已。當時的《貴州日報》還對黃家湧取得的成績作了相關報道。

1984年,在上級相關領導的關心下,省有關專家組隊深入花區,對杜鵑花的生存環境、開發保護等工作進行實地考察。

作為一名愛好者,黃家湧主動為專家們帶路,“陪專家們實地進行考察,對我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機會,也讓我學到了不少東西。”

而讓黃家湧更為興奮的是1984年百里杜鵑建立起自然保護區。

“杜鵑花區位於兩個縣的交界處,在管理和保護上存在很大的障礙。只有成立統一的機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管理‘扯皮’的問題。”黃家湧對自然保護區的成立,很是贊同。

1991年,在大方縣科協的支持下,黃家湧辭去糧管所的工作,在普底鄉成立杜鵑花研究協會。

“由於這是一個社團性組織,沒有身份,沒有工資待遇,所以當時沒有人響應。”黃家湧說,“為了能夠更好地保護好杜鵑花,就算只有我一個人,也要堅持搞。”

當時,在大辦鄉鎮企業的背景下,硫磺礦、小煤窯等一度在杜鵑花區盛行,再加上大量的砍伐等行為,讓杜鵑花面臨嚴峻的生存考驗。

為了更好地研究和保護好杜鵑花,黃家湧一邊多次撰寫報告,向上級有關部門反映杜鵑花的損毀情況,呼籲加大保護力度;一邊積極參加國內有關杜鵑花學術研討會和展覽會,以此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提升百里杜鵑的知名度。

1993年,黃家湧成為中國杜鵑花協會會員。

“成為中國杜鵑花協會會員,為我學習到更多關於杜鵑花的知識提供了一個很大的平臺。”黃家湧說。

為了前往昆明、杭州等地參加相關活動,獲得與專家們學習交流的機會,黃家湧連出讓房屋地基籌集路費的事都幹過,被身邊的人認為不可理喻,但黃家湧卻覺得很值得。

1993年,大方縣建設局在普底鄉成立園林管理站。第二年,黃家湧被聘為站長。

正是憑著對工作的熱情和對杜鵑花的熱愛,黃家湧在認真開展保護工作的同時,還如實將杜鵑花區受到煤礦開採、群眾開荒等破壞情況不斷向上級有關部門反映,希望有專門機構對杜鵑花統一保護和管理。

隨著畢節試驗區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黃家湧的願望變成了現實:

當時的畢節地區林業局設置了百里杜鵑保護處,專門負責杜鵑花的保護與管理工作。

2007年,百里杜鵑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

這一破除體制障礙、實行大膽改革成立起來的機構,對於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百里杜鵑旅遊資源,打破區域發展瓶頸,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2009年,黃家湧被聘到百里杜鵑科研所,專門從事杜鵑花資源調查、種子培育等相關工作。

這一次,黃家湧總算找到了自己的“歸屬”:“這份工作為我的工作開展搭建了一個好的平臺。”

憑著多年來對杜鵑花的研究與積累,找到新平臺的黃家湧終於有了大展拳腳的機會。

他不僅從一名農民變成了杜鵑花領域的專家,還成為中國杜鵑花協會的理事,同中國杜鵑花行業的專家們一道前往德國、比利時、荷蘭等國家學習交流。

他先後帶過5名博士、10幾名碩士從事杜鵑花課題研究,還在國家有關重要刊物上發表過多篇論文。從1993年起,先後獲得了杜鵑花領域的多個獎項。

憑著多年的堅持,黃家湧對杜鵑花的生長繁衍習性有了更深入的瞭解,他先後培育出了大棚杜鵑花數萬株,發現了10餘種新的杜鵑花品種,為百里杜鵑資源的開發和保護作出了突出貢獻。

今天,百里杜鵑風景名勝區已成功躋身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國家自然保護區、全國低碳旅遊實驗區、亞洲·大中華區十大自然原生態旅遊景區、地球綵帶·世界花園、養生福地·避暑天堂的美譽,讓百里杜鵑成為海內外遊客的嚮往之地。

30多年來的堅持,也讓曾經的黑髮小夥,有了絲絲白髮。

30多年來的經歷,讓黃家湧感慨萬千——人們曾經為了解決溫飽,一度成為杜鵑花的破壞者,如今大家都吃上了“旅遊飯”,並且還住上了洋房、開起了小車,成為杜鵑花保護與開發的受益者,轉而變成了杜鵑花最堅定的守護神。

……

面對巨大的發展變遷,黃家湧說,這是黨和國家政策得到有效落實的成果展示,是廣大人民群眾享受到改革發展紅利的最終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