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最後走向了曹操的對立面,荀彧真的忠於漢室嗎?

帥哥不是帥

荀彧是怎麼死的?歷史上一直有爭議,我們僅能從荀彧生前的行為來判斷荀彧是否忠於漢室。

荀彧最先是投靠袁紹,和郭嘉一樣,一眼便看出袁紹無法成大事,於是在袁紹最輝煌的時刻離開,投靠當時還幾乎一無所有的曹操,那年荀彧29歲。



當時漢獻帝落難,荀彧向曹操建議:奉天子以令不臣。注意是‘’奉天子‘’,奉是尊奉、侍奉的意思,全句就是尊奉天子來號令那些不服從朝廷的臣子。而挾天子以令諸侯不是荀彧說的,而是袁紹的手下沮授說的,一比較這兩句話,意思完全不同,荀彧是奉天子,沮授是挾天子,挾是要挾、挾持的意思,說明荀彧是尊奉漢天子的。

曹操常年在外征戰,而荀彧在後方為曹操鎮守,同時荀彧為曹操推薦了大量人才,如荀攸、郭嘉、陳群、鍾繇、司馬懿等,荀彧為漢臣尚書令,對待漢獻帝,荀彧可謂盡職盡責,畢恭畢敬,雖說漢獻帝是被曹操挾持,但荀彧從未發生越禮之事。在某種程度上,荀彧的高風亮節、世家公子的儒雅形象,已經成為曹操招才納賢的金字招牌,尤其是荀彧與漢獻帝的結合,更是讓天下的讀書人及士人產生極大的投奔誘惑。



眾知周知,東漢獨尊儒術,深入讀書人及士族心中。曹操之所以出眾,在於以荀彧為首的穎州士族集團,加上漢朝天子,形成一個美麗的核心政權,對天下的士族集團有著很大的感召力。而荀彧為人近乎完美,曾經十次拒絕曹操三公的封賞,如果荀彧是為本士族的利益考慮,那應該多多加官晉爵封賞自己人才對,可荀彧不是這樣的人,荀彧是個有著遠大理想,心繫天下,忠君高尚的人。



三國志記載荀彧:彧疾留壽春,以憂薨。意思是荀彧因病留在壽春,因內心憂鬱而病死。而荀彧死後的第二年,曹操稱魏公。曹操與荀彧相識相知二十多年,因為最初的理想--匡復漢室,走到了一起,又因為不同的理想而分道,至少在荀彧活著的時侯曹操沒有稱魏公,給了荀彧最大的面子,而荀彧為了大漢王朝最後的尊嚴,以命相抗,表明自己高風亮節,不願同流合汙,終其一生為匡復興室做最後一搏。至少漢室在荀彧活著的時侯,尊嚴尚存,荀彧本可以不死的,像荀攸就支持曹操代漢,但荀彧不是別人,是和諸葛亮一樣忠心耿耿的漢臣。

荀彧終其一生,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已是忠於大漢王朝的漢臣。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不可否認,東漢末年的漢朝雖然已經日漸沒落,但還是有一些忠心耿耿的臣子的。比如陳宮,比如關羽。再比如荀彧。

坦白說,荀彧最早依附於曹操的時候,曹操還是對漢室忠心耿耿。那時的曹操,真可謂是熱血青年。一心為了大漢的安危而奮鬥。荀彧也正是因為看中了曹操的愛國精神,覺得他跟自己志同道合。就這樣,兩人“相戀”了。自從漢獻帝落難東逃的消息被曹操得知後,荀彧提議,奉天子以令不臣。與此同時,袁紹在得到漢獻帝東逃的救駕聖旨後,他的智囊給他的建議則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同樣的建議,不同的意思。袁紹瞻前顧後,曹操則不遺餘力的千里奉召。那麼,曹操是從什麼時候變壞的呢?是從官渡之戰之後,曹操才逐漸的變壞的。這裡所指的所謂的壞。是指曹操變得不再把漢獻帝當回事了。並不是說他有帶天而立的想法。曹操之所以變壞。他自身固然有一定的原因。但我認為他的原因只是其次。主要的原因還是他周圍的人和事,逼迫他變壞的。我想荀彧對這些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的。至少當時的他並沒有怪罪曹操。

說的簡單一點,曹操迎回漢獻帝。使得漢獻帝從此不再顛沛流離。這是天大的功勞。作為獎賞,皇帝讓他朝見自己不用脫鞋,挎著寶劍。為了安撫曹操,皇帝還娶了他的女兒。這都是皇帝對曹操的肯定。事情到這裡,本來應該是個很完美的結局了。但皇帝身邊卻有一些不甘寂寞的大臣。在曹操讓漢獻帝遷都許昌的時候,站出來指手畫腳。掃二維碼,刷存在感。非常討厭。大家都知道。作為皇都的洛陽已經被董卓燒成一片廢墟了。要想重建,耗費時日不說,還要勞民傷財。再說洛陽也不是曹操的勢力範圍(至少在當時不是)。而更為主要的是皇帝沒有自我保護的能力,而曹操離開了自己的根據地後,就如同鳳凰落架。這對於皇帝和曹操來說,都是不可取的毀滅之路。因為洛陽是四戰之地,四面強敵環繞,危險係數極大,不確定因素過高。荀彧正是清楚這一點,所以他才對遷都許昌表示支持。就我們來看,這並不為過,因為抗戰時期,國民政府都從南京搬到了重慶。

到了許昌後,那些跟隨皇帝的大臣全都成了領盒飯的主。所以,他們便不那麼安分了。皇帝本就耳根子軟,在他們的鼓動和慫恿下,皇帝也被這些手無縛雞之力的人給扇忽地雄心滿懷。他們也不想想,沒有曹操的支持。他們就是個屁。董卓誅殺閹宦的時候,他們哪一個不是靠脫了褲子,讓董卓掃一下條形碼才苟活下來的?現在曹操讓他們生活安靜了,不知道感激也就罷了,還飽暖思淫慾。對曹操說三道四。在他們的渲染蠱惑下,曹操就成了第二個董卓了。也正因為如此。是他們讓曹操明白了一個道理。這就是,現在的皇帝是一個不祥之人。大家雖然都是他的臣子,但誰要接手皇帝,誰就是天下群雄討伐的對象。董卓如此,李傕如此,郭泗如此。他曹操更是如此。坦白說,這並非是誰對誰錯的事。而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事。說簡單點,五個字。羨慕嫉妒恨。最開始,曹操為了懲罰這些不安分的敵人,不得已殺死了皇貴妃(董貴妃)殺死了董承等人。說實話,曹操也不想背上殺人的惡名。但他又知道,這些人他不得不殺。因為他們會無時無刻的在算計自己,暗殺自己。防的了初一,防不了十五。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唯有殺才是一勞永逸。荀彧不知道曹操的心思嗎?知道。阻止了嗎?沒有。為什麼荀彧沒有阻止。因為他明白,即使曹操被這些人搞掉了。皇帝的處境和漢室的安危並不會有絲毫的好轉,而且還會變得更糟。做個假設,如果曹操被他們搞垮。如果皇帝落到袁紹手裡。落到袁術或以皇叔自居的劉備手裡。結果會如何?怎樣?還敢往下想嗎?所以說,曹操的變壞是一步一步來的。而荀彧跟曹操的分歧也是一點一點來的。直到最後的分道揚鑣。分道揚鑣的原因是,荀彧始終如一,曹操出軌了。


風雨中的梅雲

荀彧的聰明智慧,毋庸置疑!說荀彧跟曹操二十年,竟然不知道曹操是“漢賊”,而非要等曹操封魏公時,才開始“冰心玉潔”反曹,誓死捍衛漢室,那就不僅不聰明,還有點滑稽可笑!難道說,曹操殺董妃,連帶誅殺兩個王子,不算犯上?曹操佩劍上朝,圍獵場搶先漢獻帝接受眾臣朝拜,不算狼子野心?連關羽這樣武將度都看不下去,智商特高的荀彧看不出來!鬼才相信,荀彧是漢室忠臣!



荀彧是個法家人物,說白了也是“適者生存”“擇良木而棲”的主!這一點,與曹操十分恰合,所以兩人才英雄惜英雄,成為莫逆之交!荀彧絕非純儒呆板人物,不會為奄奄一息的西漢,去阻擋歷史車輪!當年就是嫌董卓太笨,而投奔袁紹,又因袁紹無見識,帶著侄兒去找曹操!按後世人觀點,他真要是對漢室死忠,就應當直接去漢獻帝手下當差!因為董卓、袁紹、曹操相對於漢獻帝,沒一個是好東西!

荀彧比曹操小七歲,但曹操卻將他視為師長,敬重有加。兩人的關係,好比劉備與諸葛亮。劉備無諸葛,難以空手套白狼謀三分天下;曹操無荀彧,不復天下九州佔三分之二。曹操的人品與才華,遠勝劉備,荀彧與諸葛的修養在仲伯之間!那麼,諸葛亮做不出取代劉禪奪劉備天下,可以斷定,荀彧不會背叛曹操!同樣,曹操更不會在即將功成名就之時,致荀彧於死地!那樣,豈不讓天下英雄訕笑!



那麼,為什麼荀彧晚年要反對曹操封魏公、建魏國,這裡面一定有道道!唯一的解釋,就是荀彧與曹操唱雙簧!曹操取代漢室的意圖,說白了,還不知與荀彧商議多少回!只是時機不成熟而已,而封魏公,加九錫,只不是試應手!或許,這些都是曹操與荀彧樂見其成的大事,或者離建立新政權更近一步!

荀彧之所以選擇反對,唯一的合理解釋就是,引蛇出洞!自從董承玉帶詔失敗後,朝中反曹勢力全部轉入地下,表面上歌舞昇平,私下暗潮洶湧!董昭提出封魏王建議,荀彧帶頭反對,貌似曹操集團起內訌,自然會有不法分子開始選邊站隊,紛紛投到荀彧門下!荀彧成為臥底,即曹操的餘則成!合適的時機,可將反曹派一網打盡!荀彧死後兩年,伏皇后一系百餘人被抓,與荀彧的潛伏,有相當的的關係!



是否可以這樣假設:荀彧找到曹操,提出讓董昭提議,曹操晉升魏公,建魏國,為建立新政權提前做政治財政軍事準備!曹操說肯定有人反對,他們本來分散,說不定因此聯絡,在暗處,我們一時不好下手!荀彧笑言,我來做這個反對派的領袖,最後連我一起端掉!曹操說,這不是把汙水潑你身上!不行!不急!荀彧說,你不急我急!原來荀彧身患重病,想盡快為曹操除掉反對派!曹操聽之,鼻子不禁一番酸楚,眼淚下來了!

後世的專家們,包括文人羅貫中,為了所在集團的利益,便不顧曹操與荀彧的二十年情感,開始標榜荀彧的漢室忠臣,達到汙衊曹操是奸雄的目的!但是,曹操的開明與思賢,荀彧的聰明與操守,卻不知不覺中,還原著一些歷史的真實!


雲子落

荀彧最後的確走向了曹操的對立面。 曹操哪一面?荀彧哪一面? 曹操從丞相到魏王,就是表明曹操有不臣之心。異姓不得封王。大新的王莽在漢也只是混到安漢公。所以,曹操站在魏的一面。他是打定主意要建“魏”了。 荀彧在曹營的地位,應該是文官之首。要強調一下,刀光劍影的時代,地位是能力貢獻忠誠的體現。可以說,曹操與荀彧是相得數年,互相成就。最後分手了。因為荀彧反對曹操越過“丞相”更上一層樓。因為那是要取代漢朝。 你看,荀彧站在哪一面?漢朝一面。 荀彧的心聲和諸葛亮一致。諸葛亮選擇了輔佐大漢皇叔劉備來重振漢室天下。荀彧早出山數年,他只能選擇曹操。 選擇曹操,志在漢室天下。這樣的人在當時應該不少。所以,曹操的赤壁之敗有其必然性。 所以,曹操接到孫權的勸進表會說是兒欲放我在火爐上烤呢!


恬然滋味

荀彧起初與荀攸,程昱投奔曹操便是漢室衰微天下能人各尋其主,尋一個生存養身利祿之所,有一番作為,顯聲揚名。這在諸葛亮請劉備稱帝時說得很明白,大家跟隨主公為了顯聲揚名,尋得利益。荀彧也不例外,他對忠於漢室的彌衡反感,讓他進來時大家不起身,也給彌衡難堪。說明他對漢室不忠心,忠的是曹操。

至於荀彧不建議曹操稱魏王,他的意思是天下未統一,還有許多諸侯未歸順。說白了怕曹操生驕岑之心,迷醉於光環之中,不思進取。他的意思與張良勸劉邦不稱帝之心一樣。但曹操難以接受,與劉邦能反思兩回事。而且忌恨荀彧,荀彧的忠誠度未變,忠言逆耳。曹操在南征北戰強大的過程中生驕岑之心,有些膨脹。荀彧的目標是統一天下,而曹操的目標隨慾望增大想稱帝。二人未發生意見統一,之後荀攸勸其不要加封九錫公,曹操不聽。荀攸抑鬱而死,而程昱也勸。這三劍客當初投曹操想把事做大,也是諸葛亮之心,難以成。


圃香

受益於某位達人作品,我得到的觀點是這樣的:荀彧是士族的代表(領頭人),他可能對漢朝還有個人感情,但在政治行動上必定忠於士族利益,否則他會被士族拋棄。

所以,他反對曹操加九錫,最大動力是出於士族利益的考慮。士族謀求自己人世代為官。這樣,保留一個名義上的皇帝漢獻帝,大權由士族集團把持是非常好的選擇。

而曹操雄才,非常強勢,他一直推行唯才是舉,損害士族利益。一旦曹操稱帝,必定加碼打壓威脅皇權的豪門望族,士族的日子可想而知。所以士族必須反對曹操加九錫。作為士族代表,荀彧必須站出來,即使反對會被賜死。否則士族會拋棄他和他的家族。荀氏承受不了被拋棄後可能滅族的後果。

此外,從荀彧個人看,有漢獻帝在,曹操和荀彧首先是同僚,然後才是上下級,凡事有商量的餘地。荀彧能維護士族利益,有和曹操叫板的政治實力。而曹操加九錫後,他們徹底成為主僕關係,凡事只能順從。

綜上,荀彧必須反對。曹操也知道荀彧背後士族這股力量強大。所以,荀彧雖死,曹操終生不敢稱帝。直到他兒子曹丕接受九品中正制,和士族進行政治利益交換後,才得到士族的支持,稱帝了。


芙蓉芳

荀彧忠心漢室是毋庸置疑的,毫不誇張地說荀彧與曹操共事更多是漢朝同僚關係,並非君臣關係,荀彧一直做的事情不過是為了匡扶漢朝。


當初荀彧投靠袁紹後棄袁紹而去是因為他發現袁紹並非匡扶漢朝的人選,後來因緣際會遇到了曹操,兩人一見如故,曹操藉機說自己想匡扶漢室,還於舊都,把荀彧留在了身邊。可以這麼說,荀彧是為大漢而留,是為大漢而做事,並非為了曹孟德而留,為曹孟德做事。

荀彧當初因為欣賞曹操才幹,視其為匡扶漢朝的明公,兩人相約一起興復漢室,這是兩人共事的根本與唯一的樞紐。

兩人共事二十多年來,荀彧表面上領的是漢朝的俸祿,實際上吃的是曹孟德的大米,他從頭至尾都堅信曹操與自己一樣,忠心漢朝。


只是後來,曹操為了表彰自己的豐功偉績,打算封自己為王的時候,才終於知道自己這幾十年來一直在為別人做嫁衣,幾十年來做興復漢室的夢不過南柯一夢,大夢初醒的荀彧痛下決心與曹操決裂,離開了朝堂,遠遁江湖,最終鬱鬱而終。

至此我們可以看到,荀彧忠心於漢朝是無疑的,如果他不忠,他不會離開曹操,又不會不去其他地方謀取出路,只是他放眼天下,滿是包藏禍心的漢賊罷了,那種哀莫大於心死的心境,應該不多人能夠理解吧。


不書三少

荀彧到底忠不終於漢室,我覺得有人可以相比較,比如王允,獻貂蟬而離間董卓呂布,最後殺死董卓。我覺得以荀彧的水平,應該看到曹操根本和董卓是一路貨,都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可是他與曹操兩個好二人轉演員一樣,一唱一和,還推薦了許多人才給曹操。至於他憂鬱而亡,可以多種解釋,有人據此而推斷是因匡扶漢室無望,我覺得也可以推斷是別的原因,或者他有生理上有抑鬱症也未可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