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市井混混到君臨天下的華麗轉身

從市井混混到君臨天下的華麗轉身

劉邦《楚漢傳奇》

漢朝開國皇帝—劉邦,文,沒上過幾年學;武,更談不上;整日遊手好閒,穿梭於市井之中,這樣的人最後卻能一統天下,登上九五至尊的寶座?著實讓人摸不著頭腦,既然能做到皇帝這個位置上,自然有他的非凡之處。

從市井混混到君臨天下的華麗轉身

劉邦

劉邦,祖籍沛縣,出身一般農民,排行老四,家裡有田地,雖然不是太富,吃喝還是不愁的。他少時不事農事,好遊俠,喜歡外出結交豪傑之士,不過也沒什麼結果,最後回到了沛縣老家,靠朋友推薦,混了個亭長的差事,大小相當於現在的村長,不過只管地方治安與傳遞信息,沒有多少實權,這樣的職業也只有劉邦可以做,因為劉邦是地面上混混,各種人都認識。劉邦就這樣帶著三五個土兵,混跡於市面上,偶而幹些敲詐勒索、男盜女娼的勾當,四處混飯吃。劉邦的大半生都是這樣過來的。

從市井混混到君臨天下的華麗轉身

劉邦(陳道明飾)

有道是時勢造英雄也!公元前210年,49歲的秦始皇賀崩,天下大亂。而劉邦的人生才剛剛拉開了序幕,器宇軒昂的外在氣質、不平凡的人生經歷,磨鍊出了他獨特的性格特徵,造就了他瑰麗的人生藍圖。

從市井混混到君臨天下的華麗轉身

漢初三傑

劉邦是一個善於用人的領袖;人盡其才,大材大用,小材小用。韓信、陳平、張良、蕭何的才能,在劉邦這裡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而韓信與陳平都是項羽那邊的人,因才能不得施展,才投奔劉邦的。劉邦得了天下之後,大宴群臣,他總結了自己取勝的原因:“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論撫慰百姓供應糧草,我又不如蕭何;論領兵百萬,決戰沙場,百戰百勝,我不如韓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發揮他們的才幹,這才我能取勝的真正原因。至於項羽,他只有范增一位能人而不能用,這是他最後失敗的原因。”


從市井混混到君臨天下的華麗轉身

呂雉

劉邦是一位徹頭徹尾的現實主義者,為了生存,他可以置親情於不顧。進軍彭城,漢軍被項羽打得大敗。劉邦因兵敗不利,乘車馬急速逃去。在半路上夏侯嬰遇到了劉邦和呂后的一對子女,就是後來的漢惠帝和魯元公主,就把他們收上車來。馬已跑得十分疲乏,敵人又緊追在後,劉邦特別著急,有好幾次用腳把兩個孩子踢下車去,想扔掉他們了事,但每次都是夏侯嬰下車把他們收上來,一直把他們載在車上……劉邦的這種做法,讓很多人不解,覺得他太冷酷,不是男人;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在刀光劍影的戰爭中,面對現實,不擇手段地爭取生存的機會,才是政治家的第一生存法則。


從市井混混到君臨天下的華麗轉身

十面埋伏

劉邦是一位成熟機敏的政治家,他不但會用人,還精於權變。剝開政治光鮮的外在光環,就會顯露其骯髒的內在本質,政治是沒有道德可言的;而劉邦市井無賴的性格,卻與政治家的素質不謀而合。韓信平定齊國之後,派使者,請求劉邦奉自己為代理齊王。當時,劉邦正被項羽圍困在滎陽,情勢危急,看了韓信的書信,心中十分惱怒,正準備大罵韓信,張良踩他的腳,湊近他耳朵說:“漢軍處境不利,怎麼能禁止韓信稱王呢?不如就此機會立他為王,好好善待他,使他自守一方,否則可能發生叛亂。”劉邦馬上清醒過來,改口罵道:“大丈夫平定了諸侯,就做真王罷了,何必做個暫時代理的王呢?”

從市井混混到君臨天下的華麗轉身

韓信《楚漢傳奇》

於是派張良前去立韓信為齊王,徵調他的部隊攻打楚軍。打敗項羽後,劉邦馳入韓信軍中,果斷奪了他的兵權,改封韓信為楚王,大大削弱了韓信的實力與影響力。這收放自如的手段,可見劉邦對於形勢的把握,是何等的精準老辣。對雍齒問題的處理上,更能體現這一點,雍齒多次背叛劉邦,老婆呂雉和父親劉太公被雍齒囚禁過,期間遭受過殘酷的虐待和侮辱。後來劉邦為了借雍齒安撫功臣,體現分封之公正,聽從張良之計,封雍齒為侯。此時的劉邦表現行如此的成熟冷靜,靈活多變的政治手腕,讓人不得不歎服。


從市井混混到君臨天下的華麗轉身

人生苦短,“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凡事不求盡善盡美,過度仿學古人,只求豁達從容,不斷超脫,才能達到人生之至高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