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畢業論文寫作的基本技巧與方法

乾貨:畢業論文寫作的基本技巧與方法

畢業季

寫好學術論文的五個前提

1.學會系統把握一個學科的知識譜系。學術常以學科和領域來劃分。這是源自於中世紀歐洲的第一所大學(1158年的意大利波隆亞大學)內的學者思想模型所定下來的三學四科。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不斷修訂及開創學科和領域。自啟蒙時代,學術領域變得越來越專,研究的範圍劃分得越來越小。因此,跨領域的研究常常得到今天學術界的獎項。事實上,很多跨領域的研究後來變成了今天的專門領域。任何一種論文寫作與學術研究,總是在一定的學科領域內展開的,因此,論文寫作者在寫作論文之前,必須要學會系統地把握一個學科的知識譜系。

2.系統掌握一兩個工具理論,學科內與學科外均可。這裡所說的工具理論是特指可以用來分析現象與問題的某種特別的學科理論或者前沿理論與原理。任何一種有質量的學術研究總是要藉助一定理論原理的,比如社會學研究中常用的結構功能理論、符號互動理論、社會衝突理論等,傳播學研究中的媒介環境理論、使用與滿足理論、沉默的螺旋理論、有限效果理論、意見領袖理論等,還有用於文化分析方面的後現代主義理論、後殖民主義理論、民族主義理論、女權主義理論、新自由主義理論等。

3.關注人類社會,關注基礎理論。人類社會可以分成四個部分:學術生產、日常生活、政治實踐與經濟實踐。所謂基礎理論是指在這門科學理論體系中起基礎性作用並具有穩定性、根本性、普遍性特點的理論原理。這個基礎理論,主要有三大基本原理:一是關於人的思想產生、形成和變化的基本原理;二是關於人們思想與行為活動變化的基本原理;三是關於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的基本原理。大學本科生撰寫畢業論文,必須強化關注基礎理論,恰恰是創新思維的前提與基礎,培養良好的學風;重視基礎理論,但不提倡與現實世界隔絕,學術研究不能遠離行動真正地產生作用、結果和風險。學術與世絕緣的情況被稱呼為“象牙塔”,現代大學學術不能培養象牙塔之人,提倡關注人類社會,是強化學生的理論的運用能力與現實問題思考的學術情懷培養。從平衡的角度來看,即使學術界跟現實世界絕緣,那並不意味學術研究沒有價值。實際上,許多學術發展最後是能成為豐碩的應用果實的。如果學者考慮學術的偏狹性,這也許增加他們研究的價值及衝擊。

4.培養問題意識。問題意識是做學問的難點。我們通常講的學術創新,其核心正是在於提出問題。所謂問題意識,一體現在能夠超越現有知識,能夠質疑批判;二體現在關注現實社會,積極發現與歸結現象,提出觀點。這要求大學生們要關注前沿問題與熱點現象,與時代同步。比如,根據筆者觀察,近兩年歐美傳播學期刊論文,研究較集中的話題是:

(1)傳播與個人行為和心理;

(2)政治選題;

(3)公共輿論;

(4)媒介產業;

(5)傳播性別研究;

(6)新媒體研究等。這些教師在輔導學生論文選題與寫作時就可以適當講解與引導。

5.學會如何架構。要學會做研究專題,對你所要研究的人物或者領域的文章、著作,以及其他人研究此人這個話題的文章、著作,都要搜齊。具體來講,就是要學會查資料和撰寫學術綜述。對於論文寫作初學者或本科生來說,查資料就是研究本身,查資料就是做學問。

論文選題設計的原則與方法

選題決定著論文的價值也關係著學術研究的成敗,有人說,選對了題等於完成了一半,“選對了”包涵兩層意義:選題與客觀需要相符合;選題與主體狀況的適應。選題為學術研究活動確定了一個明確的目標。選題是研究者才學知識的集中體現,科學方法論者貝法裡奇說:“真正有研究才能的學生要選一個合適的題目是不困難的。假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曾注意到知識的空白或不一致的地方,或者沒有形成自己的想法,那麼作為一個研究工作者,他的前途是不大的。”

論文選題有兩個原則,原則一是選擇客觀上有意義的課題,包括選擇具有社會意義的課題,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選擇具有學術意義的課題。比如當下營銷與傳播研究比較熱點的問題有:SoLoMo(社交化、本地化、移動化),包括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傳感器、一雲多屏、社會化媒體、電商、LBS、二維碼。又比如SSS,包括Social(社群化);企業與顧客不能只是交易關係,必須是社群化的生活夥伴關係,才能生存。Service(服務化),傳統零售的服務僅限於賣場內的便利,未來零售的服務必須提供直達家庭的服務。Supply-chain(供應鏈),在渠道決定購買的階段,供應鏈體現為採購的強權與壓價,未來供應鏈則體現為對優質供應資源的爭奪與供應鏈關係的維護。再比如MI+;即Mobile Internet Plus 的簡寫,意思就是基於移動互聯網之上,可以添加一切社會元素。這就是我們正在進入的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基本特徵,也意味著不僅一切社會元素將因為移動互聯網而改變,移動互聯網還在創造各種新鮮的社會元素。還有跨界現象,沒有任何限制的隨意跨界是產業的大趨勢,可穿戴設備、在線教育、互聯網金融、智能電視等已經衝破邊界清晰的傳統產業空間。未來商業形態的最後一個重要趨勢,是中國品牌走向世界。過去的中國走向世界多是產品輸出、勞務輸出,未來一定會變成品牌輸出、文化輸出、生活方式輸出、價值觀輸出等,這些都是可以進入大學生的研究視野的。

原則二是選擇主觀上有見解的課題。即:

(1)要有濃厚的興趣,當然興趣是在實踐中產生的,有興趣的課題往往是我們已經瞭解的或初步瞭解的課題;

(2)能發揮業務專長,也就是結合自己的專業;

(3)大小適中(量力而行),根據要求選題要考慮限制的時間、計劃的篇幅;

(4)要有佔有資料的條件,資料缺乏、是很難寫出有力量的論文的;

(5)指導條件:導師、專家一兩個小時的指導,可以獲得普通學生研究幾年的東西,正所謂“名師出高徒”;

(6)注重價值:理論價值、現實價值。

選題也是有一定的方法的。一是要做好課題的調查工作,包括向專家請教、查閱中外文獻、查閱文獻資料,目的是瞭解本學科領域的研究歷史與現狀,特別是相關研究方面的歷史與現狀,看看已有哪些成果,還有哪些問題。文獻資料的作用:第一,有價值的學術觀點只能從資料產生;第二,有說服力的學術觀點只能靠資料支撐。

二是要做好課題的限定工作;

三是巧選角度。

論文寫作的基本要求與技巧

一篇好的畢業論文要求具有:(1)獨創性:學術論文不同於教科書,甚至不同於某些學術專著(知識的傳播和普及常規性的知識講解);

(2)科學性:揭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實際出發,具有現實意義,事實、事物、事件真實客觀,不帶個人偏見,不主觀臆斷,以最充分、確實有力的加論據作為立論依

據,論證嚴謹而充分、富有邏輯效果,深層的專業理論知識;

(3)創新性:對研究對象經過周密觀察、調查、分析研究,從中發現別人過去沒發現過或沒分析過的問題;在綜合別人認識基礎上進行創新,包括:選題新、方法新、資料新;

(4)學術性(理論性):即遵循客觀規律,講究科學真實性;

(5)可讀性(文科論文),忌玩弄辭藻。

論文的格式要求。按照國家標準局1987 年頒佈《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GB7713-87)和《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GB7714-87)論文一般需具有以下十大構成要素:

(1)題名:是以最恰當,最簡明的語詞反映論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內容的邏輯組合,應避免使用的不常見的省略詞、首字母縮寫字、字符、代號和公式,字數一般不宜超過20個題名用語。

(2)署名:表示文責自負,記錄成果,便於檢索。

(3)摘要:是論文的內容不加註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中文摘要一般不會超過300 字,不閱讀全文即可從中獲得重要信息。外文250 實詞,具體內容包括:①本研究重要性;②主要研究內容、使用方法;③彙總研究成果,突出的新見解,闡明最終結論。重點是結果和結論。

(4)關鍵詞:是從論文中選取出以表示全文主題內容信息款目的單詞或術語,一般3-7個,有專用《主題詞表》。

(5)引言:回來說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範圍、相關領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識佈局,理論基礎和分析,研究設想,研究方法,預期結果和意義。

(6)正文:包括大項目(上位論點,大段段旨),中項目(下位論點、段旨),小項目(段中心,一個材料)。

(7)結論:是指全文最終的、總體的結論,而不是正文中各段小結的簡單重複。要求準確、完整、明晰、精練。

(8)致謝:是對論文寫作有過幫助的人表示謝意,要求態度誠懇,文

字簡潔。

(9)參考文獻表(註釋):文中直接引用過的各種參考文獻,均應開列,格式包括作者,題目和出版事項(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始頁碼)連續出版物依次註明出版物名稱,出版日期和期數,起止頁碼。

(10)附錄:在論文中註明附後的文字圖表等。

寫好論文的最後一個重要環節,是做好文獻註釋。寫論文一定要選用大量資料。資料的選取有四個原則:①必要的,再長也要選;無關的,再短也不選;②第一手資料,有根據有出處;第二手資料一定要核對;③新穎的:有助於創造性思考的愈多愈能產生新的創見;④充分的:充分不僅指數量,還指質量。

所以選用的資料都要加註釋。註釋的主要在於標明作者在文章中直接或間接引用他們語句或觀點的具體出處,其目的:一是為了滿足讀者查證、檢索的實際需要;二是規範的學術研究所必須的“附件”,它顯示著一個學術成果的視野、質量、水準、趣味等諸多方面;三是對待註釋的態度也反映出作者的治學態度,諸如引用他人觀點或語句不作註釋或在註釋中不客觀、翔實地註明真實出處,將第二手材料說成第一手材料等等,均有違學術道德。

因此,凡涉及論文論點的形成,對論點進行論證、闡說所運用的資料信息,都應該提供出處,給予註釋。儘管國內的刊物對註釋格式的要求目前還不完全一致,但註釋的格式通常是按作者姓名、書名、出版地點、出版者、出版年代、引文所在頁碼的順序排列,只是在個別次序及標點符號的運用上略有出入,建議使用《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GB7714-87)註釋規範。

摘自:《新聞與寫作》2018年第2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