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以色列为何能在不断的战乱中迅速崛起?

小小的以色列为何能在不断的战乱中迅速崛起?​一个立国不过 58年的国家,为什么能从一个农业国家快速变为现代化国家?一个人口不足 700万的国家,为什么能在炮火和战争的阴影中实现经济奇迹?一个国土面积不足中国三十分之一的国家, 为什么能完成从 “ 农业立国 ” 到 “ 科技立国 ” 的成功转型?一个除了沙子外几乎一无所有 的弹丸小国,为什么能在世界经济论坛国家排名中遥遥领先? 我们揣着一长串的问号,探寻以色列崛起的秘密。


小小的以色列为何能在不断的战乱中迅速崛起?

从宗教圣殿到科技圣殿。以色列在高科技领域的惊人成就,是以色列人给我们的第一个冲击。从 比尔 ·盖茨对以色列高科技人才的赞美,到 IBM 等世界一流企业落户海法高科技园区,从中向我们展示了世界对以色列高科技的青睐,以及以色列的科技发明对世界的贡献。以色列人发明了诸多颠覆性的技术:给电信运营商带来巨大挑战的网络电话 VolP 技术; 改变人们沟通方式的 ICQ ; 提升无线计算能力的奔腾和迅驰芯片;丰富网络运用的 Comverse 的语音邮件 ……看到摩托罗拉在以色列的研发中心发明世界上第一部手机,看到退役军人发明了维护网络安全的防火墙,微软、 IBM 等高科技公司争先恐后地在以色列 安营扎寨。

遥想以色列建国之初,以色列商贸劳工部外贸局局长曾说过,那时候,他们是一个农业国家。最典型的标志是,他们向全世界出口了很多柑橘。由于柑橘的产地在雅法,所以柑橘的品牌名称就是雅法的城市名字 Jaffa 。不足半个世纪的光景,以色列在高科技领域,尤其是信息通讯领域,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在耶路撒冷这座古老的 “ 宗教圣殿 ” 之外,缔造了一座崭新的 “ 科技圣殿 ” 。他们开始向世界兜售象征高科技的 Jaffa 。以色列为什么会成为 “ 第二个硅谷 ” ?为什么会成为硅谷之外新兴科技企业最集中的地方?欧美高科技公司领袖们的答案是,以色列有着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诸多受访的以色列官员认为,这样的答案看到的只是表象,更为深层的原因在于以色列一无所有。他们说,以色列没有资源,只有投资仰仗头脑的高科技,才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拼出一条血路。“ 我们的秘密在于我们一无所有 ”


小小的以色列为何能在不断的战乱中迅速崛起?

“ 我们成功的秘密,真的就在于我们一无所有。我们几乎没有任何自然资源。我们要在地球上生存,就必须寻觅到适合我们的道路。 ” 以色列外交部亚太司副司长 Amos Nadai就以色列崛起的秘密,发表他的 “ 个人看法 ” 。显然,这样的看法不仅仅是他的 “ 个人看法 ” 。从外交官到商贸劳工部官员到成功的企业家,受访者众口一词,答案惊人的一致。以色列的国土面积实在是太小了,国土资源质量也不高。他们没有阿拉伯邻国引以自豪的石油,却有一半以上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区。在地面上跑,经常只需几分钟就能从绿洲跑到沙漠。贫瘠的自然资源,让以色列人在建国之初,就意识到 “ 科技立国 ” 的意义。以色列第一任总理本 — 古里安告诫人民,对科学研究及其成果的追求,不能仅仅是抽象的知识追求,更是关系到民族兴衰的关键因素。


小小的以色列为何能在不断的战乱中迅速崛起?

之所以将科学研究拔高到民族存亡的高度,不单单在于一无所有的自然环境,还在于恶劣的地缘政治环境。 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国不到 24小时,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的正规军,就用枪声撕碎了复国的欢乐。狭小的国内市场,糟糕的周边关系,迫使以色列人专注于高科技,将眼光投放到全球。 RAD 集团董事长 Zohar Zisapel说,以色利必须走高科技的道路,必须集中优势在有限的高科技领域内取得突破,科技生活必须成为以色列国民生活的中心。一无所有的以色列人知道,他们能够开发的资源只有国民的头脑。他们复国还没成功,诞生过诺贝尔奖得主的希伯来大学就已经建成。他们对教育的投入是惊人的。以色列人投资子女教育的热情丝毫不逊于今天的中国。据悉, 2000年以来,将近一半的以色列人受过 13年的学校教育。以色列每 1万人中 就有 140名受过高等教育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这个比例是美国和日本的两倍。


小小的以色列为何能在不断的战乱中迅速崛起?

鼓励创新的制度安排以色列高科技的惊人成就,以色列谜一般的崛起,是新制度经济学家们喋喋不休的话题。华盛顿大学经济系教授巴泽尔著述的《产权的经济分析》书中所有的案例,都来自于以色列。一位从英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移民以色列的 “ 北京人 ” 对我们说,以色列在政治 经济制度层面的安排,是以色列得以崛起的关键要素。以色列的技术创新,得益于政府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法治环境。以色列商贸劳工部外贸局局长 Boaz Hirsch说,自 1950年代末期《鼓励资本投资法》诞生 以来,《鼓励工业技术研究法》等等鼓励私人和外资投资高科技的专门法律,接连出台。微软等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公司,潮水般涌入。以色列央行行长斯坦利 ·费希尔说,鼓励经济腾飞的制度创新至关重要。数十年前,不少人问他,以色列人这么聪明为什么不好好工作?这位前美国花旗 银行副董事长说,那时候的制度安排,不能鼓励人们创新的自主性。


小小的以色列为何能在不断的战乱中迅速崛起?

以色列人不仅看重他们的经济制度,还看重他们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在以色列高等法院门前,以色列商贸部的官员说,好的法律和好的政治,为以色列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好的制度环境。以色列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均不同于美国,但三权分立的框架、宪法至上的原则、自由民主的精神,是一致的。其中有令他们津津乐道的两件事,一件是警察在解决冬季积雪问题时,对他家和总理家的态度没什么两样的陈年旧事,一件是以色列检察官对总统卡察夫涉嫌性骚扰进行独立调查。好的政治制度对以色列而言,同样意味着竞争力。 1990年代,由于前苏联解体,以色列经历了一次移民潮,涌入以色列的人口约有 100万,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工程师、科学家、技术人员。据以色列商贸劳工部高级官员估测,他们给以色列经济带来的价值差不多 150亿左右。这意味着苏联免费为以色列培养了一支研发队伍。


小小的以色列为何能在不断的战乱中迅速崛起?

蓄积多年的软实力。探寻以色列崛起之谜,人们不时提到她蓄积多年的 “ 软实力 ” 。软实力,是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 ·奈在上世纪 90年代初首先提出的新概念,包括文化的感召力、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国际关系中的结盟能力、利用现有国际组织的能力等要素。如果说军事层面的 “ 硬实力 ” ,是以色列在对敌战争中屡屡获胜的关键,那么,文化意识形态层面的 “ 软实力 ” 则是以色列崛起的关键。以色列人口中四分之三以上是犹太人。犹太文化 2000年来对 “ 一个神、一本书、一种信仰 ” 的忠诚,最终孕育成 “ 四海一家 ” 的 “ 犹太一体观 ” 。 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纷纷 “ 回家 ” 。 今天,以色列的人口数已由建国时的 60万变成大约700万。在希伯来大学攻取哲学博士学位的张宝 贤对我们说,只要你信仰犹太教,无论你来自哪里,都可以皈依为以色列公民。换言之,今天的犹太人不再是一个确定的种族,而是一个文化共同体。 “ 四海一家 ” 的文化观,影响着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以色列外交部一位官员说,世界各地犹太人的捐款,是 1950年代以色列甩掉战争包袱的重要因素。 “ 四海一家 ” 的文化观,鼓励以色列之外的犹太人重返故土,鼓舞以色列国内的犹太人捍卫故土,热爱祖国。外交部官员说,民众和政府之间已经形成了 对付恐怖活动的默契。耶路撒冷爆炸发生不过两小时,秩序就恢复到从前。超市、酒店、办公大楼的安检,已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态,人们的表情,除了配合,就是安详。以色列人对祖国的热爱,在前以色列驻沪总领事 IlanMaor 看来,也是以色列经济腾飞的原动力。作为一名外交官,他走到哪里,都不忘记告诉自己的女 儿,他们的家在以色列,他们要为家园为以色列而工作。


小小的以色列为何能在不断的战乱中迅速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