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是打還是談

中美“貿易戰”,打,怎麼打;不打,又如何;中國胸中自有丘壑。縱觀我方立場與手段,自始至終彰顯了大國視野與氣度,大國膽魄與能力。


史上“反套路”得“很套路”的美國總統特朗普,貌似又憋著股勁放大招了。

當地時間3月22日,他簽署了總統備忘錄,依據“301調查”結果,將對約6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徵收25%的關稅;預計,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設備、新能源裝備、高鐵裝備、生物醫藥等1300個產品類別,皆受影響。

業已公佈的215頁301調查結果報告書裡,美國延緩乃至顛覆中國目前核心國策“中國製造2025”、阻止中國各個前沿領域技術進步的用心,昭然若揭。美的集團、中國化工集團、中國商飛和中航工業、清華紫光集團、華大基因等中國企業,被美國視為眼中釘。

根據特朗普宣佈的措施,美財政部長姆努欽將制定新的投資限制條款,“用於限制中國投資購買美國公司技術”。特朗普還要求美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向世界貿易組織投訴中國對外國公司的歧視性許可做法”,並希望得到美國在歐亞地區盟友的支持。

特朗普指派萊特希澤在15天內宣佈將被提高關稅的產品清單;要求財政部在60天內提交限制中國企業赴美投資的方案。不過萊特希澤的最新口風是,正式公佈徵稅列表還需要60多天的時間,他希望給大眾還有社會時間去反應、去討論。但是美國目前承受的貿易逆差是不可接受的。

中美貿易戰,是打還是談?

美蓄意挑起,我見招拆招

且說這針對中國的301調查,始於去年8月。

彼時,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讓萊特希澤按照美國《1974年貿易法案》第301條,對中國是否侵犯美國知識產權發起調查。該條款事實上可被視為美國貿易的生化武器,因其具有濃厚的單邊主義毒素——試想,調查完所謂它國“不合理”“不公平”的貿易做法後,美國即“順理成章”施加各種制裁,玩法未免自娛。

今年3月初,美宣佈自美東時間23日12點01分(北京時間3月24日零點01分)起,美海關和邊防部隊將開始對進口鋼鐵和鋁分別徵收25%和10%的關稅。此舉被解讀為:矛頭直指中國,真正目的是向中國施壓,迫使中國在市場準入、技術轉移方面做出讓步。

爾後,外媒陸續報道美或對華大規模徵稅,包括特朗普政府將對中國公民實施更嚴格的簽證要求,高級顧問們已經起草了針對中國簽證限制的提案等。

姆努欽在今年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期間試圖“辯白”,“目的不是向所有人徵收關稅,而是要解決問題。我們對於維護自己的貿易地位不會畏懼,我們不希望捲入貿易戰,但希望讓美國公司擁有自由和公平貿易的權利……話說得漂亮,但,究竟是誰在“挑事”呢?

3月20日,李克強總理在兩會發佈會上強調,“去年中美貿易的規模已經達到了5800億美元,能走到這一步是靠市場推進的。當然,我們不願意看見有較大的貿易赤字,不僅是對美國,我們希望貿易總體平衡,否則難以持續。”“其實美方企業是可以抓住機遇的,但同時我們也希望美方能夠放寬對華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我們會嚴格保護知識產權。希望美方不要丟了這個平衡中美貿易的重器,否則就是丟了賺錢的機會。”

那邊廂,美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不失時機”地“建議”:“中國需要進口很多很多的美國液化天然氣(LNG)。如果他們沒有其他多元化產品來源,那麼從我們這裡進口更多是非常合乎邏輯的。它也會有減少赤字的作用。”

3月23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就美301調查決定發表談話:希望美方懸崖勒馬,慎重決策。同日,商務部發布了針對美國進口鋼鐵和鋁產品232措施的中止減讓產品清單並徵求公眾意見,擬對自美進口部分產品加徵關稅,以平衡因美國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加徵關稅給中方利益造成的損失。

該清單暫定包含7類、128個稅項產品。第一部分包括鮮水果、乾果及堅果製品、葡萄酒、改性乙醇、花旗參、無縫鋼管等產品,擬加徵15%的關稅。第二部分包括豬肉及製品、回收鋁等產品,擬加徵25%的關稅。

24日上午,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財辦主任、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應約與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通話。電話中,劉鶴表示,“中方已經做好準備,有實力捍衛國家利益,希望雙方保持理性,共同努力,維護中美經貿關係總體穩定的大局。”

《衛報》解讀,從崔天凱的“奉陪到底”,到劉鶴的“保持理性”,微妙變化,傳遞了積極信號。

當地時間3月26日,彭博社題為“中國科技巨頭被FCC(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盯上了”的報道引發外界高度關注。大意是,美國政府進一步擠壓了華為等中國企業在美國市場上的生存空間。

而我商務部網站在26日發佈公告,宣佈對原產於美國、歐盟、韓國、日本和泰國的進口苯酚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這也是中國在此輪貿易摩擦中打出的第二拳。

《華爾街日報》認為,其實中美正悄悄就避免貿易戰開展談判磋商,美方向中方提出了一份“清單”,包括降低中國對美國汽車進口徵收的關稅,增加中國對美國半導體的購買,以及擴大美國企業對中國金融業的准入。

華春瑩就此回應:我們談判磋商的大門始終敞開,但這絕非一方居高臨下提要求,而是雙方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結果互利。

27日,李克強總理在中南海紫光閣會見美國國會聯邦參議員戴恩斯率領的訪華團。李克強表示,習近平主席和特朗普總統曾多次會晤和溝通,希望美國國會發揮積極建設性作用,共同維護中美關係的政治和民意基礎。

李克強指出,中美經濟互補性強,合作規模不斷擴大。打“貿易戰”解決不了經貿摩擦和分歧,也違背了貿易的基本原則。中方將朝著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問題的方向努力,同時也做好了應對的充分準備。希望美方以務實理性的態度同中方相向而行,這對維護多邊貿易規則、對兩國和世界人民都有利。

美方議員表示,美中關係是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兩國沒有理由發生衝突。美國國會願推動以互利共贏的方式解決兩國經貿摩擦,使美中關係發展持續惠及兩國人民。

當地時間3月28日,萊特希澤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美國對華加徵關稅產品清單的公示天數將從30天延長至60天,即6月份之前不會對中國相關產品進行增收關稅。萊特希澤還說,美中之間有希望通過談判來避免此次關稅大戰。

3月29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在商務部例行發佈會上回應:商務部注意到美方的有關言論,中方的立場沒有變化,希望美方認清形勢,順應經濟全球化和貿易投資自由化的歷史趨勢,敦促美方摒棄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的做法,切實採取措施通過對話協商的方式解決分歧,真正維護中美經貿合作的良好局面。

“貿易戰”於事無補,共贏是正道

“戰事”欲起不起之際,美國內議論紛紛,人心不定。

美國45個貿易協會聯合致信特朗普,請求美國政府停止對中國徵收關稅的計劃,改而與他國合作聯手向中國“施壓”,以便讓中國停止對外國公司施加限制。“實施嚴厲的關稅政策將對美國經濟產生負面影響,引發它國報復,重創美國出口業”。據悉,這45家協會,涵蓋科技、零售、農業和消費品等行業,具體包括蘋果、谷歌、IBM、耐克、沃爾瑪等公司。

而在芝加哥布斯商學院舉辦的“全球市場倡議”IGM論壇上,43名頂尖經濟學家警告,徵稅無助於改善美國人生計,反而可能損害大部分美國人的利益。此外,美國信息技術創新基金會日前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如果特朗普政府對從中國進口的信息和通信技術產品徵收25%的關稅,將導致美國經濟未來10年損失約3320億美元。華盛頓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的研究顯示,美國若挑起全球小型貿易戰,即關稅增加10%,則大多數經濟體國內生產總值將減少1%至4.5%;如果全球爆發嚴重貿易戰,即關稅增加40%,則全球經濟將重現“大蕭條”。

國內不看好,“盟友”也實難苟同貿易保護主義。

彭博援引三位知情人士透露,來自20國集團的財政部長和央行官員對美國表示,多邊的、以規則為基礎的貿易是全球經濟的重要支柱,而美國已將國際貿易秩序置於風險之中。

在美國決定對進口鋼鋁產品徵收高關稅後,歐盟、德國、法國、日本、土耳其等國均批評這一行徑,並考慮採取反制行動;阿根廷和韓國要求美方做出讓步;“暫免”徵稅的墨西哥和加拿大“居安思危”,不得不“做兩手準備”。

美國貿易談判代表開出價碼,如果一個國家“滿足一些條件(包括聯手美國在貿易上對抗中國)”,其將免於被徵收關稅——如意算盤或落空,英國國際貿易大臣福克斯就不怎麼“感冒”,“作為美國政治上的盟友,中英‘黃金十年’的夥伴,英國選擇站在規則一邊。”

美國以關稅為要挾,試圖制約它國一同展現對華的貿易強硬立場,易招惹“反彈”。特朗普曾威脅對歐洲汽車業徵稅,“如果歐盟想要豁免於鋼鋁關稅,必須先放棄自己‘可怕’的貿易壁壘。不然,我們要對梅賽德斯-奔馳徵稅,對寶馬徵稅……”

聽這語氣,再看《日本經濟新聞》的報道:在2018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姆努欽遭到各國“圍攻”,法、德、日等國財長更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是不是一點都不讓人意外?

“有趣”的是,此次特朗普“放大招”後,不僅美股“血流成河”;出於對貿易戰的憂慮,東京股市日經指數和印度股市也出現暴跌。日、印民間輿論亦頗值得玩味:前者想到了“失去的十年”,心有餘悸;後者期待“與華攜手懟美國”,摩拳擦掌。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非駐院研究員、新華社瞭望智庫特約研究員成玉麟在東京工作了30多年,接受《新民週刊》採訪時,他指出,“日本政府、媒體和民間,基於日本是世界自由貿易的最大受惠國這一基本認知,對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總體持批評態度。只是特朗普-安倍首腦層關係目前在盡力維持較好也較暢通、可溝通的經濟/安全保障領域的工作關係,因而日本政府不願在該問題上大聲聲張這類批評,以免得罪特朗普政府,招致報復。”

成玉麟剖析,對於中美髮生貿易戰,日本政府、媒體和民間普遍憂慮。原因有三。一是,日本在中美貿易的供應鏈中,是高端產品設備的提供當事者而不是旁觀方。即,日本製造業通過對華輸出中國對美出口生產用的,如智能手機、iPad、計算機等信息終端產品所需的半導體電子產品以及相關高端製造設備,如機器人、數控機床等,在中美貿易供應鏈上扮演了上述部分價值鏈提供商的角色。日本對華貿易與中國對美貿易是一種水漲船高、互依互存的關係。中美髮生貿易戰,不僅會影響到在該領域日本自身相關的出口生意,還會由此造成全球貿易投資大環境的趨惡,影響到安倍政府的國家振興戰略和該國整體出口戰略的實施。二是在另一個製造業領域,如中國對美出口的鋼鋁產品,中日兩國實際上在該兩個產品領域是對美出口最大的競爭對手,同時兩國又是現正在面臨被美徵收高額關稅風險的相同利益攸關方。日本政府和經濟界在該領域具有喜憂參半的複雜心情和思維。第三個是中美貿易戰中的美國聲稱,被中國侵犯了知識產權,及通過美在華投資企業與中國合資被迫進行技術轉讓的問題,美日歐目前在這方面對中國採取共同立場。但日本媒體同時也承認,該問題背後實質存在著,美日歐等發達國家對中國近幾年突飛猛進的技術研發進步和這些高端技術快速產業化的焦慮。”

中美“貿易戰”,打,怎麼打;不打,又如何;中國胸中自有丘壑。縱觀我方立場與手段,自始至終彰顯了大國視野與氣度,大國膽魄與能力。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研究員陳友駿對《新民週刊》表示,中美經貿,總體而言合作仍大於競爭。此次美方欲在“貿易戰”上做文章,或釋放了一種政治信號:美國國內有強烈意願,希望能夠在貿易問題上實現對華平衡,希望中國能夠給予美國更多的經濟利益。

陳友駿認為,“雙方目前在一定層面上保持著溝通,為未來雙邊妥善解決問題留有餘地。”在他看來,“中國之前與奧巴馬任期內的美國政府談過投資協定的問題,如今既然美國人訴求突出,中方也是願意推動經貿合作的,不排除啟動類似於雙邊投資協定談判的可能性。另外,隨著我國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對美貿易格局亦會相應出現質的變化——這種變化將有利平衡中美貿易之間的矛盾。

在對美貿易保護主義問題上,中國和歐盟存在一致利益。“大家都是自由貿易的維護方和參與者,都希望維護好以WTO框架為基礎的、現行的全球自由貿易體系。顯然,美方現在‘倒行逆施’,有違自由貿易體系的發展趨勢;因此,中國和歐洲在此問題上極易達成共識。我與歐洲一些貿易政策相關機構人士交流過,客觀形勢已將我們置於同一‘戰線’,其餘的爭議和分歧,不影響中歐攜手合作,還擊美國的逆全球化、經濟單邊主義。”

在提及美國內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問題時,吳其勝說,美方近年來一直在限制中國對其高科技領域的投資。“如今,我們對美國高科技產業的併購、收購,已很難通過了。且美國國會正謀劃外資安全審查委員會改革,改革法案很可能在今年8月前獲批,主要目標即針對中國。”“特朗普考慮競選連任,倘若國內保護主義傾向愈發明朗,他也許將採用更多政策工具,搞點‘新動作’出來。”

吳其勝表示,中國還是要高舉自由貿易的大旗,展示自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尤其是過去5年以來市場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讓外界熟知、認同。另一方面,中國可以在符合自身利益的情況下,與美方尋求合作的點。“在國內,特朗普要把握一種平衡。眾所周知,美國有農業州、能源州、東北部鐵鏽地帶等等,各地差別甚大,利益不盡相同。比如在鋼鐵產品徵稅上,農業州已經動員起來,對特朗普政府進行施壓——那麼特朗普可能增加豁免,但豁免範圍的擴大,又可能引起鋼鐵產業的疑慮乃至不滿。在國際上,美國也要平衡,要盟國‘站隊’。但這次如果中美談妥了,那些‘盟國’利益是會受到衝擊的。舉個例子,美國希望中國能加大對其液化天然氣的進口,如雙方協商後中國同意了,澳大利亞可就急了——原本,澳大利亞才是中國液化天然氣的第一大進口國啊!”

風雲變幻,世事如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