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窮人傾其所有要買富人區的房子,為了讓孩子跟富人孩子做朋友培養人脈,你怎麼看?

明天會更好143253539

先說結論:買富人區的房子,無論如何都是最佳選擇。因為富人區的房子,升值空間大,且容易出手。

這麼一個能賺錢的好事情,同時還能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務:富人區的房子,物業管理更好,學區也更好,一切配套服務也都更好。

除了能賺錢,一切都好,還有可能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培養更好的人脈。何樂而不為呢?其實人脈這個玩意,沒有平等的對話基礎,也沒啥用,我之所以放在最後說,是因為買富人區的房子本來就是買房投資的必選,與人脈無關。

即便與人脈無關。富人區的人們,言行舉止還是要有禮貌的多。對於培養較好的生活習慣,還是有好處的。

再回到“傾其所有”這個詞吧。大多數人買房子都是傾其所有,沒必要用這個詞來渲染感情色彩。我記得我在南京上學時,買房子不僅是傾其所有,連首付都要負債。

從香港的房地產市場來看,199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富人區的房子也跌。如今20年過去了,當時的破房子,升值一直有限。而曾經下跌過的富人區的房子,不僅漲回來了,上漲幅度還很大。

我想,社區環境,肯定是房價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社區環境好,肯定是富人區的概率更大啊。我剛到北京的時候,想租個房子,看了很多小區,最後選擇了世紀城,就是周邊的環境好,小區內部的環境也好。

本題的題主,在表述問題的時候,帶了情緒,來問傾其所有為孩子,是否值得。但換個角度看,無論是否為孩子,賣富人區的房子,都是對的。


孫建波

中產階級傾其所有買富人區的房子,富人孩子就會跟他玩了嗎?太天真!

我一個朋友是外企高管,給小孩上的是一個學期5萬元的雙語幼兒園,他老婆是英語專業畢業,選幼兒園的時候費了老大勁了,全程和老師用英語對話,生怕自己的小孩子學了不純正的英語。如果看到外教是東南亞的,扭頭就走。即便是口語純正的英美的白人,他們也不是就買賬的,還要看其是不是有幼師相關資格證,光會英語也不滿足他們的要求。他跟我說,如果他小孩的玩伴不能用英語跟他孩子交流,或者說連英文名都沒有,他是不會讓自己小孩跟這樣的小朋友一起玩的!而且他還說,如果對方小朋友家裡人只給他上得起2萬元一學期幼兒園,他也不會讓自己孩子跟他玩的,因為根本不在一個圈層!

在這種幼兒園裡開家長會,如果孩子媽媽不是全職太太,別的家長都不會搭理你,說明孩子爸爸的經濟能力不行,居然還要老婆出來工作養家。

那麼就算你咬咬牙,讓你老婆在家全職帶小孩就行了嗎?錯,人家孩子媽媽從小條件都不錯,孩子媽媽大都會鋼琴舞蹈等,而且興趣愛好廣泛,平時沒事就全家去看話劇和歌劇,如果你不會插花、陶藝甚至騎馬等富人打發時間玩的項目,別的家長也不會鳥你的。

這還是幼兒園的課堂教育,課外興趣培養花的錢就更多了。我這土豪朋友給他女兒學什麼呢?學擊劍。嘿嘿,沒玩過吧,他請的教練是東歐一個退役的世界冠軍,學費是半小時1000元,一年光學擊劍這一項就要花10萬元,其他的芭蕾啥的就不用說了,每年花在特長培養上就好幾十萬。

培養一個貴族要三代,這些中產階級不明白的是,所謂人脈是資源的互換,打腫臉皮充胖子是沒有意義的,最搞笑的是中產階級還有自己的鄙視鏈,上2萬元一個學期幼兒園的還看不起1萬元一個學期的。

所以,這就是中產階級的悲哀,混進富人圈子,你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憑什麼要求孩子去做?花這心思還不如好好經營自己事業,讓自己先變成富人,那時你的圈子自然就會是富人的圈子。


鹹魚學院

很多年前我應邀在某電臺做一檔心理類節目。曾經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一個在電臺工作的播音員,她雖然收入不高,但是她拿出積蓄在城市內的一個高檔的別墅小區租了一套別墅,每天只要沒有節目,她就牽著一隻狗在院子裡遛彎兒,期待著和小區裡的其他大款富翁們假裝偶遇,結果沒想到真讓她達成所願了,半年之後我們就聽說她和一個老外出國了。

大家怎麼看這個真實的故事呢?是狗血劇情還是激情勵志呢?

其實這就是所謂的精英思維。我們先不要簡單的去說他好還是壞。先不要簡單的用價值觀去衡量它。我們先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它,看透它,再決定你用不用它。

還記不記得《摔跤吧,爸爸》這部電影,這部電影其實它的本質內核也是精英思維。


那我們再來說說精英思維,其實所謂的精英思維有很多種,其中有一些還是挺有借鑑的價值的,比如說超常的,超前的計劃與安排,圈子思維等等。而傾其所有買富人區的房子,讓自己的孩子與富二代們做小夥伴。這的確是某種精英思維的視角。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它折射出父母們對於社會階層固化的焦慮,對於孩子成功的焦慮,以及急於想改變家族命運的焦慮。

就我個人而言,小明也在一個富人區擁有別墅。也很快認識了不少各行各業的富人朋友。有時在與他們的交流中的確也能夠拓展視野,拓展思維。同時發現他們特別信奉的一些理念。比如說圈層理念。什麼是圈層呢?

就是一類人群具有相似的生活形態、藝術品位,很自然就會產生更多聯繫。這種圈層化和圈層運動的最初大概源於說歐洲近代產生的“文化沙龍”。

因此讓自己的孩子從小與自己貧富差距大的小夥伴同一所貴族學校,住同一個富人小區大概都是為了這個目的吧。

但是圈層並非簡單地把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它是以各種內在的精神契合(如價值觀、生活觀等)作為紐帶,將人與人聯繫在一起的平臺。不同社會階層不同社會經濟地位的孩子從小在一起做朋友,長大後,他們是否可以真的達成父母們的所願呢?



其實這個問題就是兒童時期的關係是否能持續一生?那麼我們從孩子成長的心理角度來做一些分析。

第一。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從小就結成的友誼,信任,彼此擁有共同的兒時記憶,分享著童年最快樂的一些時光等,的確非常有價值。我們認為兒童時期是一個人形成人格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我們與他人的親密關係會留下深深的烙印。有些事情永遠都不會忘記,它會構成我們最初的一些對他人的信任。從這個角度而言,童年期所產生的信任程度和信任紐帶是很強的。

第二。成年之後的現實原則。不管我們小時候經歷過什麼,我們的性格有如何的不同。不管我們的貧富貴賤差距有多大。也不管我們小時候是多麼的緊密親近,但是隨著年齡漸長,到了成年之後,我們的現實原則會在生活策略中越來越佔據主要的地位。我們會依據當下生活的需要結成新的朋友圈子。或者選擇社交對象和社交的頻率,我們更容易依據就近原則。比如當前離我最近的物理距離,職場距離等等來發展生活中的人際關係。也會依據重要性原則,現實原則來優先發展當前生活中的人際關係。童年的記憶,也許我們會永遠珍藏在內心。同時永遠保持著那一份純真。但是重大問題上,我們還是會採取現實原則。

第三。價值觀的差異。其實孩子很早就會形成對金錢的觀念,他們很早就會敏感地意識到自己和他人的差距。我們人最早時候的自卑,自戀等等核心的心理特質往往會在童年時期塑造。如果我們自己在別人的比較中發現較大的差異,同時家庭教育不能給予恰當的金錢觀教育和價值觀教育。那麼孩子很可能會在這個比較的過程中形成對於金錢,身份,地位,財富的自卑。如果為了孩子能夠結交一些富人的小夥伴,但卻損失了孩子最重要的自尊與健康的自戀。那就是真正的,也是最大的得不償失。因為自尊會影響一個人後天所有的職場生活,家庭生活,幸福感等。

總結一下,父母對孩子進行精英教育,按照精英的原則對孩子進行培育和訓練,以及對他的人生軌跡進行設計都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特別注意孩子的人格發育和心理健康的培育。如果能夠對孩子進行有效的,成功的關於價值觀,金錢觀等等自尊水平的教育和培育。那麼在這種前提下對孩子的人生進行一定的設計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實所有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逐漸的與其他小夥伴進行各種各樣的比較。學習的比較,性別的比較,財富的比較,身高的比較,長相的比較,父母的比較,等等。最重要的就是家長能否引導孩子在比較中獲得健康的和正確的認知。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能夠學會如何教育自己孩子關於在比較中引導認知。小明給大家設計了一下一些問題。大家可以引導自己的孩子去提高認知水平。



比如說,我們可以問孩子,他怎麼看班裡,誰富誰窮。

然後再問孩子,他認為自己是富裕的孩子還是貧窮的孩子?

然後再引導孩子認識到富裕,應該建立在哪些基礎之上?

還可以問孩子,你自認為自己窮的是哪些地方?自己富裕的又是哪些地方?

我們可以讓孩子去與一個比自己更窮的孩子去比較。別人比自己富裕的地方是哪些?

再讓孩子去一個比自己富裕的孩子去比較。但卻要說出別人比自己貧窮的地方是哪些?

再引導孩子認識到最值錢的不是金錢本身,而是能夠掙錢生存的能力。

可以從小多安排孩子進行一定的經濟活動實踐,比如出售自己不需要的某些玩具書籍,理解財富創造的過程。

等孩子再大一些之後,比如十多歲的的時候,可以給孩子做一定的生存訓練,比如給他一百元。讓他嘗試在一個陌生的城市,可以從事什麼樣的職業生存下來。

並且讓他經過生存訓練之後再思考,當下每天的生活,他可以有意識的選擇學習什麼?如何去培育訓練自己生存所必備的一些技能。

如何培養自己終生穩定的生存能力,賺錢能力,和用於傍身的技能。

如果有了以上的認知引導教育和對孩子心靈人格的塑造與培育,相信住在什麼小區都不再是核心的問題。相反,如果沒有這些恰當的教育。那麼住在什麼樣的小區可能都會有問題。因為孩子與孩子在各個層面上的比較,很早就已經開始了。學校裡也總會有更富裕的孩子,隨著年齡越來越大,這種比較會持續人的一生。因此,有意識的提前引導孩子正確的三觀教育,人格塑造,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趙小明丨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趙小明心理團隊

我覺得挺有用的。就拿我親戚說,我們是在一個五六線城市,當時我阿姨還是一個站在櫃檯賣化妝品的(沒有任何知名度的國產品牌),她樓下住著一個縣區的副縣長。我阿姨就每天找他老婆聊天去他家坐坐,後來推薦我姨夫做了副縣長的司機。後來,副縣長升到開發區做區長,我姨夫也跟著去了,然後讓他兼職做管理食堂。然後人家又升到副市長了,我姨夫也水漲船高當了區裡的一個小領導。我阿姨呢,更不用說,成了一家事業單位的小領導,前幾年這個單位蓋房子,她負責其中的一部分,還賺了一筆。開著一百多萬的車,孩子也出國了。走向了人生巔峰啊~

我家有錢親戚太多了,都是富一代,全是自己拼出來的。我深深地感受到一句話:腦子靈活的厚臉皮才能成功啊!有好的鄰居,你還得好意思去接近,接近了你還得懂得說話的技巧。交際真的是一門學問。


小蘑菇丶

題主理解不了,半對半錯。這位中產父母,自然有他們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就像你用你的價值觀理解不了是一樣的。

職場火鍋先講一個例子吧:為什麼中國企業在非洲一些國家做生意有時候血本無歸?其實,許多人並不清楚這裡面的長期投資問題。國內老闆到窮國家,思維很簡單,就是砸錢,只要花錢沒有辦不成的事,結果這些窮地區的官員經常變換,最後許多工程有去無回。

一些西方國家的企業就如魚得水。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些企業家把窮地區高層的孩子都接到貴族學校,與他們的孩子一起學習翫耍,有時候還故意設計地痞流氓欺負他們,讓他們的孩子一起“戰鬥”,培養兄弟般的情義。結果這些孩子長大後,與西方企業家有著深厚的友情。這就是思維遠視與近視的差距。

一半是對的。這位中產父母重視孩子的教育的觀念是對的,對孩子教育捨得投入是對的,讓孩子與富人孩子交往的方向也是對的。古代就有“孟母三遷”,說的就是孟子的母親為了選擇社會層次高、有文化素養的鄰居,搬了三次家,目的也是為了讓孩子處於一個優質環境裡。我們不要責怪這對中產父母傻,他們都中產了,能在富人區買學區房,說明他們的智商不低,自然有他們的考量。別說他們,北京有多少窮人,幾代人傾其所有買一個學區房,不是一個新聞說1000萬元買一個40平方米的半地下室嗎?為了孩子的教育,家長們無論怎麼瘋狂,都是他們自己的價值觀。

一半是錯的。這位中產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向是對的,可是在實踐中,可能措施是錯的,達到的目標是錯的。不過,目前,孩子還沒有長大,很難用實踐來證明。在富人區生活,就可以與富人建立人脈了嗎?這個答案是半個否定的。途徑是對的,但建立感情,在國內很難。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這是一條人性法則。

但是,如果他們的孩子是自然而然與貴人交往,是有可能成為兄弟的,但是懷著巴結富人、利用富人的心思,往往事與願違、欲速則不達。不展開分析了,這是哲學問題,富人們也不傻。如果平等地與他們交往,孩子們還小,將來可能成為好朋友好人脈,也可能成為排斥的對象呢。

綜上,很難準確下結論,這對中產父母的做法只能說對一半錯一半,是一個風險比較大的投資,也可能是一把雙刃劍而已。總體來說,如果經濟實力到位,可以讓孩子生活和學習在一個更高的層次,對孩子的教育和成長確實有利。但是如果傾家蕩產去刻意追求這個效果,從人生規律來看,往往出現事與願違結局的概率比較大。


職場火鍋

首先非常理解這樣的父母,也被他們這種付出的心情而感動。

我覺得這裡最大的問題是“傾其所有”。

這讓我想到買了房之後,家裡可能除了需要拿出所有的積蓄,每月還要背上很重的貸款,以至於每月的生活開支都不寬裕。

那麼就可能面臨這樣的問題:高端小區周圍的消費本身就會比普通住宅區高,比如餐飲、商場、學校、甚至理髮店的價格都是不一樣的。這就給家庭帶來了新的經濟壓力。但是還遠不止這些。孩子要交朋友,就需要和這些孩子們有一些相同的圈子和經歷。

那麼,“富人區”的孩子會去學習馬術、高爾夫、冰球這些花費較高的項目,你的孩子要去嗎?長大一些以後,可能他們會去國外參加同樣花銷不小的營地,你的孩子要去嗎?也就是說,和“富人區”孩子有相同的生活所需要的花銷絕不止於一套房子,而是長期的高消費。

就算你能咬著牙為孩子支付這樣的生活,但是過大的付出會讓父母的心理失衡,會讓父母的期望值更高,或者說目的性更強。

當孩子交到的朋友並不符合你們期望的時候,就會對孩子心生失望,甚至會有抱怨和批評。但其實最初這並不是孩子的選擇,孩子並不知道他需要承擔這麼多的責任和負擔。

最後想和大家共同思考的是,我們的孩子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朋友?

怎麼衡量朋友帶孩子的價值?是不是隻有富人的孩子才可能給孩子帶來價值?

真的只是那些住在高端小區的孩子嗎?如果是,真的只有我們自己住在裡面才能和他們交到朋友嗎?


蘭海

看到這個問答,它讓我想起了幾個網絡雞湯:

1、麻繩和白菜綁在一起就是白菜價,和黃金綁在一起就是黃金價。

2、一個桶裝水,它就是水桶,裝油,它就是油桶,裝糞,它就是糞桶。

所以決定麻繩和桶的價值的不是它本身,而是看它和誰綁在一起,這句話表面上看似無懈可擊。但是我想問一句的是:麻繩想要綁什麼和桶想要裝什麼,真的是它們自己能夠決定的嗎?

一個窮人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跟富人的孩子培養人脈,傾其所有買下富人區的房子,是對是錯,身為一個小人物,我實在不敢妄下評論。

雖然不敢評論,但我還是覺得每個人的命運都有它的軌跡,無形中好像都有一隻大手在掌控。

中國有那麼一句話,窮居鬧市無人聞,富在深山有遠親。所以決定實力的好像是經濟實力,而不是居於哪裡。

家長的出發點固然是好的,為了孩子不惜一切。事情也許正如家長所願,這個孩子將來可以和富人的孩子稱兄道弟,功成名就,一躍龍門。如果是個女孩,長大嫁入豪門也未可知,所以這種美好前景誰都不能排除。

但是也可能有另外一種場景,窮人的孩子畢竟是窮人的孩子,經濟有限,和富人的孩子比起來,各方面都相形見絀,形成自卑、唯唯諾諾的性格和心理也未可知,當然這還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富人孩子譏諷、嘲笑、排斥和欺負,也未可知。

朋友辦了一個幼兒園,其中一個小朋友的媽媽是搓背的,其他小朋友不僅欺負她,還嘲笑她。

還有一個上二年級的小女孩,由於家庭經濟不是太好,看到別人小女孩都有好吃的好玩的,竟然學會了“偷”。

所以家長為了孩子初衷都是好的,但孩子究竟要怎麼發展,還要看以後的成長經歷。在此我不能妄判那家長就是對的,同樣,我也不能說那家長就是錯的。

每個人的理念不同,這個世上誰也沒長前後眼,誰也看不到將來。這就像瞎子摸象,摸著腿的說大象像柱子,摸到尾巴的說在象像蛇,同樣,摸到耳朵的說大象像扇子,評論也是,成功的會說父母選擇是對的,失敗的會說是錯的,所以對錯,不是這些人說了算,這要看孩子以後的自己發展。

那麼如果是我,我會怎麼樣呢?我想我肯定不會這樣。中國的傳統就是寧為雞頭,不為鳳尾,你說好好的頭不做,我幹嗎非要為尾呢?

倘接觸了富人就成了富人,接觸了窮人就成了窮人,那麼朱元璋是不是要討一輩子的飯?劉幫是不是一生只能做個小亭長?而秦始皇的子子孫孫是不是世世輩輩都做皇上?

不錯麻繩和白菜在一塊是白菜價,和黃金在一塊是黃金價,可是你看過誰家的黃金用麻繩?好,就算它用的是麻繩,可是你見過誰家的人取走黃金,還留下麻繩?所以如果接觸什麼都變成什麼,那奴隸天天接觸奴隸主,是不是也要變成奴隸主呢,丫環天天接觸主子,是不是也要變成了主子呢?

何為朋友?朋就是兩個字比肩而立,而一高一低,絕對是成不了朋友的。

所以如果你是狼就去牴觸狼,如果你是羊,去接觸狼,結局只能是被吃掉,如果你是鼠,就去接觸鼠,爭取成為鼠王,而不是去接觸貓,接觸貓,結局也只能死路一條。所以,無論如何,你都得腳踏實地。

想必那個家長也是故事或雞湯看多了,現實談何容易?你想巴結富人,富人想巴結更富的人,同樣乞丐還想想盡辦法靠近你呢,可是你給他靠近嗎?一個道理,你想靠近富人,可是他會讓你靠近嗎?

我贊成努力,但是我不贊成投機取巧,我向往人生活得坦蕩,但是不想被虛榮包裹得密不透風。我不信命,但我安命。

所以,幸福與否,不是你接近了什麼人,而是你生活的平靜以及家人給你內心帶來的快樂、溫馨和滿足。就像鞋子,舒不舒服,不在於它的華麗與否,而在於它的合不合腳。


1葉知春語

現在的鄰居互相來往的不多,見面時點個頭,笑一笑,就已經很不錯了。一個經濟實力不怎麼樣的人,把房子買到富人窩裡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與富人交朋友,從而培養孩子自己的人脈,這個想法只是一廂情願,不現實啊。

富人家的孩子金貴無比,與什麼人家的孩子交往,富人是有嚴格要求的,不是隨隨便便的一個什麼人家裡的孩子,就能與富人家的孩子來往。富人也要考慮孩子的安全啊。如果窮人家的孩子其笨如牛,富人未必會看得上他,即使朝夕相處幾十年,也勢必形同陌路。窮人想借與富人住到一個地兒,為自己的孩子培養人脈,難於上青天。

與其這樣,倒不如與地位相當的人住到一塊。因為階層相同,身份相似,彼此之間少了許多防範與隔閡,雙方更容易混到一塊。鄰居家的孩子在一塊互相往來,大人一般不會加以反對。在這種環境長大的孩子,反而更容易交到真心朋友,培養生死不渝的人脈,高手大多在民間,與父輩財富的多寡無關。

三國劉備先生的創業團隊,都是他起事後半路相交的,沒有一人是他的發小,也沒有一人是他小時候刻意結交的富人家的兒子。張飛是屠夫,關羽是漢室A級通緝犯,趙雲是憤青,諸葛亮是農民,魏延是造反派,黃忠是倔老頭,龐統是行為藝術家……劉備在創業時,做夢都沒有想到能找到這麼有用得力的人脈。假若劉備指望父輩為他培養起來的人脈創業,歷史上將沒有劉備這號人物。

人脈不是刻意結納的,是在實際的生活與工作中自然而然形成的。當然,自己首先得有料。


卿雨潤

有人說這樣是正確的,有人說,這樣是錯誤的,我個人看法,弊大於利。

中產階級,富人區,人脈。三個關鍵詞。

本身位於中產階級的人為了孩子結交更多的“人脈”,搬到富人區,承受超越自己能承受的經濟負擔。

首先,富人區擁有更好的環境更好的公共設施。這對孩子是有利的。

但是,不知道這位家長想法如何?難道讓一個孩子去富人區,一箇中產階級出身的孩子就是富人的孩子?錯!他呆在富人區,和富人家的孩子當朋友,未來結識都是富人,人脈寬廣,想法很美好,現實很骨感!

住的富人區,家庭還是中產階級。與周圍那些富人的生活環境有偏差,教育方式有偏差,家庭對比,你的孩子可能會自卑。

你無法以一箇中產階級的能力去給你的孩子富人的生活方式,所以你的孩子和他們的生活方式不一樣,更別提其它的!

你的孩子看見富人的生活方式,但是他依舊是個中產階級的孩子,無法按照富人的方式生活更別提交往。而這種偏差,富人區裡唯一一箇中產階級,和一堆富人裡一個窮人一樣,那個窮人在他能力到達富人以前,富人會接受他融入自己的圈子嗎?不,窮人可能連那個富人的圈子怎麼樣都不瞭解。圈子不同,何必強融?以一箇中產階級的能力,在一個相對好的小區,給孩子相對好的環境,在孩子創業時,把原本用來住富人區的錢拿來給他當資本,把原本用在富人區的錢給孩子當培育資金,他成為富人,擁有富人的圈子人脈,絕對比住在富人區來得快!


Muzi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