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俄羅斯沒有研發出類似“炮艇機”之類的地面壓制平臺?

繽匯

大家都知道,美國第一次將炮艇機應用於上世紀60年代的越南戰場。先後改裝了C-47、C-119型運輸機作為炮艇機,後來研製了更大的AC-130,AC-47主要武器是米尼岡轉管機槍,AC-119和越戰中使用的早期型AC-130主要是使用20mm的火神加特林小口徑機炮,大家在手機遊戲中玩的那款帶105mm大炮的AC-130H是70年代末投入使用的,沒能趕上越南戰爭。

(最早的炮艇機是滿身機槍的AC-47)

越戰中,美國空軍重點打擊的目標是胡志明小道,北越向南越游擊隊輸送物資的一條道路,為此美軍先後發動了滾雷、後衛等空中戰役重點打擊它,炮艇機就是在空中盤旋,打擊胡志明小道的物資車輛和周邊的游擊隊,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戰績,越南地處中南半島平原,地勢平坦,也適合炮艇機發揮。

(1970年,AC-130在老撾作戰)

但是阿富汗戰場環境完全不同,作為一個平均海拔1000米的國家,阿富汗境內有巍峨的興都庫什山,游擊隊藏匿在崇山峻嶺之中,蘇聯為了維繫在阿富汗的軍事佔領,不得不保護由汽車維持的交通線,而這些交通線成為游擊隊重點打擊對象,所以蘇聯是維繫交通線的一方。

(阿富汗游擊隊零零散散躲在崇山峻嶺、山洞裡,炮艇機無能為力)

蘇軍在阿富汗戰場使用的對地作戰飛機,主要是米-24武裝直升機、米-8運輸直升機,空軍主要是蘇-22攻擊機,甚至是圖-16轟炸機,在高原作戰為了維持續航力,往往只裝很少的武器,米-24主要用於保護物質運輸車隊。

因為多山的環境,阿富汗游擊隊經常佔據山頭或者反斜面的洞穴,居高臨下打擊蘇軍車隊,甚至是低空飛行的直升機,再加上戰爭後期,游擊隊手上有了美國提供的毒刺式導彈,最可怕的是,這些游擊隊還經常混跡在老百姓當中,敵我難分,因此就算蘇軍有炮艇機,也沒什麼用。

當時蘇聯在阿富汗最大的空軍基地,也是駐阿富汗美軍後來使用過的巴格拉姆空軍基地,為了保護運輸機不被周邊的游擊隊用肩扛式導彈擊中,伊爾-76、安-12等運輸機一起飛,米-24就要起飛扔紅外干擾彈,可見蘇軍處於十分被動的局勢。

這一點和美軍在越南南方的空中處於比較優勢的地位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後來俄羅斯在車臣戰爭中,也主要是使用蘇-25、蘇-24這樣的防護能力強、飛行速度快的專用攻擊機,而不是在安-12基礎上研製一種炮艇機。

(蘇-25在阿富汗戰爭中比較少使用,當時剛服役)

中國空軍也是如此,未來可能的戰場環境,敵人擁有的防空力量是比較強的,完全不是隻能欺負弱小的炮艇機能夠勝任的。


跟烏龍漲姿勢

空中炮艇機最初是一種反遊擊飛機,最早的改進平臺是C-47和C-123。約翰.西蒙斯這位炮艇機之父根據他自己多年的固定翼戰機使用經驗,設想了夜間使用炮艇機發射照明彈並且也猛烈的側射火力打擊地面武裝游擊隊的戰術。因此這東西一上來就不是用來打正規戰的,如果用AC-47或者AC-130對付蘇聯紅軍哪怕是東亞萌兔的部隊,結局只能是被高射炮甚至防空導彈打成一團火球。

但是這東西拿來搞非對稱作戰簡直太適合了。1964年12月23日,一架AC-47(當年還是FC-47)在特種部隊呼叫下飛抵戰區上空,在37分鐘內發射4500枚子彈。隨後又飛到了32千米外的二號錢少再次潑灑子彈。實戰證明AC-47的兇猛火力能夠有效地壓制越軍的突襲。1965年2月FC-47號稱在四小時內向越軍控制的山頭髮射了20500枚彈藥,造成越軍300人以上的傷亡,並且瓦解了對方的攻擊。

這裡你會發現,這樣的攻擊是低效的。如果對手有高炮的話,AC-47根本長時間在戰區上空徘徊。但對於越軍輕步兵滲透部隊來講,揹著14.5毫米機槍都顯得太過笨重。

事實上,蘇聯入侵阿富汗之後也發現了類似的問題,越南的叢林和阿富汗的山區都會極大地拖慢援軍的腳步,而且就算援軍是快速機動部隊,半路上也可能被伏擊打得暈頭轉向。但因為地面敵軍缺乏防空手段,所以採用高來高去的空中支援對遭到圍攻的部隊可謂是有效的續命神藥。在蘇聯的軍事體系中,米-24、卡-50等重型武直就相當於美軍炮艇機的角色。


強武堂


其實,美帝開始使用“炮艇機”的時候用的是C–47為平臺而非C–130,運輸量那麼大,並且飛機緊張哪有多餘的C–130去改造?
所以,使用較老的、存量較多的C–47改造
,甚至還使用過C–119運輸機,用這兩型老運輸機改裝成AC–47和AC–119,上面圖片上就是AC–47,裝備3挺M–134型7.62㎜加特林機槍,由於採用電驅動每分鐘射速達到了4500發。但是,由於C–47滯空時間短、加特林機槍射速雖然快,但是威力小、射程近,非常容易別越共擊落……在看到了AC–47的巨大威力後,1967年美軍隨即在C–130上加以改進,也就是AC–130。
那麼,同樣是為了對付阿富汗游擊隊,為何當時的蘇軍沒有裝備“炮艇機”?其實,蘇軍也有類似美軍C–47或者C–130的飛機,就是上面圖片裡的安–12和安–26,這兩型運輸機憑藉蘇聯航空工業的水平改造成“炮艇機”易如反掌!但,侵阿蘇軍並不需要“炮艇機”,原因是越南戰場與阿富汗戰場地形地貌不一樣,當時越南運輸隊在“胡志明小道”運輸物質的時候雖然是在夜間,但美軍“炮艇機”首先在高空利用“機載紅外夜視器材”對地觀測→發現有異常馬上在目標上空投擲“兩萬倍燭光”亮度的照明彈→然後進行攻擊…“胡志明小道”雖然隱蔽性好,但畢竟是在明面,而阿富汗則不同!雖然植被少,但由於是“喀斯特地貌”山體內山洞多如“蟻巢”,洞洞相連,加之還有大量的“坎兒井”…阿富汗游擊隊利用這種地貌,白天在洞裡“蟄伏”夜間運輸,蘇軍就算髮現了他們也會迅速的“鑽洞”,而“喀斯特”是石灰質,硬如高標號水泥!對山洞打擊是徒勞的!所以,根據上述的地形條件不同,蘇軍也就沒有必要改造“炮艇機”。

米–24“雌鹿”
武裝直升機,價格非常便宜,比一輛T–64“高檔坦克”都便宜,而且還可攜帶8名士兵。

另外,“炮艇機”在時效性上未必要比武裝直升機好,後者在野戰機場的起降要比“炮艇機”適應性好了很多,並且在前線對於維修的要求也比“炮艇機”低,米–24這種“粗暴的傢伙”火力並不比“炮艇機”差!多個57–80㎜航空火箭彈巢,打擊一般性目標非常管用!通常情況下蘇軍執行剿滅游擊隊作戰,都是由8架米–24和4架米–8組成一個大編隊,到達目的地後米–24首先進行“死亡之環”打擊,然後米–8進行機降士兵殲滅殘敵……整個戰鬥也就30分鐘!這種戰法在游擊隊“毒刺”導彈沒有以前,效果非常好!

武器裝備的發展,要根據戰場是否需要而定!有些裝備只能在特定戰場才能使用,“炮艇機”也是越南戰爭的特定裝備,而沒有在這種特定戰場打仗的國家就不一定要用它,並且有裝備可以起到作用和它相類似,也就沒有必要發展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