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字蘊含了所有為人處世的道理——人、從、眾

人、從、眾——從三個漢字領悟為人處世

引子

1988年75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舉行了一次主題為“21世紀的挑戰和希望”的聚會,會議主持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伊利·韋塞爾提到了老子。會後在1988年1月24日的《坎培拉時報》(CanberraTimes)出現了這樣一段:“諾貝爾獎得主巴黎宣言: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為什麼傳統文化會再次受到如此關注。個人認為關鍵在於兩點:

第一,中國傳統文化以人為本。中國重人文,人學發達。四大發明的火藥是煉丹的副產品,煉出的火藥更多的用途也是娛樂生活,做鞭炮。四大發明的指南針,是用來看風水用的,給人營造好的生活環境。西方重科技,技術進步,以為一切問題都是技術問題,技術可以彌補一切。中國人發明的火藥,到了西方那裡成了侵略者堅船利炮,中國人發明的指南針,到了西方那裡成了侵略者的導航儀。連人他們都想技術化生產,克隆人。

第二,中國傳統文化以和為貴。中國人講求“以和為貴”。《論語·學而》中說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西方人講求“分”,即獨立性,差異性,個性。這個“和”在道家那裡就是“無”,即是無差別人。如果人與人之間,一味的追求獨立,追求差異性,人與人之間只能在差異性之間越走越遠,搞得越來越獨立。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爭端也就越來越多。

中國傳統文化蘊藏在方方面面,文字,文學,哲學,經濟,政治,藝術,音樂,建築。而漢字是傳統文化的根。從漢字的造字、漢字的結構,到漢字的書寫,無不體現出中國最特有的傳統文化。漢字有上下左右內外結構,講究橫平豎直堂堂正正,裡面包含著傳統的哲學在裡面。漢字的書寫,也是世界上唯一有書法的一種文字,體現了中國傳統的美學。中國人聰明,原因在於兩點日常化的生活:一是天天用筷子,二是天天寫漢字。

要想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先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漢字。所以,談傳統中國人的為人處世之道,我也要從中國的文字談起,從文字去找根源。

中國是個人學發達的國家,為人處世的經典書籍很多很多,其中儒家就是告訴我們如何做人,如何做完美的人。道家也在教我們如何做人。而今天我們從中國漢字方面去談談如何做人。

從漢字上如何體會做人的道理,如何做一個傳統的中國人呢?其實只要我們理解透三個漢字就行了:人、從、眾。這三個漢字,簡單的說就是一個人、兩個人、三個人的問題,但是後面卻藏著深刻的做人道理。

三個字蘊含了所有為人處世的道理——人、從、眾

一、“人”字——人的本質問題

,甲骨文像是垂臂直立的動物形象。金文基本承續甲骨文字形。篆文突出了彎腰垂臂、臉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形象,像是雙手採摘或在地裡忙活。隸書變形較大,彎腰垂臂的形象完全消失。“人”是雙手採摘或在地裡忙活的勞動者。造字本義:躬身垂臂的勞作者,地球上唯一會創造文明符號、自覺進化的動物。

勞動創造了人本身,所以我們討論為人處世的道理,也不能脫離勞動,不能脫離生活去空談為人處世

(一)人的含義是什麼?

我們通過“人”這個字,去探索中國傳統文化是如何詮釋人的本質問題的。

1、“人,仁也”

“人,仁也,仁生物也。”——《釋名》

《釋名》我國東漢末年出現了一部專門探求事物名源的著作,作者劉熙。《釋名》在給人下定義的時候說到,人是一種具有“仁”這種品德的生物。那麼“仁”到底是什麼樣的品質呢?

2、“仁者,愛人”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

樊遲問什麼是仁,孔子說:“愛人。”也就是說對別人具有愛心。而這種愛心也不是一般的愛心,不是簡單的施捨、幫助,而是一種設身處地、推己及人愛心,像愛自己一樣愛他人,這就要求很高了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孔子說:具有愛心的人,樹立自己的同時也會樹立別人,突出自己的同時也會突出別人。也就是活著也讓別人活著,不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不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毀滅他人之上。

“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其中“仁”字在《論語》中出現了110次之多。

3、關於性善論和性惡論

儒家學派繼孔子之後的兩個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分別提出性善論和性惡論。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荀子·性惡》

孟子認為人的天性是善的,荀子認為人的天性是惡的,雖然在人的天性方面認識不一樣,但是兩個最終目標卻是一致的,都是指向了“仁”。只不過孟子認為,人天性是善的,保持這種善就達到了“仁”,而荀子認為人的天性是惡的,所以要化性起偽,要注重學習,注重教育,改變這種惡的天性,最後實現“仁”。

總而言之,從這些觀點對人的闡釋來看,人的本質就是“仁”,認識具有愛心的生物,是和磨牙吮血的其他生物不一樣的。

(二)仁的要求

那麼要如何才能達到“仁”呢?換句話說就是,怎麼樣做才算是一個人呢?

1、孝悌是仁的根本和原動力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2、孝悌品質的延伸:恭、寬、信、敏、惠

子張問仁。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子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論語·陽貨》

3、立志為仁——願力與信心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通過考察“人”這個漢字,我們在為人處世方面得到的是這樣的啟發:人是一種具有愛心的生物。人的本質就是仁,是具有愛心的人,而要做到人,要從孝、悌、恭、寬、信、敏、惠這幾個方面下功夫,求仁得仁。

仁是內家功,要想懂得做人,要想處理還人際關係,首先要修好內功。讓自己的內心足夠的強大。內心不夠強大,只能隨波逐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了。就好像武功練好了,才能到江湖上混一樣的道理

三個字蘊含了所有為人處世的道理——人、從、眾

二、“從”字——人的關係問題

,甲骨文像兩個人並肩平行。造字本義:兩人平行。金文、篆文承續甲骨文字形。

從比人多了一個人,是兩個人。這就產生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問題

(一)“從”的含義

相聽也。從二人。——《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按部首編排的字典,作者是東漢的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清代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解釋這段話說:“相聽也。聽者、聆也。引伸為相許之稱。言部曰。許、聽也。”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要學會聽從他人的意見,不能剛愎自用,不能固執己見,要善於互相理解、互相幫助、互相學習。我們把他歸結為一個字就是“和”,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問題,以和為貴。

(二)以和為貴

1、和的重要性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章句上》

2、和要知禮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而》

3、和要學會讓

辭讓之心,禮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

夫唯不爭,故無尤。——《道德經·第八章》

讓——一場長久的爭論,表明雙方都是錯誤的

通過對“從”這個漢字的考查,我們得到的為人處世的啟示是:人是一個社會性的生物,人必須生活在社會關係當中。面對這社會關係,處理的原則就是和,要學會互相理解、互相幫助、互相學習、互相關愛。

如果說“仁”是為人處世的內家功的話,那麼“和”就是為人處世的外家功,是通過外部關係的磨礪,來鍛鍊自己。

三個字蘊含了所有為人處世的道理——人、從、眾

三、“眾”字——管理問題

,甲骨文是(囗,日)加(三個人,一群人),或是(日,烈日)加(三個人,一群人)。

造字本義:一群人在一個人的監督下勞動,或者是在烈日下一起勞動

眾比從多了一個人,比人多了兩個人。而且字的結構也發生了變化,人是一個單立的人,從是兩個平等的人,眾則是三個有上下左右結構關係的人。因此,通過“眾”這個漢字,我們可以領悟如何在一個擁有眾多人員的群體中,處理好人際關係。

(一)眾的含義

多也。從乑(yín)目,眾意。——《說文解字》

眾的簡化字就是眾,三個人按一定的秩序組織起來,形成一個團體,就是眾。意思就是說,三個人在一起的時候,就一定會產生領導者,產生上下級關係,產生人員的管理問題。如何將眾多的人員按最合理最有秩序的方式組織起來,這樣的團體才是一個有力量的團體呢?每個人在團體中又如何正確對待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呢。

(二)團結就是力量

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

(三)如何管理——各司其職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史記·高祖本紀》

1、管理者如何定位

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道德經·第七章》

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道德經·第七十九章》

一個集體裡面,最可怕事情是什麼?最怕的事情是,全都是聰明人。

2、其他人員如何定位

居善地,心善淵。——《道德經·第八章》

通過對“從”這個漢字的考查,我們得到的為人處世的啟示是:作為一個團體,必須是一個管理有序的整體,團結就是力量,否則就是一盤散沙。

學會在團體中生存,不管是管理還是接受管理,都是一種智慧。

總而言之,人、從、眾,三個字詮釋瞭如何去做一個傳統的中國人。做一個有愛心的人,從內在塑造自己善良的本質;做一個和氣的人,營造一個和平安全的人際關係網;做一個懂得管理又接受管理的人,在團體中,一個人的力量才能得到最大的發揮。

三個字蘊含了所有為人處世的道理——人、從、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