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來越反感父母?

小情獸TT

今天真的不想再去回答任何關於工作的問題,只想來這發洩一下。因為我沒有勇氣去問出我的問題。怕認識的人說我無情,自私,說我很多難聽的。

我好像從小到大都是那種父母說什麼就是什麼的乖乖女,因為我身邊所有人都跟我說,不聽話就不要我了。而且我不僅是這樣,家裡人包括父母的長輩,我的哥哥姐姐都會告訴我,你一定要對你媽媽好,要護著你媽媽,不然你媽媽因為你嫁到了這樣的家庭,她以後該怎麼活,其實我一直想不通,不是我媽妥協才嫁到這個家的嗎?跟我有什麼關係?

後來我上初中,成績不好,不僅我爸爸打我,我媽也抱著我哭,說你看就因為你沒出息,所以我才在這個家受這麼大的委屈,但是我實在不懂,我到底怎麼才算是有出息。

後來我考上了我們的縣重點高中,但是我爸爸就說了一句,幸虧你考上了,考不上就不用當我的女兒了。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就是一個工具。

但是我在高中終於遠離了他們,後來我就叛逆,想去談戀愛,結果我早戀了,只因為那個男生對我很好,我可以為了討好一個人,天天去跟對方恭維,但是其實別人並不領情。我不會交際,每次的朋友最後都會被我弄得不去交往,因為我媽告訴我,我的朋友必須家庭,成績,人品都過了他們的眼。我只能依附於男生對我的一點好,但是我卻覺得這是這個世界上對我最好的人了。

後來,我的成績從年級前700直接墮落到了2000開外,但是我卻好像覺得我好像活過來了,我談戀愛,曠課,明不知道不對,卻覺得理所應當。

然後我考上了我們省城的一個二本院校,師範。他們期盼已久的學校。但是我上大學,幾乎接受不了我學了師範的現實,我出去打工,做銷售,促銷,電話員,什麼都幹,就是不學習,學習成績永遠都在最後,跟同學幾乎不往來,我想看看真正的我到底是什麼樣子,但是,我上了大學,照樣沒有自由,我晚上逛街到九點,我媽的連環扣會把我的手機打的沒電,其實沒有多大的事,但是我好像魔怔了一樣,只要是爸媽的電話一響起,我就渾身發抖。

好,這‘樣,也基本造成了我現在的現狀,不會交際,沒有朋友,討厭家長。做銷售克服不了我的交際方面,做老師,看見家長條件反射。曾經用半年進行心理康復,現在看來,只能呵呵一笑,因為我做的完全都是徒勞,那根線還是在父母手裡攥著。

每天工作十四五個小時,只為了多掙幾十塊錢,讓父母覺得我還是對他們有用的,也不知道我這樣的身體狀態還能堅持多久。

覺得每一天都是煎熬,但是卻又覺得這麼多年努力的活下去,而且越活越好都是拜他們所賜。因為他們給了我賺錢的動力,給了我生活的意義。


好好面對生活吧,我知道我的生命中還是有很多真心對我的人。哪怕是我的客戶,上次我生病了,還從很遠寄了藥過來呢。所以我的生命中的亮光,每一個我都不想辜負。


木菇涼啊

我小的時候也有這種感覺,特別不喜歡我媽媽,感覺我媽媽特別強勢不溫柔,我做什麼事情或者說什麼話都不對,跟她在一起感覺不到溫暖,有時候我心裡在想我是不是撿來的孩子呀?這是我親媽嗎?

直到有一天我自己結婚過日子了,有了孩子,為了賺錢養家貪黑起早,累的晚上到家飯都不吃倒床就睡,孩子纏著我心裡煩的不行,對孩子大吼大叫,早上沒有時間給孩子做早飯直接讓孩子拿錢買早餐吃。直到有一天怕女兒早戀我偷偷的看她的日記,女兒在日記裡說:媽媽天天誇別人家的孩子多多的好,我哪裡都不好,做什麼都不對,是不是誰都比我優秀呀?看完孩子的日記我彷彿看見小時候的我,不知不覺我變成了媽媽以前的樣子,想想那時候的媽媽為了生活,為了讓我們兄妹四個過得更好拼命賺錢養家真的不容易,雖然小時候媽媽沒有輕聲細語的跟我們說過話,但是我們兄妹四個結婚都辦的風風光光,不管誰受了委屈媽媽都是第一個站出來給我們解決,媽媽是我們的靠山是我們的避風港,媽媽對我們雖然沒有溫柔的話語但是她對我們的愛是實實在在的,只不過每個父母對孩子表達愛的方式不一樣而已!

現在的我越來越能體會到媽媽爸爸當初養我們兄妹四個有多麼不容易,也能體會到女兒現在的心情!星期六晚上我請女兒吃她喜歡的自助餐,跟她聊起來我的小時候,聊起來我的爸爸媽媽,聊起來我偷偷的看了她的日記,我鄭重的跟女兒道歉:我說寶貝兒對不起我只想拼命賺錢想給你一個美好的未來,卻忽略了你的感受!媽媽說你哪裡哪裡沒有做好是想讓你變得更優秀,不是不愛你,我愛你勝過我自己的生命,因為你是我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別人家的孩子如果犯錯誤了我可以說沒事小孩子都這樣,那是因為他是別人家的孩子,好壞與我無關!但是你與我有關,你有錯誤我給你指出來讓你及時改正過來,讓你變成一個優秀的人!女兒說媽媽我不想要太多的錢,我想讓你多陪陪我!我對女兒說:小時候我也是這樣想的,但是我當了媽媽就不這麼想了,我現在特別理解你姥姥,等你有孩子你就能體會到了當媽媽的心情!別人家裡的孩子想吃什麼買什麼,我沒錢給你買心裡有多難受,吉他學習班,英語學習班,舞蹈學習班,美術學習班一共得多少錢?你學不好或者不想學這些特長是你自己的事,但是如果我現在不讓你學等你長大了會感到遺憾的!那一次我跟女兒聊了很多很多,從此以後我跟女兒變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有一次我去女兒學校去看她,見女兒把宿舍的地板磚用拖布擦的一塵不染,還在不停的擦,我笑呵呵的說:美女把地擦的這麼幹淨幹嘛當鏡子照呀?(因為女兒小時候為了讓她養成勤勞的好習慣總讓她拖地,她就拿著拖布劃來劃去把地拖得汙了吧唧的,我告訴她什麼時候把地拖得跟鏡子一樣才讓她休息,她恨恨的看著我說,把地拖得跟鏡子一樣亮幹嘛?你照呀?)女兒聽完哈哈大笑說:媽媽,當初你讓我拖地的時候我感覺已經擦的很乾淨了但是你就說我沒擦乾淨,覺得你淨找我彆扭!那時候我太小了根本不懂事!我會心的笑了,女兒長大了!

古語說不養兒不知父母恩,我們不是煩父母是我們不理解父母,應該好好的與父母溝通,她陪我們長大,我陪他們慢慢變老!


牽掛126911870

首先,我很理解你的感受。

我有句印象很深的話,可以說與你父母聽(如果你敢的話),這句話是:

基因是你給的,成長環境是你給的,社會階層也是你給的;還有臉埋怨孩子沒出息?

說實話,單純的從理論上來說,我完全想不出從任何地方反駁上面的一句話,這句話也提醒著我,如果未來有朝一日,自己有了兒子或者女兒嗎,一定不能犯上面的錯誤。

事實上,也經常會發現父母生活中的其他錯誤,比如說話不算數,在鄰居面前說自己的自己不想拿在人前的事,比如只講他們自己的道理,比如有時候會拿自己當出氣筒,比如有時候雙標,等等,等等,就不舉例了,每當這個時候,我都會提醒自己,未來自己有了孩子,一定不會像他們對待我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

我也曾想題主那樣,討厭自己的父母。

是什麼時候改變的呢?

說實話,我也不知道,只是突然某一天感覺到自己好像不應該這樣。

為什麼不應該這樣?

為什麼對他們的要求這麼高呢?

誠然,人人都希望自己的父母有著顯赫的身份,卓越的才華,或者有著極高的修養,但是事實上,我們父母那一代人,大部分都是普通人。

他們信奉的是我們只是孩子,他們信奉的是孩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他們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他們一般會為了哄孩子不哭而張口就來什麼“再哭把你扔出去喂狼,不哭了明天給你買玩具,如何如何帶你去動物園”,而事後無法對象。

而我們接受的教育是,孩子也是一個完整獨立的個體,他們也有著自己完全的獨立的思想,他們也有著自己的喜惡,他們也有自己的合法權利,和他們之間不存在隨口一說之說,那些都是承諾。

所以,衝突起來是必然的。

但是,他們的這些觀念是已經根深蒂固了四五十年了,讓他們該過來接受我們的觀念,可能吧?

別和我扯與時俱進,別和我說活到老學到老,事實上,如果沒有這個意思,他們是改不過來的,這是習慣。

習慣的力量有多可怕,我就不說了。

當然,我們也不可能把我們的觀念改成他們那樣的,因為我們知道,相對來說,他們的觀念落後了。

那怎麼辦呢?

我覺得我們只需要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就好了,不必非要和自己的父母去掙個對錯,如果他們就是那種固執的人的話。

當然,如果你的父母非常開明,我非常鼓勵你掙個對錯。

我叔常說,孝順孝順,只有順著父母才能叫孝。

我聽到這麼話的時候,心理就大罵:什麼狗屁邏輯。當然,某些原因,我沒說出來,到現在也是,上面這句話我完全不同意,有時候,孝未必會順,順也未必是孝。

題主說自己常常反感她的父母,難道憑著就能說她不孝嗎?大家就能憑著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指著她的鼻子尖罵嗎?如果有這樣的人,我真是連鄙視都懶得鄙視了,因為這種人連讓我鄙視的資格都沒有。

題主只是心裡苦。

父母對自己的期望太高,而自己也已經很努力了,卻仍然達不到她們的期望,一方面產生了愧疚,覺得對不起自己父母的期望,所以同時,對於父母的這種越矩的行為產生了“反感。”

而這種“反感”和傳統意義上的反感是不一樣的,這種反感的意思是說:“求求你們別再逼我了,讓我歇一會兒……”

所以,題主的“反感”我非常理解。

大家明白了嗎?

換句話說,題主真正反感的並不是她那“煩人”的父母,而是她自己,題主現在對她自己不滿意,她不滿意自己的現狀,不滿意自己的成就等等……

所以,我只能說,加油吧。


傑解說

有些文化程度比較高的父母,會有一種很強烈的焦慮情緒。

他們總覺得孩子的起點比自己高,孩子理所當然要比自己表現得更優秀。現在社會競爭這麼激烈,應該要早作安排,以便贏在起跑線上。

有的父母,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實現的自己的夢想,也都寄託在了孩子身上。

為了實現這些夢想,他們早早地為孩子規劃好了人生道路,要求孩子順著這條道路前進,不能徘徊、不能走歧路,更不能倒退。

他們的想法是,“一切都為了孩子,只要孩子好,他們什麼都可以犧牲。”


這個想法的出發點本身沒有錯,錯的是父母忘了孩子的屬性。

孩子就是孩子,你起點再怎麼高,規劃的道路再怎麼完美,還是磨滅不了他們作為孩子的屬性。

既然是孩子,就會有愛玩的天性,就會有青春期的叛逆,就會有犯錯誤和走歧路的可能。

這無法避免。

但是越是為孩子犧牲更多的父母,越難接受孩子的瑕疵和缺點,越難接受孩子的叛逆和桀驁。

當他們的期望與現實有了難以接受的落差,他們又會化身為攻擊屬性,比如動不動就毆打孩子,用最惡毒的語言侮辱孩子、用鄙視的眼光不屑地看待孩子……

這些行為,都是建立在父母對孩子“恨鐵不成鋼”的基礎上的。

扼殺孩子的自尊,磨滅孩子的天性,鉗制孩子的自由,只為了安排孩子走一條家長自以為穩妥的道路。

而孩子在這樣的生活中漸漸失去自由的靈魂,對父母越來越反感。

也許因為社會競爭太激烈,家長們越來越發現想要在這樣的時代出人頭地,已經越來越困難,所以他們的情緒無比焦慮。

越是文化程度高的父母,這種焦慮尤為嚴重。所以越是文化程度高的家庭,越容易出現情緒對立。

單親家庭或者父母一方性格暴躁,也會出現情緒對立。

情緒對立的結果,可能會使得孩子也情緒焦慮,甚至自殘、厭學、逃離家庭……

所以一個氣氛平和的家庭,對孩子至關重要。

我們要允許孩子走自己的道路,我們要允許孩子犯錯誤,我們要允許孩子自己摸索前進,哪怕他選擇的是錯誤的,這種體驗有時也是必要的。


心理諮詢師沁心

敢問誰沒有經歷過對父母反感的階段?

這其實就是骨子裡自我的天性,我們不習慣被約束,我們心裡只有我們自己,我們看到的也只是自己,我們不懂,也不想理解管制我們的人他們的想法而已。

父母管著我們的時候,反感父母

在我們小時候,父母便一直約束著我們,不能做這個不能做那個,按時吃飯,不能多吃糖,不能晚睡,不能挑食,得吃蔬菜,要去補習數學這個班,而不是我感興趣的音樂,多穿些衣服,天暖也不能隨便脫。彷彿,我們是他的私人“玩具”一樣一切都只能聽他們的想法,不聽就動起手來。真實討厭。

老師管著我們的時候,反感老師

衣服得這樣穿好,頭髮得理得像勞改犯,不能抽菸,不能帶手機,上課也不讓看小說,作業要認真做完,還動不動罰站,動不動說成績不好,以後可能沒出息,打了架還會請家長來,真是煩。

老闆管著我們的時候,反感老闆

老闆就會瞎指揮,什麼都不懂,還要求我學這學那,還要我開會發言,明明知道我表達不好,這不是要讓我出醜麼,沒事還老給我安排別的任務,讓我看一些亂七八糟的書,有什麼用,我想放鬆啊,我現在能力明明夠勝任現在的活了,真是煩人。


彷彿我們每個階段的“上級”,都不理解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們真的不想被他們所支配,他們真是煩透了,他們也就那樣,憑什麼管我們,我們的理想比他們大的多。

但是當若干年後,你會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老闆,因為正因為有他們才有現在的你的成就

01 感恩父母

若干年後,你做了父母,你開始明白,父母讓你好好吃飯,按時休息,不挑食,補習課程,穿得暖和,都是為了你好,為了你有個好身體,為了你不輸在起跑線上,或許你現在有別的愛好,但是社會就是這麼困難,你先要成長才能做你想做的事情,所以,抱歉,你做了父母,你也會這麼做,你也開始變成了你孩子眼裡“反感”的人.

02 感恩老師

若干年後,你走上了社會,你才發現,衣冠得體是那麼重要,認真對待學習是那麼重要,一個人的習慣是那麼重要,一個人的學歷是那麼重要,武力也真的解決不了任何事情。如果你也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老師,你也會成為當初你所反感的那個老師。

03 感恩老闆

若干年後,你走上了管理崗位,你才發現,原來老闆你學的哪些都那麼有用,老闆讓你發言是為了鍛鍊你的表達,不然如今怎麼能當著千百員工的面前侃侃而談,老闆給看的書也都是管理學的經典。原來,老闆是這麼看中你。看出了你的潛力。現在如果有這麼個年輕人,像你當年一樣有潛力,你也會寧願能變成那個你煩透了的老闆,幫他一把。


總結:只有當我們真正走到了原來“管制我們的階層,我們才知道,原來當初的自己是那麼的自我,看到的都是短暫的眼前,而原來哪些我們煩透了,反感透了,甚至還恨透了的人,原來為我們考慮的那麼長遠。原來我們才是那個令人煩透了而還不自知的傢伙!


我是雙耳君,歡迎您私信或關注我,與我討論生活中的心理問題,我等著您!

如對本文有不同的見解,歡迎在評論區與我討論。


雙耳聆聽or侃侃而談

我覺得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有時候討厭自己父母吧。我有時候也很反感他們,我媽媽是性格特別強勢的女人,我在他之下長大,覺得自己都不能有自己的思想,有一些說不一樣的想法,總會讓她生氣。如今我結婚,有了孩子,我還是很怕我自己的爸媽,還是聽他們的話,不敢反抗,有人懂那種感受嗎?



當然了,我們已經習慣了這種的生活方式,這樣的親情家庭氛圍,如果要讓我們變得特別溫暖,特別關心人,會安慰人,那我們也做不到。養兒方知父母恩,父母他總是打著愛你的旗號,為了你好,讓你這樣做那樣做。不能否認,他們當然是愛你的。我爸媽也對我特別的好,私底下,為我做了很多事情,只是他們不開口說出來而已,總是嘴巴特別的硬,態度特別強硬,愛說讓你傷心的話。我覺得無論再親近的兩個人,老公孩子還是父母,兩個人在一起相處,總會有一些看不慣對方的地方,這就是人呢。所以不要覺得反感自己的父母很奇怪了。


媽媽給寶寶賺

為什麼越來越反感父母?爸媽總是說我懶,而事實是我比他們都要努力。父親是高中教師,母親無業在家。父親上完課就玩,母親做家務就會抱怨。為了學習成績給了我很多限制,到頭來耽誤了我的發展,在許多方面落後別人許多,想要追趕他人卻經常感到力不從心。

從樓主說的情況來看,樓主對父母的一些做法有一些不同的意見,甚至可以說有很大的不滿。那麼,如何看待和父母的這些類似的相處呢?下面我就根據自己所瞭解的一些東西,說一些自己的觀點,供朋友們參考。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當中,父母是我們成長的重要他人,他們憑藉著自己比我們更多的力量和智慧,憑藉著自己的父母身份的權威,對我們提出許多的要求,要求我們按照他們指定的方向前進。而在當時,我們無論從體力上還是從智力上,是從社會經驗上還是從經濟能力上,都明顯的需要依賴父母,可以,在這樣的力量對比情況之下,不管我們願意不願意,不管我們的父母是否民主,是否尊重我們的意見,在許多事情上,我們都可能處在一個不得不服從的狀態。
而在這樣的一個不得不服從的狀態裡,如果事後證明父母的指導是正確的,確實是為我們將來更好發展的一種指導,那我們可能也會因此而忍了,而認同了。畢竟,大多數父母都是為我們好的,並且,他們為我們做出的選擇,事實上也證明了為我們好。
可是,上面的這種理想的狀態,出現的概率大不大呢?
顯然並不大。
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父母其實並不是什麼超人。他們大多數都是普通人,都會做一些錯事情,哪怕出於好心。而這樣的一些狀態,也會發生在我們的身上。雖然我們看上去很無辜,但是,很多時候確實我們沒有辦法選擇避免。
這,也是我們人生的,一種無奈之一。

對此,除了接受,我們似乎沒有更好的辦法。

第二,導致父母為我們做出了一些決定,事後往往得不到我們肯定的一個原因還在於,這個世界是一個變化非常迅速的世界。在這個迅速變化的世界裡面,父母們用來做判斷的那些經驗,很快就會顯得不合時宜,可惜,他們並不能那麼及時的知道。所以,即使他們為我們好,其實,我也是相信的,大多數家長還是,從本心上來講,是為孩子好的。可惜,他們往往會被這個時代所甩在一邊。

這是時代的原因,這是時代給父母帶來的無奈,父母的無奈,又會轉嫁到我們的身上,讓我們也感到無奈。


第三,給一個孩子做專業的人生指導,對孩子的成長做一些心理健康的維護,這是一個非常專業的工作,只有經過專業教育的而且是非常有人生閱歷的心理諮詢師才可能做到,這麼一個困難的事情,交給沒有接受過,特殊培訓的父母,效果可想而知。
恐怕只有聽天命了。
因為,從專業能力上來講,大多數父母不具備這樣的專業能力。
所以,從以上的三點可以看出,如果要做一個合格的父母,是多麼的難,多麼的不容易。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的話,這個時代盛產不合格的父母。
親愛的朋友們,對於這個話題,你們是怎麼看的呢?歡迎大家分享屬於你的觀點。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安嶺

暖心理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王家棟:

看著這個問題,心裡空落落的。因為我不得不承認,在不合理的家庭教育中,這樣的想法彷彿會自然發生。誠然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問題,我同時也願意樂觀的認為,問問題的朋友應該知道自己不該這樣對待自己的父母。

前段時間熱播的《摔跤吧爸爸》被各方人士大談特談,都頗有深度,可最感動我的一部分不是吉塔贏得冠軍,也不是電影突破印度女人的命運,而是女兒挑戰爸爸,把爸爸摔倒在土地上的一瞬間。女兒戰勝馬哈維亞的時候,並沒有勝利的喜悅,臉上更多的是迷茫和歉疚感。

父母與子女之間彷彿永遠存在著這個悲傷卻無法迴避的問題,就是兒女永遠有著超越父母的心,還有父母對待子女超越自己時,那種既欣慰又心酸的矛盾。因為兒女在超越父母之後,往往是遠走高飛與獨立自主,這對父母而言當然是驕傲,可又何嘗不是一種失去。所以我們經常看到,女兒在嫁人之前,父母那種交織著喜悅與心痛的眼淚在眼眶中打轉。

慣常的人際關係中,充斥著付出與索取,尤其在那種生存都是問題的年代裡,不幸的家庭裡,父母天天為生存的每一筆開銷焦灼而無奈的同時,會無意把生活中這種不健康的關係帶進家庭。而小孩是無法承受這種索取式的付出的,因為孩子的自我力量還很薄弱,知道自己無法給父母更多的回報。當然,父母並沒有意識到,也可能沒有絲毫主觀的索取的意願。當孩子為了迴避這種讓他無地自容的羞恥感的時候,產生反感彷彿就不那麼奇怪了。

另一方面,就要提一下家庭教育裡常見的問題,身邊太多的父母活的像只蟲,卻妄想孩子能成龍。大家一定看得到,樂觀向上的父母家庭裡,子女向來獨立而優秀。現在我們有一個共識,最好的教育不是有多少好的理論講給孩子聽,而是將這些理論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行為上的表率。就像韓寒講的那句“聽了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所以,童年接受了太多包含著索取的愛,內心萌生了強烈的奮發圖強的意願,但是面對超越父母的焦慮和愧疚,人會有意無意的壓抑自己主動學習並進步的意願。

說到這裡,我的意思也很明顯了,我們曾經被各種各樣有問題的教育方式教育著長大,我們隨著時代的進步,思想的豐滿,逐漸發現更多人生的可能性,於是開始逃離父母,可是父母仍會用老三樣“束縛”我們,於是厭煩產生了。這很正常,可事實是,這正是個機會,是個讓你不僅看到問題的機會,更是讓你明白該去做什麼的機會。

就像吉塔把馬哈維亞掀翻在地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父親仍想把自己認為最好的方式教給孩子的願望。撥開時代限制,教育方式還有父母的行為等等迷霧,我們看到本質的本質,還是父母對我們的愛和付出。

最後提一句有用的雞湯,“改變別人最好的方式是改變自己”。希望你自己的改變,可以從現在開始,並用你的實際行為成為父母的表率,並伴隨著修通你和父母的關係。因為我有時覺得,父母也像自己的孩子。


心理衛生協會婦專委

我最近在看蘇珊·福沃德的《中毒的愛》(Toxic parents),這是一本心理學著作,關於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所謂“父母皆禍害”在這本書裡有許多經典例子。

其中有個例子挺契合這個問題的。

原文如下:

伊萊, 60歲,一位才智超群、敏於諷世的成功商人,對自己的處境做了十分精妙的評價:“在我自己的人生中,我僅僅是個配角。”

我頭一次見到伊萊時,儘管他的資產已遠遠超過百萬,卻依然住在一居室的公寓裡,開著一輛破車,生活方式與入不敷出的人無異。他對自己的兩個已成年的女兒極為大方,但對自己卻吝嗇得近乎偏執。我還記得一天他下班後來找我時的情景。我問他這一天過得怎麼樣,他笑著對我說,今天他因為會面晚了,差一點兒把一筆 萬美元的生意給吹了。伊萊儘管平時是守時的,但那天卻為了節省在樓前停車的費用,竟圍著街區開車轉了 分鐘去找一個街頭上可以停車的地方。為了 美元的停車費 他居然冒了損失 萬美元的風險。

我們探究了他熱中於節儉行為的部分根源。顯然,父親去12世 年後,他的聲音依然在伊萊的心中迴盪。

我父母都是窮移民,我是在赤貧中長大的。父母,尤其是父親,教育我要提防一切。他老是說:“外面是一個殘酷的世界。你一不留心腳下,便會被活活吞掉。”

他讓我覺得,放眼望去,除了危險以外,不會再有別的什麼。甚至在我結了婚,掙了很多錢以後,他仍然這樣做。我怎麼花的錢,買了什麼東西,他都要嚴加盤問。每當我不小心對他說漏了嘴,他的標準回答總是:“你這白痴!花錢這麼奢侈。你得節約每一分錢才行。後面還有苦日子呢,生活總是這樣,到了那時你就用得著這錢了。”這樣就把我弄到了一分錢也不敢花的境地。我父親從來不認為生活是可以享受的東西,他把生活看成是隻能忍受的東西。

伊萊的父親用自己生活中經歷的恐怖和苦難預測兒子的前 程。當伊萊走向成功的時候,當他要享受一下自己的勞動成果時,總會聽到父親的訓誡。父親那大禍將至的預言成了伊萊頭上高懸著的一個繩套。即使伊萊能買點兒自己喜歡的東西,父親的聲音也使其難以享用它。

他父親對未來的普遍不信任也貫穿在對於女人的看法上。

女人,也像成功一樣,終有一天會背棄你。他對女人的疑心近乎偏執,連他的兒子也承襲了這些觀點:

我在女人身上從來沒有過不倒運的時候,我從來也做不到信任她們。我妻子同我離婚,因為我總是罵她能揮霍。說起來這很可笑,她也就是買個手提包什麼的,而我馬上想到了破產法庭。

我每次邂逅女人,總會聽到父親的聲音:“女人喜歡欺騙男人。如果你傻,放縱她們,她們就會把你的一切拿走。”我想我總是找那些無能的女人,原因可能就在於此吧。我知道她們耍不過我。我總是信誓旦旦地保證要資助她們,要幫她們創業,但從來不兌現。我想我應當在她們沒來得及耍弄我以前先耍弄她們。我到底能不能找到可以信賴的女人呢?

這兒我們遇到的是一個聰明機靈的男人,但卻讓來自墳墓裡的強有力的力量左右著自己,儘管他從理智上能夠理解這是怎麼一回事。他成了自己父親那戰戰兢兢、疑神疑鬼的心理的俘虜。

他腦海裡的那個聲音依然在響著,但他已經學會了把它的音量擰得小一些。伊萊還是擺脫不了對女人的不信任感,但他已經意識到了這是父親留給自己的遺產。他正努力去信任目前正在戀愛的女友,將信任作為把握自己生活的武器。

--------------------------分割線------------------------------------------------------------------------

這個例子中的伊萊深受父親“節儉”觀念的荼毒。

其實當下中國的許多父母也有這種令後輩難以理解的節儉行為。

歸咎原因,上世界六七十年的他們經歷一場貧窮的洗禮,別說受教育,很多人甚至吃不起飯,常常餓著肚子,還要幫著父母親下地幹農活。他們的節儉觀念在物質發達的今天依然根深蒂固,物質跟上來了,思想還在舊時代。有時候,節儉並不是美德。這個問題很容易想到兩個老太太(美國老太中國老太)買房的例子。

遺憾的是,如何做父母這種我們應當掌握的至關重要的技巧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被人視為一種可以無師自通的行為。我們的父母主要是從或許也不稱職的人身上學得了這種技巧,這些人就是他們的父母。許多一代代傳下來的年代悠久的教子方法其實只不過是穿著明智外衣的壞主意(想想“吝惜棍棒 、寵壞兒郎”這句老話吧 )

所有的父母都不時地有些失誤。我就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犯過嚴重錯誤,給他們(也給我自己)造成了相當的痛苦。沒有一位父母在感情上會一成不變地滿足子女的需要。每隔一段時間衝孩子發發脾氣是完全正常的。所有的父母個別情況下都會對孩子管得太死。

多數父母都打過孩子,哪怕只是偶爾打。該不該因為這些毛病就把他們稱做殘暴的父母或不稱職的父母呢?

當然不能。父母也是人,自身也有著許多問題。只要做父母的用充分的關愛和理解去抵消自己偶爾發作的怒氣,孩子對這種發作還是能夠承受的。

但是也有許多父母,他們負面的行為模式是持續的,在孩子的生活中佔了統治地位。這些就是傷害型的父母了。


蘇大貓Jennie

一般人我不告訴他。

小點聲,別讓他聽見。都是些瑣碎的小事,比如說您去完廁所得沖水;去完廁所,打開門,散散臭氣兒;擦臉的毛巾用自己的,別瞎用別人的等等等等。

這些話我都是滿面春風的跟他說的,不敢繃著臉。孔子不是說了嗎,對父母要和顏悅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