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0年前的“二里頭”和5300年前的“良渚”,誰才是中華文明的“源頭”?

華夏先秦史

二里頭文化是夏朝晚期黃河流域中游的一種文化,處在仰韶文化,中原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二里崗文化期商文化的主序列之中。

良渚文化是長江下游太湖地區的一處文化,中原文化廣泛吸收了良渚文化,其時期為5300年前到4000年前。和仰韶文化的重疊時間較多,兩者的交流也比較多。

這裡不作更多的考古論證,而是提供一種週期學時間上和經濟重心轉移上的全新方法的論證。

二里頭文化歸屬在夏文化之中,夏文化存續時間為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1600年。二里頭文化主要為夏文化後期。

良渚文化主要存續於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前2000年。

我們以黃金分割率率的平方0.382為公比逐次可以對應出相同地位的時間和地點。

夏文化的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1600年,

對應公元674年到公元853年的西歐

又對應公元1722年到公元1790年的中國江南。

良渚文化的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前2000年,

對應公元204年到公元701年的中東和地中海東岸。

又對應公元1542年到公元1732年中國北方內陸。

在西方世界的中世紀時代中東和地中海東岸,顯然是西歐的文化科技來源地。但是,西歐繼承了這個來源地的哪一種文化呢?是阿拉伯文化,還是波斯文化,還是希臘文化,還是拜占庭文化,甚至是古埃及文化和古巴比倫文化呢?

顯然,首先繼承了拜占庭的羅馬型文化,後又復興了希臘文化,其中廣泛的吸收了阿拉伯文化和波斯文化的科技部分。而古埃及文化和古巴比倫文化文化互異性太大,科技又已經不能滿足需要了。這說明初始的文明中興的文化不是西方文化的源頭,主要集中在後起之秀上。


世界發展等比周期律

二里頭遺址在河南洛陽偃師,屬於一個大型聚落遺址,他的年代被定格為3750年至3500年之間。洛陽網友們引以為傲的口號是“中華5000年文明看洛陽”,這句話對嗎?錯了朋友們,我們是中華5000年文明,不是隻有3700年。

我們盼望已久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有了“實錘”,專家們給出了明確的答案:最能代表中華5000年文明的是: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陝西石峁三大四五千年前的超級古城。

既然提問中提到了“浙江良渚古城”,我們今天就特別的來詳細介紹一下。

大約在5300至4500年間,在長江流域有一場“數萬人大會戰”,在很短的時間內修建了一座面積高達300萬平方米的超級城市“良渚古城”。正是因為修建的時間非常短,所以專家們分析他肯定受到了周圍大量部落的支持,所以他當時是一座王者之都。

如果說紅山文化的牛河梁遺址開創了中國人用玉的傳統,那麼良渚人就把玉石文化做到了極致。玉石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標誌性的文化,在這裡發現了大量的玉器種類,甚至影響了以後北方地區的山西陶寺和陝西石峁的玉器樣式。大量的禮儀性的玉器和象徵權力的玉器在這裡被發現,說明這裡曾經是權力的中心。

這裡發現了數噸重的碳化稻穀,我們都知道小麥是來自於西亞的,而大米是中國傳統的當地的物種。在它的周圍發現年代最早的人工種植稻穀竟然出現在1萬年前,震驚了史學界。


300萬平方米的良渚古城被一座圓形的城牆所包圍,僅僅城牆地基的厚度就達到了35米之多,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圍繞它的還有寬達30米的護城河,防衛系統非常完善。在它的外圍又發現了一個史前浩瀚的水利工程,幾座巨型大壩,又一次震驚的人們的視野。人們很難想象,這是在石器時代中國歷史上最為浩瀚的工程。

我們中國傳統建築中的“榫卯結構”以及“木地板拼插技術”,竟然出現在了5000年的良渚,他直接影響了中華文明5000年的傳統建築。


她是一座巨大的史前城市,它是一座象徵權力的王者之都一一浙江良渚古城!


大唐神都

社科院:“約在5800年前,黃河中下游,長江中下游,西遼河流域便出現了文明的跡象。在5300年之後,中國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可謂是“群星璀璨”; 距今3800年前,中原地區形成了多元於一體的二里頭文化,可謂是“眾星捧月”; 二里頭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並向四方輻射文化影響力,成為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

社科院對於這些遺址的評價

群星璀璨:良渚,陶寺,石卯等等……

眾星捧月:二里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