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杭州話有吳語和開封話的特點?

用戶84867421848

中國被稱為“古漢語活化石”的語言有:閩南語,粵語,客家話,吳語......

所以如果看到說哪種語言是“古漢語活化石”大家笑笑就可以了,不必當真,因為按照這個標準,“越南語”比吳語更適合作為古漢語活化石。

回到正題:為什麼杭州話會有吳語和開封話特點?

這個主要是拜金人南侵,北宋臣民南下所賜。我們可以自行腦補一下:假如當前發生戰事,政府南遷,到底民間會做如何動靜?北宋人反應很正常,連皇室都南下了,我們留著等死?所以,北宋臣民跟著官員們一塊南下,在南方的這塊寶地落下了腳!這批人在北方是權貴,到了南方仍然是權貴,所以還是居於臨安城的最核心位置的,並且他們帶有優越感,覺得自己說的話才是雅言,周圍的都是鳥語,一度使得杭州的方言發生了覆蓋性的改變,成了開封話的一個支脈。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周圍的吳語逐漸向城內滲透,開封話也對周圍的方言產生影響。逐漸形成了後來的杭州話,既有北方的不同於吳語的特點,也有南方的娟秀。

對於為什麼杭州話是古漢語活化石而開封話卻是金元擄音純屬是胡扯!

這種說法源於南北方的互相攻擊而已,並沒有太多的事實依據。我知道很多人會舉例子說杭州話如何存古,我只能告訴你,我比你清楚!

古漢語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有“入聲”,而杭州話中現在只象徵性地保留了“喉塞音”。與此同時,粵語,客家話,越南語,韓語保留了接近於完整的中古漢語的“入聲”。所以單從此處來說,杭州話已經落敗。也有人說,入聲是比較晚近在南方發現的,北方沒有入聲!有這種想法的人根本就是枉顧事實,道聽途說。為啥這麼說?因為連河南的岳飛寫的詩詞都很多是入聲押韻的。而從歷朝歷代韻書來對應,北方古漢語絕對也有入聲。

而從目前中國的方言現狀來看,從北向南,入聲越來越完整,其中也有一些過渡方言或者方言島。西南方言雖然位於南方,卻屬於官話範疇,因為這裡的人都是晚近從北方或者江南地區遷徙過去的,所以他們的方言也絕大部分沒有入聲。這至少可以看出,確實存在某種影響導致古漢語入聲消失,我們假設是“金人”影響。那麼,“金人”的影響區域已經包含中國的華北,東北,西北,江南,西南地區,也就是說,中國的核心區全部都是收到胡人強烈影響的區域。而如今的南方方言,比如粵語和閩南語的韻母,聲母和日常用詞都出現了劇烈變化,向北方靠近,難道也算是所謂的“胡化”?再說了,北方的晉語仍然保留有入聲,而山西的特點也是交通閉塞,受到朝廷影響可能較小。而南方的西南方言內部也有部分地區存在入聲,這是以前我發的文章裡面有西南網友透露出來的。我自己也知道山東膠東半島部分地區的方言也帶有入聲。也就是說,入聲消失或者發生合流變化的地方都是人口流動頻繁,交通便利的地方。這或許是漢語的一種大趨勢。

而古漢語另一特徵“區分尖團”的消失也能佐證!你可以看看英語,英語是一種表音文字,當然現在不能算是規範的表音文字,因為英語中很多字母其實不發音,或者發音跟拼寫不對應。比如,“manager”發音竟然是“買內機兒”而不是“馬娜個兒”,這就是一種顎化,“ger”變成了“jer”。再者,“know”和“hour”的發音都把第一個字母給忽略了。這就是語音的變化趨勢,越來越簡潔,越來越拋棄複雜的部分。

希望大家來噴我,很樂於跟大家討論,以獲得更多的有價值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