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概括的准确性?

概括类题考查的是一个基础性的能力,很重要的一个要求就是要概括准确。很多真题中都出现了对于概括准确性的要求。例如:(国考2016年副省级)阅读“给定资料2”,概括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所关注的若干问题,及其所给出的具体建议。要求:全面、准确、简明,不超过200字。那么,如何做到概括的准确性呢?

何为概括的准确性?

最为重要的就是遵循要素词原则。也就是我们的作答要符合要素词的基本语境。比如,题目中问道“转型期青年人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材料中“近年来,诚信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学术研讨的热点,青年中的‘失信’现象也时有‘曝光’”。这很显然体现的是问题所在。那么标准的概括方式是“失信问题”或者“诚信缺失问题”,而概括成“诚信问题”就不准确。为何?因为诚信本身是好的现象,在申论考试的概括中问题都是消极的表述。因此不够准确。

此外,如果是积极的表述如积极影响、积极效果、积极作用、功能等等,那么我们概括出来的语言也应该是积极的。例如题目要求是概括“90后群体创业的优势”,材料中给到“创业心态有了改变,不像做企业,更像做项目”实际说的是90后的创业优势,很多同学直接照抄。殊不知,“改变”是一个中性词,所以应该概括成“创业心态良好”或者“创业心态更为轻松”。再比如材料中“创客运动对于传统制造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影响”也为中性词,要转化成相应语境去表述。

其他的要素词如原因或者启示、争议等等也要符合作答语境。比如原因是引发客观事实的过往性因素;启示是通过其他的优秀事例和经验而得到的方向性的策略,启示应该是一种具体的做法。争议则至少要两种不同观点,还需要围绕的主题是什么。

总之,不同的要素对于回答的标准不尽相同,要根据自己日常做题整理规律而不要生搬硬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