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往事》,好萊塢之愚蠢的最著名犧牲品

很少有哪部偉大的電影像《美國往事》一樣命運多舛。

《美國往事》,好萊塢之愚蠢的最著名犧牲品

他是大師塞爾吉奧·萊昂內16 年的心血和絕唱,也是好萊塢之愚蠢的最著名犧牲品,以致於多年來都沒有一個像樣的版本問世。

以我的觀看經驗為例,從畫質粗糙到令人髮指、蹩腳中文配音、無配樂的美國公映版錄像帶到後來的4小時15分鐘加長版,每次片長和細節都有出入——甚至結尾也各有千秋。這當然會阻礙人們的欣賞。

《美國往事》,好萊塢之愚蠢的最著名犧牲品

但即便被篡改、肢解,甚至低估,《美國往事》的魅力之光依然難以遮掩。這是那種每看一次都有新感悟的電影。年少時容易為其中的江湖義氣吸引,數年後再看,方能讀到年華似水的悲涼與無奈。

《美國往事》,好萊塢之愚蠢的最著名犧牲品

《美國往事》是一場關於時間的奧德賽之旅。萊昂內以老年麵條(羅伯特·德尼羅飾)回溯童年作為影片的開始。“流逝的時間”是電影的母題,1933年麵條對朋友的背叛是縈繞始終的線索,神秘的大煙館則如同“光陰停駐”的幻象。

《美國往事》,好萊塢之愚蠢的最著名犧牲品

片中角色可以被分為兩類——有人被時間甩下,比如固守兄弟情和愛情的“麵條”(羅伯特·德尼羅飾);有人隨著時間改變了自己,比如圓滑善變的麥克斯(詹姆斯·伍茲飾)。

《美國往事》,好萊塢之愚蠢的最著名犧牲品

但他們終究都無法擺脫往事的糾纏,這樣的主人公設置,讓人想起《西部往事》裡的口琴手與弗蘭克。萊昂內這兩部都以“往事”為題、以美國社會變遷與資本主義野蠻生長為背景的電影頗多共通之處。

角色在記憶的驅趕之下不得不重返故時故地,但他們終將一無所獲,因為時間最無情之處恰恰是將一切——仇恨、背叛、痛苦、友誼和愛情——統統抹平。

《美國往事》,好萊塢之愚蠢的最著名犧牲品

萊昂內為《美國往事》籌備了16年。

早在拍《黃金三鏢客》時他就讀到了美國人哈利·格雷的半自傳小說《小混混》(The Hoods)。此書以“黑幫分子的真實經歷”為賣點,萊昂內被深深吸引。他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見見這位仁兄。

正當萊昂內幾乎放棄之時,一個電話打進來。說話的正是哈利·格雷本人。令人意外的是,他是萊昂內的影迷,二人約定在曼哈頓一家小酒吧碰面。

這是一次“不能有第三人在場”的會面,萊昂內只帶了自己的小舅子做翻譯。那酒吧又暗又髒,一臉和善的胖酒保敏捷地忙碌著——此情此景成了電影中老年麵條回來找“胖莫”一幕的靈感來源。

《美國往事》,好萊塢之愚蠢的最著名犧牲品

萊昂內發現對方是個“臉上帶著孩子般紅暈”的矮壯老頭兒——他非常謙卑,惜字如金。不管對面兩個意大利人如何興奮地滔滔不絕,他只回答“是,不,也許”,彷彿開口是種痛苦。他的每個字眼兒都令萊昂內冒汗。

50分鐘後,哈利·格雷站起來,說“再見”,徑直走向門口。這次“交談”令萊昂內收穫頗豐。“半部電影都已經在我腦子裡成形。”他後來回憶道,“那老人用他的單音節詞引導我們走進一座迷宮。”

他終於知道自己的主人公——麵條——該是什麼樣了。不是《疤麵人》裡的保羅·穆尼,不是《國民公敵》裡的詹姆斯·卡格尼,也不是猶太版的阿爾·卡彭。

麵條是個“想試試運氣的窮鬼,曾在很多年前手持機槍,頭戴博薩利諾寬簷帽。但他的命運終究變得晦暗而悲慘”。

《美國往事》,好萊塢之愚蠢的最著名犧牲品

這次會面也證實了萊昂內對《小混混》的一種直覺:小說中只有童年部分才是真摯的,飽含著作者對於失落時光的感傷,讓他想起自己在墨索里尼時期度過的童年。

“我們都有難以割捨的回憶。我想把自己的記憶與他的混合,拍攝一部關於我們逝去年華的電影。”——《美國往事》的基調就這麼被確定下來。

“我喜歡塞爾吉奧(萊昂內)。”他後來回憶這次會面時說,“但我懷疑他作為導演的能力。我知道他拍意大利西部片,但那些都不算嚴肅電影——我當然也沒看過。”

《美國往事》,好萊塢之愚蠢的最著名犧牲品

他們真正一起拍戲已是九年後了。

之前萊昂內在《革命往事》中跟演員工作室的“畢業生”羅德·斯泰格爾打過交道,那可不算什麼愉快的回憶——他管對方叫“廢物”,恨透了人家的方法派表演。但他卻毫無保留地願意把主角交給“方法派之王”德尼羅。

“劇本就是鮑勃(德尼羅的暱稱)的命,他會在家裡背上10萬次。”萊昂內曾評價道,“如果要演個老頭,他就得成為老頭。”

《美國往事》,好萊塢之愚蠢的最著名犧牲品

合作並非從一開始就順利。德尼羅一度堅持要見著名猶太黑幫老大梅耶·蘭斯基,直到被對方拒絕才作罷。

根據萊昂內的女兒拉法埃拉回憶,德尼羅為了“保持清醒”,要求在他表演時,片場必須搞出點“不一樣的動靜”,結果他們拍了一條又一條,只為試試哪種聲音能激發他的最佳狀態。有位場務私下裡說:“電影裡有沒有他哭的戲啊?要是有的話我一定志願幫忙——照褲襠給他一腳。”

《美國往事》,好萊塢之愚蠢的最著名犧牲品

演老年麵條時化妝往往要持續數個小時,德尼羅很不爽。編劇萊昂納多·本維努蒂開玩笑說:“那我們現在先拍你年輕時的戲,過30年等你真老了再拍吧。”

孰料這話竟讓他勃然大怒,也令片方付出慘痛代價——由於德尼羅堅持要先把年輕時的戲全拍完,他們不得不多花了150萬美元。

當然,或許是因為兩個人都有著同樣的完美主義傾向吧,他們很快就相處融洽了。在後來的一次採訪中,萊昂內用“一種罕見的和諧”來形容這次合作:“不僅僅我知道他想要的是什麼,而且我發現這跟我想要的東西是相同的。”

《美國往事》,好萊塢之愚蠢的最著名犧牲品

35年之後,麵條故地重遊。面對老朋友“這些年你都幹了些什麼?”的發問,他回答道:“很早就上床睡覺。”

這意味深長的對白似乎來自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多年來,我很早就上床睡覺。”是全書頭一句話)。

難怪很多評論者將《美國往事》與《追憶似水年華》相比較——它們的主人公都沉浸在過去的羈絆和感傷中,而且萊昂內精心佈置的敘事結構,那種亦真亦幻、在回憶與現實之間不斷穿插(二者的界限被有意模糊了)的剪輯技巧,更是普魯斯特式的。

《美國往事》實際講述了麵條三個時期的故事——童年、成年和老年。

這三個層面既沒按時間先後順序展開,彼此間的界限也不清晰。有時候觀眾也搞不清自己看到的是“回憶”還是“現在”。

電影始於大煙館,也結束於大煙館,難免給人以“南柯夢”的錯覺——或者說,這真只是麵條的一枕黃粱?

《美國往事》,好萊塢之愚蠢的最著名犧牲品

時空交叉、多層嵌套的電影並非萊昂內獨創。約瑟夫·曼凱維奇就曾在《赤足天使》中用過“閃回中套閃回”手法,但《美國往事》在戲與戲之間的轉場實在太美——不止是完成情節和情緒的內在銜接那麼簡單,這完全是詩意——

片頭響起的電話鈴(共24下)貫穿多個場景和時代,聲音讓意境始終延續,也暗示過去的陰魂不散。

年老的麵條從窗口窺視,卻看到整整50年前他通過廁所牆縫偷窺黛博拉跳舞的情景——這是《美國往事》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一幕。天使般的詹妮弗·康納利在升騰的粉塵中起舞,光線與色彩都宛如油畫,莫里康內對40年代流行曲《Amapola》的使用更是點睛之筆。

《美國往事》,好萊塢之愚蠢的最著名犧牲品

《美國往事》,好萊塢之愚蠢的最著名犧牲品

另一處轉場異曲同工:青年麵條凝視畫著康尼島的車站入口——鏡頭推近門上的鏡子——鏡子中映出已經蒼老的臉——老年麵條轉身——鏡頭拉遠,還是那扇門,但當年的宣傳畫早已換成“大蘋果”招貼——披頭士的《Yesterday》奏響。

《美國往事》,好萊塢之愚蠢的最著名犧牲品

在《美國往事》中,“鏡子”多次出現並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黛博拉在50年前曾對面條說:“找面鏡子看看你自己。”麵條每次照鏡子,這句話都彷彿迴響耳畔。

鏡中映出的是他絕望的愛情與卑微的自我,這種巨大的失落感也是他強姦黛博拉的根本動機。

35年後,當老年麵條與黛博拉重逢,萊昂內讓兩個人的臉首先出現在化妝鏡裡——一個美麗依舊,一個蒼老頹然,他們並未直接對視而是通過鏡子望著彼此,寥寥幾句寒暄卻隱含著悔過、原諒乃至並未消散的愛。

《美國往事》,好萊塢之愚蠢的最著名犧牲品

在229分鐘版本中,我們會看到萊昂內在二人見面前穿插了一段“戲中戲”。黛博拉飾演埃及豔后,這個鐵石心腸的女強人顯然是種隱喻。

她愛沒愛過麵條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她願意割捨掉一切阻礙自己騰飛的負擔。這一點,跟割捨掉朋友道義來成就自己的麥克斯如出一轍——然後她成了他的情婦。

這面鏡子同樣也為黛博拉準備。對著鏡子,她一點點擦去濃濃的戲妝,露出底下真正的肌膚,首先映入畫面的就是眼角的皺紋。這又是個隱喻,謎底叫做“摘掉面具”。卸下偽裝,我們終於看到時間給她留下的痕跡,看到她的真正自我——

她並不因自己的選擇而快樂,這場時間奧德賽中沒有贏家。黛博拉不是,麥克斯也不是。

《美國往事》,好萊塢之愚蠢的最著名犧牲品

眾所周知,萊昂內付出巨大心血的《美國往事》遭到製片公司的野蠻腰斬。他本想把電影分成兩部分,每部三小時。被片方拒絕後,他只得痛苦地把時間刪減到3小時49分鐘——依然不行。最終電影的美國公映版本被砍到只剩139分鐘。

《美國往事》,好萊塢之愚蠢的最著名犧牲品

時間線被按先後順序調正了,

大部分童年的戲被刪掉了,老年麵條與黛博拉的重逢消失了,角色突然冒出來又隨便失蹤,還有個“麥克斯自殺”的蹩腳結尾。

用詹姆斯·伍茲的話來說——“他們找了個《警察學校》的剪輯師幹這個。”是的,1984年2月17日晚上的波士頓,幾百人冒著大雪苦候一個多小時,看到的就是這個——有一百多人中途退場。影片僅僅收回250萬票房。

知道內情的美國影評人痛心疾首,《紐約時報》批評這個版本是“用輪盤賭剪出來的”,寶琳·凱爾宣佈“這是我見過的最糟糕的肢解”。詹姆斯·伍茲看了20分鐘就忍不住離席:“這太傷心了,他們甚至會在音樂放到一半的時候就切斷!我無法相信,這就跟奧運會上你眼看要衝過終點線卻被人砍掉雙腳一樣……”

萬幸的是,萊昂內與片方奮力抗爭,終於可以在歐洲發行229分鐘版本。真正的《美國往事》在那一年的戛納首映,獲得如潮好評。2012年,在萊昂內家人、馬丁·斯科塞斯和意大利博洛尼亞電影資料館的努力下,經過全新修復的《美國往事》在戛納電影節上映。

《美國往事》,好萊塢之愚蠢的最著名犧牲品

這一版本在229分鐘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近半小時從未公開過的遺失內容,使總長度達到4小時15分鐘。30年來,我們第一次有機會目睹最接近完整的《美國往事》,而萊昂內卻早已在1989年因心臟病過早離世。

人們總是猜測《美國往事》的遭遇讓他在生命最後幾年鬱鬱寡歡——他還有更宏大的念頭,比如把列寧格勒保衛戰搬上銀幕,卻再也無法實現。但無論如何,有這樣一部偉大的遺作,這位電影大師也可以安息了。

《美國往事》,好萊塢之愚蠢的最著名犧牲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