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原來這麼答:全國卷高考文綜第41題精練講精

今天給同學們帶來的是江西省南昌市2018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試題第41題解析

41.(25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1894年7月卷3發表了《朝鮮紀亂》,初次報道了中日軍隊在朝鮮對峙的嚴重事態。其指出:“中國出師為藩邦戡亂,實屬名正言順”,而日本以《天津條約》為藉口,拒絕各國調停,“則是日本自知其曲而思圖逞志於戎行,中國於此豈尚甘於退讓哉”!與此相應,《萬國公報》不但相信中國必勝,而且積極為之出謀劃策,主張狠狠教訓日本。直到1984年10月,《萬國公報》卷69還發表了《英將譚兵》,即對曾在北洋水師任職的英水師副提督琅威理的訪談錄。這位英國將軍斷言,中國海軍的實力不容低估,不僅足以戰勝日本,即與西方大國戰亦覺綽綽有餘。

自1894年11月卷70起,林樂知寫道:“中國昔日自誇之處,至此而掃地殆盡……總而言之,中國至今日,實已一敗塗地,不可收拾。”1895年1月,林樂知在《以寬恕釋仇怨說》一文中說:“至論中日兩國之是非曲直,則中國任朝鮮之敗壞,而不加整頓,固亦有不是處,亦有曲處,然日本之甘為戎首,而以強詞奪理,則其但有曲處,而無是處可知……所惜天下事,往往不論理而論勢。今中國亦既敗矣,遂有偏於日本者。”5月《萬國公報》刊載《追譯中東失和之先往來公牘》,其中包括由西文譯出的戰前中日雙方交涉公牘9件。林樂知在按語中說,從這些文件看,雙方互相諮照,詞意和平,惟中國始終堅持朝鮮是其屬國,“輕蔑日本之意,實於言外見得。從此釁隙漸開”。

——據鄭師渠《與中日甲午戰爭》

材料二:1868年,美籍傳教士林樂知、丁韙良在上海創辦《中國教會新報》週刊,以刊登教義、教務等內容為主。六年後易名為《萬國公報》,共延續33年,出了七百多期。這份傳教士辦的中文報紙對於中國有識之士的思想薰陶作用無可比擬。光緒皇帝每期必讀;洋務派大臣都是這份報紙的忠實讀者;孫中山不但是其忠實讀者,它還刊登了孫中山致李鴻章書兩封;康有為、梁啟超以其為精神支柱和理論依據;那個時代幾乎每一箇中國文化人,都如飢似渴地尋求每一期《萬國公報》。林語堂稱:透過《萬國公報》,林樂知成為他生命中影響最大、決定命運的人物;甚至日本天皇都長期訂閱這份刊物。——黃顯功《萬國公報》出版前言

(1)據材料一,簡要概括《萬國公報》對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前後立場與態度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變化產生的原因。(13分)

第一步,審問題:

歷史原來這麼答:全國卷高考文綜第41題精練講精

第二步:概括材料:

歷史原來這麼答:全國卷高考文綜第41題精練講精

參考答案:(1)變化:由中國必勝論者轉變成了中國必敗論者;由肯定中國的正義性,轉而極力混淆是非,甚至不惜顛倒黑白,為日本侵略者張目。(4分)

原因:為什麼會有這種變化?

1、中國必勝的原因:洋務運動,中國近代化的成效;

2、中國必敗,支持日本的原因:甲午中日戰爭中國連連失利,日本贏得了戰爭勝利;戰爭中暴露了清政府腐敗無能;國際上列強對日本的支持;作者從西方帝國主義的利益出發。

(2)據材料一、二並結合所學知識,簡評《萬國公報》對甲午戰爭立場與態度的變化及對中國近代社會的作用。(12分)

評價的方法:歷史的評價、辯證的評價;

評價的主題:《萬國公報》對甲午戰爭立場和態度的變化;

作用:《萬國公報》對中國近代社會的作用:傳播西方文化;

簡評:《萬國公報》作為媒體,預料戰爭誰勝誰敗,自有根據,無可厚非;但偏袒日本混淆是非,則暴露了信奉“強權即公理”這一殖民主義者的信條,實質是維護西方侵略者的利益。《萬國公報》有助於近代西方文化的傳播和中西文化交流;對中國社會有識之士和文化人士的思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2分)

歷史原來這麼答:全國卷高考文綜第41題精練講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