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中壶说壶——掇只,掇球,是不是傻傻分不清楚啊?

紫砂壶从古至今发展了几百年,壶型从单一到现在的百花齐放,可以说是千变万化,但其实万变不离其宗的,比如今天壶中壶给大家介绍的掇只,掇球,还有莲子壶,相信出入紫砂界的朋友肯定分不清这几个壶型哪个是哪个的,看上去都是一个样吗?

今天就来给大家说下怎么去分辨这三款壶,不要傻傻分不清楚,闹了个笑话。

这三款壶型都相差不大,肯定就是由一款衍生出三款来的,那我们就要看看哪款壶型是最早出现的,有一种说法是莲子壶最早,明代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莲子器形,一圆叠一圆,从小到大,一而再再而三,表现中国传统寓意中的“连生贵子”。

壶中壶说壶——掇只,掇球,是不是傻傻分不清楚啊?

“莲子壶”,明代问世,一说取象形,另说由古时南方煮莲子粥所用莲子罐衍变。佛家所谓“莲又心生,心生万相”。最早的“莲子壶”流行于明崇祯年间,为“罐”状,直口,垂肩,圈足,鼓腹长圆身,盖面略鼓,整体形似一颗莲子。

莲子壶的特点是:整体饱满,肩颈舒展,张弛有度,口盖略大,弧形盖顶与饱满的身形呼应,融为一体。流、把线条过渡如行云流水,整体视觉匀称。壶把根部带“尾巴”,即壶把底端带垂耳,使用时可用无名指相抵,以免烫手。这个把扣的设计,也为日后区分莲子和掇球了重要的辨识作用。但莲子壶的整体外观轮廓是不需要局限在纯圆的概念里的,可略高或略矮。

壶中壶说壶——掇只,掇球,是不是傻傻分不清楚啊?

掇就是落起来的意思,而掇球就是落起来的球,掇只就是由邵大亨从莲子壶发展而来的壶型,把莲子把下的耳朵去掉了,盖里也变化成双层,这应该是掇落起来的最初起因吧。

清·高熙《茗壶说》称:“邵大亨所长,非一式而雅,善仿古,力追古人,有过之无不及也。其掇壶,肩项及腹,骨肉亭匀,雅俗共赏,无飨者之讥,识者谓后来居上焉。注权胥屈自然,若生成者,截肠嘴尤古峭。口盖直而紧,虽倾侧无落帽忧。口内厚而狭,以防其缺,气眼外小内锥,如喇叭形,故无窒塞不通之弊。”

壶中壶说壶——掇只,掇球,是不是傻傻分不清楚啊?

掇球壶其实也是邵大亨创制的。依靠哦部件和整体的轮廓表现多圆组合,似用圆规画出。壶身、壶钮为球体,壶盖、壶流、壶把为半球体,壶盖承上启下。整体造型为简明的静态,却有着鲜明的动势,有着强劲的力度。饱满敦实,浑朴醇厚,洗练含蓄。

但后来冯友庭与程寿珍师徒把掇只脖子加高,盖更接近半圆型,壶钮也更圆。这样就象三个落起来的球,这就是掇球的由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