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中壺說壺——掇只,掇球,是不是傻傻分不清楚啊?

紫砂壺從古至今發展了幾百年,壺型從單一到現在的百花齊放,可以說是千變萬化,但其實萬變不離其宗的,比如今天壺中壺給大家介紹的掇只,掇球,還有蓮子壺,相信出入紫砂界的朋友肯定分不清這幾個壺型哪個是哪個的,看上去都是一個樣嗎?

今天就來給大家說下怎麼去分辨這三款壺,不要傻傻分不清楚,鬧了個笑話。

這三款壺型都相差不大,肯定就是由一款衍生出三款來的,那我們就要看看哪款壺型是最早出現的,有一種說法是蓮子壺最早,明代就已經出現了,原始的蓮子器形,一圓疊一圓,從小到大,一而再再而三,表現中國傳統寓意中的“連生貴子”。

壺中壺說壺——掇只,掇球,是不是傻傻分不清楚啊?

“蓮子壺”,明代問世,一說取象形,另說由古時南方煮蓮子粥所用蓮子罐衍變。佛家所謂“蓮又心生,心生萬相”。最早的“蓮子壺”流行於明崇禎年間,為“罐”狀,直口,垂肩,圈足,鼓腹長圓身,蓋面略鼓,整體形似一顆蓮子。

蓮子壺的特點是:整體飽滿,肩頸舒展,張弛有度,口蓋略大,弧形蓋頂與飽滿的身形呼應,融為一體。流、把線條過渡如行雲流水,整體視覺勻稱。壺把根部帶“尾巴”,即壺把底端帶垂耳,使用時可用無名指相抵,以免燙手。這個把扣的設計,也為日後區分蓮子和掇球了重要的辨識作用。但蓮子壺的整體外觀輪廓是不需要侷限在純圓的概念裡的,可略高或略矮。

壺中壺說壺——掇只,掇球,是不是傻傻分不清楚啊?

掇就是落起來的意思,而掇球就是落起來的球,掇只就是由邵大亨從蓮子壺發展而來的壺型,把蓮子把下的耳朵去掉了,蓋裡也變化成雙層,這應該是掇落起來的最初起因吧。

清·高熙《茗壺說》稱:“邵大亨所長,非一式而雅,善仿古,力追古人,有過之無不及也。其掇壺,肩項及腹,骨肉亭勻,雅俗共賞,無饗者之譏,識者謂後來居上焉。注權胥屈自然,若生成者,截腸嘴尤古峭。口蓋直而緊,雖傾側無落帽憂。口內厚而狹,以防其缺,氣眼外小內錐,如喇叭形,故無窒塞不通之弊。”

壺中壺說壺——掇只,掇球,是不是傻傻分不清楚啊?

掇球壺其實也是邵大亨創制的。依靠哦部件和整體的輪廓表現多圓組合,似用圓規畫出。壺身、壺鈕為球體,壺蓋、壺流、壺把為半球體,壺蓋承上啟下。整體造型為簡明的靜態,卻有著鮮明的動勢,有著強勁的力度。飽滿敦實,渾樸醇厚,洗練含蓄。

但後來馮友庭與程壽珍師徒把掇只脖子加高,蓋更接近半圓型,壺鈕也更圓。這樣就象三個落起來的球,這就是掇球的由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