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產品到底保不保本?

颶寶人

從法律的角度上講,不能做到“保本保息”

但是從產品的結構設計上講,基本上可以。

我國法律規定了,如果私募基金在合同上不得出現諸如“保本保息”的字樣,一旦出現,屬於違法行為,合同也屬於無效合同。

說的難聽一點,就算私募基金公司最後賴賬不給你錢,你攥著當時籤的帶有“保本保息”字樣的合同上法院,法院也沒轍。

但是!從產品的結構設計上可以完成實質上的保本保息。那麼具體怎麼操作呢?讓我們來用一個例子來說明:

比方說郝酉乾和梅莎倩分別投資了900萬和100萬到一個私募基金當中。郝酉乾自己總愛疑神疑鬼的,投資比較保守。而梅莎倩呢比較有闖勁,風險承受能力高,於是兩個人一合計,那這樣吧郝酉乾這900萬做“優先級”一年8%的收益,而梅莎倩的100萬呢做“劣後級”。

如果一年後他倆投資的這個私募基金大賺特賺,獲得了30%的收益,變成了1300萬。現在該分錢了,郝酉乾作為“優先級”只能按照約定,獲得自己的本金加8%的收益,應該分到900*(1+8%)=972萬,這剩下的1300-972=328萬就都是 “劣後級”梅莎倩的了,梅莎倩的收益率呢就是328/100-1=228%。驚了啊!一年之後翻三倍啊!你說這郝酉乾眼紅不眼紅?

不過! 俗話說得好,就看賊吃肉沒見賊捱揍。

如果一年後他倆投資的這個私募基金沒賺什麼錢,只獲得了1%的收益,變成了1010萬。這時候分錢了,郝酉乾作為“優先級”還是會按照約定,獲得自己應該分到972萬(收益8%)。這剩下的1010-972=38萬就是梅莎倩的了,結果梅莎倩的收益率就是38/100-1=-62%。好嘛,一年下來一分錢沒拿著還不說反倒淨賠62%。

從這個例子就可以看出,雖說在基金大賺特賺的時候“優先級”的收益率遠低於作為“劣後級”,但作為“優先級”本金和利息都得到了保障。

產品結構設計所隱含的保本保息並不是絕對的!

還是剛才這個例子,如果一年後市場不景氣,他倆投資的私募基金賠錢了。一清算資產,只能賣800萬了,那麼這800萬都屬於“優先級”的郝酉乾,但是郝酉乾依舊賠了自己900萬的1-800/900=11%。而“劣後級”的梅莎倩血本無歸。

所以結構化所隱含的保本保息程度取決於“優先級”資金與“劣後級”資金的比例,“劣後級”資金越多,那麼保本保息的程度就越高,不過相對的,“優先級”的收益也會隨之降低。

作為普通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承受風險的能力來選擇作為“優先級”還是“劣後級”,來更大程度的保障自己的資金安全。



投參

1、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參考樓繼偉說的一句話:“說6%以上保本保收益的都是騙子”。樓繼偉曾經擔任過財政部的部長,也是社保基金理事會的董事長,說這話不是沒道理。

2、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理財產品都是保本的,或者說是剛性兌付的,也就是說,可能這個產品的投資其實可能虧了,但是這個發產品的機構為了保護好自己的名聲能夠繼續獲得好的評級繼續發產品,也為了讓投資者不鬧事,所以拿各種路子弄來的錢填補了這個窟窿,所以很長時間以來大家買理財產品認定就是不能虧的,不論是100萬的信託還是100塊的基金,都不能虧。

3、但這個是有違投資常識的。理財產品保不保本,主要看投向的風向。比如有的產品是拿去放貸了,有的產品是拿去投向風險度極低的資產了,比如大家熟悉的貨幣基金,像餘額寶,他們主要投資於短期貨幣工具,如國債、央行票據、商業票據、銀行定期存單、政府短期債券、企業債券(信用等級較高)、同業存款等短期有價證券。時間也很短,一般不超過一年,通常120天,所以這類產品的風險是極低的,類儲蓄產品了。

但即便這種風險極低的產品也是可以產生虧損的,比如突然出現大規模贖回導致只能拋售未到期債券時,中外都出現過貨基虧損的個案。

4、像貨基都會出現虧損,那麼投向高風險資產的理財產品不保本的情況更普遍,比如投向股市、投向實業、投向股權的理財產品不保本是很正常的,所以很多資產管理人是用收益分成的方式收佣金,這樣更能保證投資人的利益。

5、現實中,不懂行的人經常被忽悠,因為理財經理通常會用預期收益、演示收益來向你展示產品有多優秀,其實他說的可能只是理想狀態下的高收益,跟最後實際的情況差距很大,所以千萬別隻看收益率去買理財產品,應該對他的產品構成、投資方向的等等做綜合瞭解再做決策。


大貓財經

早在2017年11月份,“一行三會”聯合下發《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強調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凡是剛性兌付的金融機構將予以嚴懲。2018年,你很有可能再也買不到承諾保本的銀行理財產品了!雖然資管新規暫未出臺,但是銀行的理財產品肯定是不能承諾保本了。

剛性兌付,意思是指對理財產品保本保收益的承若,在達不到要求時,有人會進行兜底墊付。這是行業的潛規則,特別是銀行,作為資金中介擁有巨量的存量資金,通過保本保收益的方法吸引資金。現在剛性兌付也被打破了。

18年年初,各大銀行頻現兌付危機,1月4日,招行一位客戶向媒體爆料,稱其2013年買了招行北京分行首體支行的理財產品,預計年化收益率為11%-13%,2017年9月遭遇違約。隨後,招行通過媒體澄清資管計劃不存在違約情況,同時表示,本金的收回及收益獲取,取決於投資標的的投資回報情況,存在本金損失的風險。1月5日,交行一款規模3億的銀行理財產品,被媒體曝出存在退出分歧,部分投資人表示存在推出困難。交行隨後回應,嚴格按照理財產品說明書要求披露理財產品投資報告。

銀行理財產品也不保本了,其他風險較大的投資方式更不用說,可能現在保本的投資方式只有餘額寶了,但餘額寶也不是絕對保本的。因此大家在投資時注意投資風險,任何理財產品都是有風險的。


環球老虎財經

理財產品到底保不保本?相信許多存銀行的儲戶都會想知道這個問題。先說答案,理論上不保本不保息,但是實際上大多數情況下是保證的。但資管新規出臺後可能有所變化。

首先先說理財產品吧,既然叫理財產品不叫定期存款,可見其相對於銀行存款來說收益高了,風險大了,國家為了嚴控風險,自然不可能為這類產品進行保證收益。因為這體量太大了,萬一市場不好,風險容易傳導。

那為什麼大多數情況下是保證的呢?首先資管對產品進行設計的時候,知道銀行賣這類產品看中的就是穩定。也就是說,銀行對資管公司的要求是,收益不高可以,但一定要收益穩定。其二,為了銀行的形象考慮,即使出現了些許的虧損,銀行也會先行墊付,保證儲戶的收益。

但是,資管新規出臺後就不是這樣了。政府怕銀行理財因為銀行的兜底導致規模不斷擴大。這樣,萬一金融風暴襲來,很容易收益達不到,銀行也兜不了這個攤子。市場動盪,引起系統性風險,最後還得政府出手,而這顯然也是政府不願看到的。

所以總結來說,以前理財基本保證收益,以後不一定。


huToni

依照目前相關部門的最新規定,不允許發行保本的理財產品!而且理財產品的收益與本金,最終是依照投資結果來確定,無論最終結果如何,都由投資者本人承擔!從咱老百姓的角度也可以理解為,不保本,不保收益。

在投資理財產品興起的初期階段,部分金融單位曾發行了大量的保本型投資理財產品,最終結果並不理想,部分出現了虧損,但當時這些虧損由發行單位自行承擔了。後來國家根據相關的實際情況,修改了相關的規則,不再允許發行新的保本型投資理財產品。

也就是從那時起,新發型的投資理財產品不再保本,也不得承諾保證收益!

本身來講,投資理財產品屬於高風險高收益,它所進行的各種投資,每時每刻都是處在變化中,有許多無法防控,無法預計的情況和風險,因此,本不存在保本一說。

但是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正規的投資理財產品,大多是是由一些大型金融機構,如銀行,保險公司,信託公司等發行的,他們在理財產品的設計,管理方面,有相當豐厚的經驗與較為全面的風險控制措施,因此到目前為止,出現大面積虧損的投資理財產品,並不多見,絕大多數投資理財產品的本金相對是安全的,同時收益也有一定的保障。

因此,對於想要博取高收益的朋友們,可以考慮這些大型機構所發行的,正規的投資理財產品。

我長期從專業從事投資理財,管理營銷宣講工作,如果您有這方面的問題和好的看法建議,歡迎留言討論。


理財咖

根據國家規定,理財產品都不能承諾保本,也不能承諾保收益。所有的理財產品都是有風險的,只是根據理財產品的投資方向不同,風險高低有所不同而已。對於貨幣基金以及低風險的定期理財來說,如期兌付率很高,風險很小。

真正把財富增值收益率寫入合同的,也只有理財型保險了。這個是確定保本保收益的,所以收益率也不會高到哪裡去,優勢在於轉款專用、安全賬戶、複利增值。

不要想著保本又高收益的好事。如果有這種事,多半是陷阱。哪怕是房地產,現在投資風險也是非常大。

你可以通過 保險+低風險定期理財+基金,這樣的科學組合搭配,定期理財和基金還可以再通過定投和分散投資 來控制風險在可控範圍內,更重要的是管好你的花銷,長此以往,財富一定會不斷積累。

安優保風險規劃工作室,為家庭客戶提供保險諮詢、保險規劃配置、投保指導、理賠協助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