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成主角,這波違約潮何時了?

今年以來,信用債券違約事件頻發。農曆春節前後,大連機床、丹東港、億陽集團、四川省煤炭產業集團4家發行人在1個多月內接連出現債券違約。4月以來,信用違約事件再度集中爆發。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首次對外發布的月度債券市場風險監測報告顯示,4月違約債券4只,違約債券總面額為38.5億元。2018年前四個月的債務違約已經超過2015年全年。進入5月份,又有中安消、盛運環保、神霧環保、凱迪生態等多家上市公司出現債務違約。與此同時,在信託計劃、券商資管計劃等“非標”領域,也頻頻曝出“兌付危機”。

上市公司成主角,这波违约潮何时了?

歷史第二波違約潮

2014年3月,公募債券“11超日債”違約,打破了中國債券市場長期以來維持的剛性兌付的神話,中國債券市場開始進入違約時代。

2016年,違約事件開始頻繁爆發。據Wind資訊統計,債券市場全年共有79只債券實質性違約,涉及34家發債主體,違約金額達403億元,同比增長220%。這被視為我國曆史上違約潮的第一波。如此算來,今年出現的這波債券違約潮只能算作歷史上的第二波。

同第一波相比,今年的違約潮表現出來與2016年明顯不同的兩個特徵:

特徵一:上市公司成為主角

在2016年的違約潮中,違約主體一半以上屬於非上市民營企業,而且是以過剩產能行業為主。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企業的影響。2017年全年新增的四五家違約主體,也都是非上市民企。

但今年以來上市公司開始成為違約的主角。比如,富貴鳥、神霧環保、凱迪生態、中安消等等。在我國債券市場違約的歷史上,早期也出現過上市公司債券違約的情況,比如超日、湘鄂情和珠海中富,但是後來都兌付了。但是從去年年底上市公司保千里違約開始,上市公司違約的情況逐漸變多,甚至成為本輪違約潮的主流。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上市公司也都是民企。根據中信建投的統計,2018年新增6家違約主體中,有5家為上市公司,而2017年8家新增違約主體中,僅1家為上市公司。

特徵二:宏觀背景不同

在上一輪債券違約潮發生的2016年,主要是我國宏觀經濟增長面臨下行壓力,企業盈利惡化,償債能力大幅下滑,加之受經濟週期影響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動,一些產能過剩行業,如鋼鐵、煤炭、光伏、化工等行業的企業表現更為明顯,甚至出現鉅額虧損,導致這些企業發行的信用債券發生大面積違約。此外,由於全球經濟復甦緩慢,企業經營的外部環境惡化,一些資本實力較弱的中小民營企業,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抵禦風險的能力更為薄弱,這導致了2016年的大面積違約潮。

而今年以來,全球經濟景氣度處於近年來的高點,國內宏觀經濟延續2017的復甦進程,企業經營環境基本面趨向良好。所以,企業盈利惡化並非此輪信用債券大範圍違約的原因。海通證券姜超團隊認為,“今年信用風險回升的主要驅動因素是再融資難度加大導致的企業外部現金流萎縮。”

2014下半年開始,央行接連降準降息,中國進入松貨幣寬信用週期,信貸連續兩年出現高峰。影子銀行體系擴張,金融同業業務爆發,大量信用供給被創造,債市迎來繁榮,融資企業享受了一段低利率、低門檻融資的美好時光。一些弱資質發行人一度也可以享受優質發行人的待遇,低等級債信用溢價長期處於不正常的低位水平。

但是,2016下半年開始的金融去槓桿及金融強監管,讓信用創造收縮,銀行縮表,風險偏好下降,整體社會信用環境偏緊。2018年一季度,新增社會融資規模同比下降1.4萬億元。今年4月底資管新規落地後,銀行業迴歸本源,表外影子銀行融資受到遏制。2018年以來,銀行理財產品規模延續了增速放緩的趨勢,同業理財規模和佔比在2017年的基礎上進一步連續環比下降。此前通過影子銀行融資的企業面臨融資困難,特別是部分風險承受程度低、且前期過度舉債的企業,資金鍊斷裂的風險上升。這正是本輪違約潮發生的宏觀經濟環境。

違約後遺症

欠的賬終究是要還的。在負債狂歡時代裡發的債如今已到還錢的高峰期。Wind統計顯示,在77萬億的債券餘額中,有18137只將在1年內集中到期,佔比24.82%,其中6至9月的償債壓力較大,每個月都有1800只以上的債券到期,6月更是達到2673只。

如果說過去很多企業可以依靠影子銀行大發展、以借新還舊續命,那麼從2018年開始,借新還舊指望不上了。隨著資管新規頒佈,影子銀行監管加強,非標融資全面萎縮。過去兩個月的信託、委託貸款全面負增長,這意味著靠影子銀行融資的企業舉債將難以為繼。

然而,企業債務無法清償只是借新還舊模式終結的後果之一,它的後遺症是導致企業債券發行推遲或失敗。有債券承銷商坦言,“目前市場氣氛低迷,信用債不好發,特別是一些傳統行業的債券,如煤炭、鋼鐵等,雖然沒有到無人問津的地步,但是詢價者寥寥”。發行成本大幅攀升也是導致企業推遲或取消發債的直接原因。據報道,目前在發行的債券中,票面利率最高已經達到7.6%。

發行債券推遲或失敗會導致更多的違約。如,盾安集團違約壓力上升的直接原因就是18年5月的短融取消發行,實際上其財報顯示的利潤還是正的。中安消也是在

據同花順統計,今年以來已經有307只債券推遲或者發行失敗,涉及規模高達1867.8億元。特別是進入4月之後,發行進入“冰河時代”。僅5月17日一天便有4只債券公告取消發行,涉及金額27億元。

債市違約何時了

宏觀研究人士、德勤會計師詹艾倫認為,如果將去槓桿視同為宏觀負債率(總負債/GDP)的下降,那麼去槓桿一般要通過三個步驟實現:第一,貨幣緊縮,降低經濟主體的借款意願;第二,貨幣寬鬆降低經濟主體的償債壓力;第三,擴大經濟總量,在發展中解決問題。

歷史上,美國公司債違約數量佔全球比例較高,且美國經濟體量大,因此參考美國曆史上的違約潮十分具有借鑑意義。通過觀察美國80年代以來的三次違約潮,可以發現,美國的違約潮都是發生在迅速加槓桿之後;發生在無法借新還舊之後;且違約主要集中在信用評級較低的債券裡;違約都發生在經濟下滑期,企業現金流繃斷之際。

對比歷史上美國的數次違約潮,中國目前也遇到了比較容易違約的環境。首先,新增信貸偏緊。2018年一季度,扣除家庭部門貸款後的中國社會融資規模是2015年一季度以來的最低值。且淨融資金額大幅縮小,2017年全年僅增加5000億,而2016年和2015年的這一數字分別是3.3萬億和2.4萬億;其次,2018年是低評級信用債券的到期高峰;第三,企業經營現金流下降。以A股非金融上市企業為例,其經營現金流從2017年Q1開始下降。考慮到本輪繁榮國企強於民企,行業龍頭強於中小的特點,一些邊緣企業面臨的現金流壓力更大。

由此來看,出現本輪信用違約潮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那麼,本輪違約潮何時才會退去呢?

海通證券姜超認為,違約潮退去需要看到融資渠道的重新放寬。非標方面,資管新規已經實施,雖然給了銀行理財2年半的緩衝期,但打破剛兌、禁止投非標產品的原則沒有變化。銀行理財在未來三年內仍存在萎縮壓力。債券方面,資金錶外轉表內、資管產品淨值型轉型均伴隨著對信用風險容忍度的下降,淨融資很難大幅上升,表內貸款亦受資本金、行業政策、風險偏好等制約,除非有進一步政策支持,否則短期內或難以彌補再融資缺口。預計,目前的違約潮只是個開始,遠未到結束的時候。

北方新金融研究院由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發起,與天津市人民政府戰略合作。研究院由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原副主席蔡鄂生擔任院長,由天津市代表性金融機構擔任創始理事單位。

研究院致力於新金融領域的政策研究,力爭成為北方首屈一指的新金融智庫,努力提供一流的研究產品,開展高層次、有實效的研討活動,為天津金融創新發展搭建一流的研究與交流平臺,為天津金融創新運營示範區建設獻計獻策,並服務於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

NFI文章精選: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成立於2008年4月12日,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非官方、非營利性金融專業智庫平臺,專注於經濟金融領域的政策研究與交流。

CF40旗下有四十人和新金融兩大實體型智庫系列,分別包括四十人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四十人金融研究院和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北方新金融研究院、上海浦山新金融發展基金會、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此外,CF40與國家開發銀行、清華大學、絲路基金、中國開發性金融促進會共同發起成立了“絲路規劃研究中心”。

CF40每年召開雙週圓桌會議、金融四十人年會、國際學術交流研討會等百餘場閉門研討會,開展課題研究近30項,出版週報、月報、要報、《新金融評論》以及經濟、金融類專著共計100餘冊,受到決策層領導重視和經濟金融界人士高度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