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這些村

悠悠的歲月 美麗的村莊——季麻村

位於榆次城東南14公里的黃土丘陵區。東臨紫坑,西毗莊子,南連牛村、楊方,北接榆城坪。面積1.7平方公里。境內有土地資源,西白公路在北街口穿村而過。

村名由來

其一,與人們的精神追求有關。原名“系麻”,因人們渴望利用麻麻河(即縣誌記載的“西墕溝水”或“牛坑水”)水灌溉土地而得名,後來逐漸演化為“季麻”。

其二,與姓氏有關。是以季、麻兩姓聯合命名的,但未發現任何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只是百家姓中有“席季麻強”姓氏。

隸屬沿革

明代以前,屬思鳳鄉。明和清前期,屬麓臺都,領都為在城四都。清嘉慶年間(1796—1820),屬東南路。民國八年(1919),是第二區第十三編村,有附屬村榆城坪。抗日戰爭時期,屬日偽政權管轄區。解放戰爭時期,屬中共榆次路東縣管轄區。1953年10月,屬第二區紫坑鄉。1956年—2014年底,依次屬長凝鄉、長凝紅星人民公社、莊子人民公社、莊子鄉。

歷史大事

民國十年(1921)2月,季麻村初級小學成立。

民國三十七年(1948)8月中旬,中共榆次縣委,在季麻村召開榆次縣恢復完整建制及貫徹《土地法大綱》會議。宣佈原路東、路西、路北縣區機構合併。榆次縣新的黨政機構產生,在鄉村建立民主政權和民兵、青年、婦女組織。確定當前任務是:恢復發展生產,全力支援解放太原。

1964年,架設電網,全村通電。

1978年,打村內第一眼水井。

1980年,建水塔。

1981年,鋪設吃水管網,自來水實現戶戶通。

1987年,建磨坊1處,有磨面機1臺,碾米機1臺。

1994年,建磚廠。

1995年,同年,村南溝進行土地整理項目,共造地100畝。

1996年,紅磚硬化道路1000米。

1997年,村內購買第一輛運輸車。修建瀝青硬化路1000米。

1999 年,在鄉村清潔工程中,共配備保潔、清運人員2人,清運車輛1輛,移動式全封閉垃圾箱配備2 個。

2010年10月30日,季麻至璧達公路竣工,總投資1021萬元。

2012年,投資4000萬元,發展養殖園區(德輝莊園)。

同年,實施改廁工程,涉及49戶。

2013年,進行省級一村一品項目,投資7萬元,發展紅星蘋果基地。投資8萬元建設村西退水水利工程。

古今人物

(一)綜合名錄

董存全,1923年生,1949年參軍入伍,1952年入黨,1953年赴朝鮮作戰,曾立二等功。1989年離休。2011年去世。

董玉海,1937年參加革命,隨劉鄧大軍轉戰山東、河南等地,並多次立功。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裝備處處長等職。

鄭雲貴,1964年生,中共黨員,本科學歷,高級工程師職稱。l985年畢業於太原工業大學,歷任晉中市化工設計研究所副所長並主持工作,現任晉中市政府採購中心貨物採購科長。撰寫有學術、調研文章10餘篇,其中,《壓力灌漿在地基處理中的應用》《淺議工程項目招投標與政府採購制度》在《山西建築》刊登。

(二)革命烈士名錄

鄭雙全,1926年生,三縱隊戰士,1947年在湖北作戰犧牲。

鄭世漪,1934年生,川北軍區幹校二大隊4中隊副連長,1957年在四川涼山剿匪中犧牲。

經濟發展

向以糧食種植為主,1949年至1978年全村的耕地面積為2000畝。1985年,開始發展林果業,並逐漸成為村裡的主導產業。21世紀後發展養殖業。2011年,白照豐成立照豐養殖合作社。

截至2014年底,耕地為1669畝。其中,糧食作物800畝,主要品種有玉米、穀子;蔬菜種植200畝,包括設施蔬菜40畝,溫室6 個;林果種植600畝,主要品種有紅星蘋果;規模以上養殖戶2個,主要品種為豬;苗木種植150畝,主要品種為紅香花槐,歸山西金貝植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所有。

現駐村企業有山西金貝植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德輝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第三產業有交通運輸業3戶,餐飲業2戶,商業2戶,建築裝璜業3 戶。

公益事業

民國十年(1921),成立村初級小學,有學生35人,其中女學生6人。1951年,重建初級小學,佔古樂亭5間房子,有學生30人。1962年,成立完全小學。1978年,在村中心蓋9間小學校舍。1995年,重建小學。2007年,小學撤併至紫坑。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全村考取中專以上的學生2人,大學本科以上的學生2人。

1951年,建藥鋪,醫生有鄭俊峰、白智2人。1982年,成立村衛生所,負責人董丙魚。2008年,村民入新型農民醫療合作保險。2011年,村民入新型農民合作養老保險。2014年,新農合參保率達100%,新農保參保率達78%,60歲以上有72人領取養老保險。

1972年,通有線廣播。1997年,通有線電視。2010年,原學校改建文化大院,配備有圖書1500多冊、5套音響器材等。抬“木棍”曾在鄰村較為有名。現文藝形式有老年廣場舞。

遺蹤古蹟

曾有“一寺、四門、五廟”,即開化寺(清乾隆版《榆次縣誌》有載)、關帝廟、真武廟、文昌廟、觀音廟,東北、西北、東南、西南四道門,以及單面樂亭等。現存磚窯東南古槐1株,樹齡800年,樹高8米,胸圍4.8米,被列入晉中市珍稀古樹名錄。村西殘存古樂亭基座。

白貴喜大院,位於村北部路東側,建於清末民國初,由當地鄉紳白貴喜所建,佔地面積2085平方米,坐北朝南,二進院佈局。中軸線由南向北建有二進院門、過門及正房,側建一進院院門、廂房。二進院門與倒座房連構,後簷明間出抱廈,一間見方,鼓鏡式柱礎,斗拱三才單昂,東側壁面為磚雕影壁。正房面寬7間,進深34椽,硬山頂。五檀無廊式結構,梁端直接置於平板枋上。在東側上下明堂依土崖建窯洞各一孔。1988年6月,榆次市人民政府將其公佈為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美麗的村莊—— 榆次弓村

弓村(方言讀jiōng村) ,位於榆次城西南10公里處的平川區,瀟河北岸。東鄰馬村、西接北胡喬,南毗修文鎮陳胡村,北連張慶、永康村。面積3.4平方公里。316省道距村莊1.5公里,區級公路郝演路臨村而過。

榆次這些村

曾有“一寺、五廟、一塔”,即壽聖寺、大小觀音廟、兩座關帝廟、文昌廟及鎮水魁星塔。解放初期尚存兩廟一塔,後在“文革”中全部拆毀。

壽聖寺,據清乾隆《榆次縣誌》記載,建築年月無考。清朝順治六年(1649),里人羅紡重修。記雲:觀明時碑,已幾經修易,則其來古矣!”民國十七年(1928年)夏,遭瀟河水淹沒塌毀。

鎮水魁星塔,又叫鎮塗塔,古時瀟河稱為塗水。瀟河至東而來,往西而去。弓村地勢為南高北低,河水繞村莊而過。為圖平安,在村子的東南修建了一座避水塔,稱為“鎮塗塔”。此塔距村莊100餘米,高約6米,建築年代不詳。據傳,塔有靈性,弓村村莊雖然比四周低落,但很少被河水所淹。塔身處還供奉著魁星爺,期盼村裡多出人才。後此塔在“文革”中被拆除。

村名由來

其一,與軍事有關。民間傳說,這裡是殘唐時的軍營,駐紮的全是步弓軍,存放著許多弓箭。軍隊撤走後,有些老弱殘兵便留在這裡生活,逐漸形成了村落,遂名“弓村”。

其二,與張姓有關。因居住在這裡的張姓人多,欲取名張村。因榆次已有張村,就從“張”字中分出“弓”字作為村名。

隸屬沿革

明代以前,屬開元鄉。明和清前期,屬胡喬都,領都為南關四都。清嘉慶年間,屬西南路。民國八年(1919)屬第四區第十五編村王郝附屬村。抗日戰爭時期,屬日偽政權管轄區,駐有日偽第四區公署。解放戰爭時期,屬國民黨閻政權管轄區。1953年,屬第三區懷仁鄉。1956年~2014年底,依次屬張慶鄉、張慶曙光人民公社、張慶人民公社、張慶鄉。

歷史大事

清乾隆十二年(1747),弓村羅彥士夥同馬村肖良璧等人在瀟河合建“豐樂堤”,防止瀟河水氾濫淹沒村莊。

1960年,全村通電,大隊安裝了電磨,辦起了糧食加工廠。

1965年,響應“農業學大寨”號召,全村展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運動。在10多年的時間裡,共投入勞力20餘萬個,累計平整土地2500多畝,新建渠道、機耕道30公里,打水井20多眼。全村耕地全部建成方田林網化。

1974年,為響應“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號召,當時駐榆部隊的57名軍乾子弟、經緯紡織機械廠23名工人子弟來到弓村,插隊勞動三年時間。

1976年,在“學大寨,趕郝村”的口號聲中,正式啟動了搬遷新農村的浩大工程。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裡,將原來的舊村莊整體向西搬遷。新建院落400多個、住房2000多間,村容村貌徹底改觀。

1980年,在新村的東北角建成新學校。並在校院內修建25米高的水塔一座,配套了水井、管道,村民吃上了自來水,徹底告別了用扁擔挑水的歷史。

1988年,在舊村莊原大隊房院的基礎上,籌建成立了第一個村辦企業——並榆鹼廠。

1991年秋,進行第二輪土地家庭經營承包,按每人0.7畝,重新分配耕地。全村489戶村民分得土地。

1995年3月,村、鄉、區三級與承包土地的村民簽定了30年不變的承包合同。同年11月,頒發了《集體土地農業用地使用證》。

2000年春,第一次實行了真正意義上的全民選舉。村幹部不再由上級委派、任命,年滿18週歲的村民手持選民證,投出了自己神聖的一票。

2002年夏,投資110萬元,新建一棟二層教學樓及配套設施和麵積200多平方米的舞臺。

2006年,完成村內街巷道路硬化工程。

2009年,以村民集資、上級補助的形式,鋪設管道13公里,村民吃上了安全、不含氟的純淨水。

2011年春,預算投資200多萬元的出村公路開工。新建公路總長2.6公里,在北乾渠上新修橋樑一座,佔用永康村土地10畝。該路於2012年秋建成通車,出村向北1.5公里可進入316省道。

古今人物

羅汝明,清乾隆壬午科(1762)舉人,清乾隆壬辰科(1772)金榜榜文進士。

羅錫,清乾隆庚寅科(1770)舉人,曾任屯留縣訓導。

羅拔,清嘉慶十一年(1806)歲貢生。

羅荃,清嘉慶十五年(1810)歲貢生。

張鵬展,清道光辛卯科(1831)解元(全省第一名),曾任江蘇江都縣知縣、高郵州知州。張鵬展年幼喪父,母親改嫁到大張義村後,隨母到大張義村生活。功成名就後,仍不忘自己為張姓後人,曾在弓村建立張姓祠堂。

張三娃,武工隊員,1949年太原解放後隨軍南下。曾任湖南省、四川省地廳級幹部,已故。

周素英,女,1960年生,17歲時入選山西省自行車隊。1979年,在全運會上一人獨得三枚銀牌。1982年在泰國亞洲自行車錦標賽中獲1000米金牌。1984年在西班牙第二十八屆世界自行車錦標賽中獲銅牌,成為我國在自行車世界大賽中獲得第一枚獎牌的運動員。1986年,在韓國第十屆亞運會上奪得1000米爭先賽金牌。1988年,在漢城奧運會上奪得1000米爭先賽第六名,成為我國自行車運動員在奧運會比賽中進入前八名的第一人。1991年,留省體育局任自行車隊教練。

悠悠的歲月 美麗的村莊——莊子村

位於榆次城東南12公里的黃土丘陵區,西白線中段。東臨榆城坪、季麻,西毗郝都、藥村,南連牛村,北接南北趙。面積4.8平方公里。西白鄉村公路穿村而過,交通便利。歷屬莊子公社、莊子鄉黨政機關駐地。

村名由來

20世紀60年代,莊子村許家墳墓葬中出土的祖宗圖上寫有“榆邑藥村北莊子”字樣。另外,莊子村八九座廟宇中沒有大寺。而現在的藥村、季麻村比莊子小得多,卻有大寺。這些事實證明,莊子村原是藥村的一個地莊,後逐漸形成的附屬小莊,再演變為一個較大的村莊。

另一說為季麻村的地莊,但無證據。還有人說,很早以前此處種地的人們以打在地裡的木樁為分界線,由於木樁很多,就把這裡形成的村落命名為“樁子”,後演變為“莊子”。

隸屬沿革

明代以前,屬思鳳鄉。明和清前期,屬榆城都,領都為在城二都。清嘉慶年間(1796~1820),屬東南路。民國八年(1919),是第二區第十四編村。抗日戰爭時期,屬日偽政權管轄區。解放戰爭時期,屬中共榆次路東縣與國民黨閻政權交錯管轄區。1953年10月,屬第一區北趙鄉。1956年,屬長凝鄉,後屬長凝紅星人民公社。1961年12月~2014年底,依次屬莊子人民公社、莊子鄉。

人口姓氏

1949年,全村人口約142戶600人。1978年200戶800人。2014年底,常住人口592戶1517人,戶籍人口640戶1687人,居本鄉第一位。戶籍人口中,男849人,女838人;0~14歲286人,15~59歲1089人,60~79歲269人,80歲~99歲43人。全部為漢族。

坐地戶姓氏有胡、許、何三大姓。明代,何福琪、何福龍兄弟倆經洪洞大槐樹下遷入。1960年從長凝鎮藺郊遷來安姓等30餘戶170人。截至2014年底,按戶主統計全村有21個姓氏:

何(177),胡(133),許(135),安(29),王(27),鄭(26),李、原(19),賈、成(11),趙(9),劉(7),宋、冀(6),施、宇文、張、田(4),楊、侯、武(3)。

歷史大事

明代至清中後期,村裡駱駝運輸業興盛。因許、胡等駱駝專業戶經營強大的駱駝運輸隊伍,曾被譽為“晉商腳力之村”。

民國九年(1920)2月,莊子村初級小學成立。

1953年,建供銷社。

1958年,架設電網全村通電。

同年,大鍊鋼鐵。

1958年,通了第一部電話。

1962年,建莊子人民公社。

1965年,勘探隊駐村勘探水文,打深井一眼。

1966年,知識青年54人進村插隊。

1968年,村內打第一眼水井。

1970年,建糧站。

1975年,榆次縣學習“朝農經驗”,設立莊子公社農校。

古今人物

(一)綜合名錄

胡巨源,據說宋、金、元時期,參加京城的會試、殿試科考,被錄取為進士,朝廷任命他出任高麗(即今之朝鮮、韓國)總管軍民府中的儒學教授之職。學問知識廣博精深,有許多著述,文采華麗。

胡沔,胡巨源之子,元代文進士。

胡惟堯,胡巨源之子,元代文舉人,任晉寧路(今山西臨汾)儒學學正(約正八品)。學識淵博、品行端正,擅長寫作文章辭賦,其中詩詞的才華名聲在他父親胡巨源之上。

許諒,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許諒,莊子里人,高年有行誼,鄉人燻化其德,元至正癸巳制旌其閭。”被後人尊為“義民”。入縣“忠義祠”祀。

胡豹儀,清道光二十四年副榜貢生。

何椿齡,字壽山,民國五年(1916)畢業於陽興十二縣中學。據傳,留學日本。曾任榆次商會會長,縣立第三高級小學(在鳴謙鎮)校長,是當時榆次較著名的書法家之一。

何建安,民國初年曆任山西迫擊炮兵排長、輜重大接濟長、彈藥縱列長。民國十六年,在涿州西門外陣亡,以少校恤賞。

胡佑昌(小名胡丙兒),閻錫山長官部中校秘書長。

胡培琴,女,1962年生,畢業於山西師範大學,就職於榆次四中,中小學高級教師。

許潤萍,女,1965年生,畢業於山西師範大學,就職於榆次十中,中小學高級教師。

胡建享,1971年生,中共黨員,畢業於山西師範大學,就職於榆次莊子中學,中小學高級教師。

(二)革命烈士名錄

許來柱,1925年生,中共黨員,8縱隊70團戰士,1949年失蹤。

何有堂,1925年生,中共黨員,203師607團2營機炮連班長,1953年在朝鮮中線反擊戰鬥中犧牲。

胡保愛,1931年生,志願軍78部隊302部2支隊通訊連副連長,1954年7月在朝鮮戰場中犧牲。

經濟發展

進入21世紀,養殖業、苗木產業得到較大發展,且農業呈專業化、合作化發展。2003年,引進金貝植物園,進行500畝苗木栽培。2007年,成立晉中海仙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原還平;成立晉中彩平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胡彩平;成立晉中永剛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胡永剛;成立晉中秀平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田秀萍。2008年,成立晉中喜文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史喜明。2010年,成立晉中李峰種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峰;成立晉中昌澤養牛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建平。2012年,成立晉中春秋莊農機服務合作社,負責人許秋太。2013年成立晉中老莊家園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黃榆花。

截至2014年底,耕地減少為4190畝。其中,糧食作物4100畝,主要品種有玉米及小雜糧;蔬菜種植200畝,溫室16個;林果種植1592畝,主要品種為紅星蘋果;規模以上養殖戶1戶,重要種類為奶牛;苗木種植200畝,主要品種為香花槐,歸山西金貝公司所有。

現在村企業有2006年成立的晉中樂麥食品廠。第三產業有交通運輸業14戶,餐飲業3戶,商業10戶,服務業180戶,建築裝潢業30戶。

公益事業

民國九年(1920)2月,成立初級小學。1965年,建立農中。1979年,合併成莊子農校,1980年後建設發展為莊子鄉中學。2008年,小學建成寄宿制小學。2013年,建村幼兒園。

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全村考取中專以上學校115人,其中大專及本科56人,研究生8人。

1969年以來,田拉弟、趙翠香、何同慶、何建梅、張軼梅先後為村醫生。2005年,新建莊子鄉衛生院。2008年,村民入新型農民醫療合作保險。2011年,入新型農民合作養老保險。2014年,新農合參保率100%,新農保參保率86%。60歲以上領取養老金的有253人。

遺蹤古蹟

曾有關帝廟、真武廟、文昌祠、三官廟、觀音廟(俗稱:南海廟)、3座樂亭等古建築。現殘存南海(觀音)廟,該廟坐南向北,為一進院落。中軸線僅存山門,兩側為東西廂房。山門面寬一間,進深四椽,歇山頂。外簷斗拱三踩單昂,龍形耍頭。匾額行書“紫竹林”。

村西南現存胡巨源墓,高7米,周長50米。1988年,榆次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社稷廟,現存於村中,為清代建築風格。社是土地神,稷是穀神——神農、后稷。廟裡正殿只供后稷。東西配殿曾供奉馬王與財神。廟內存有一通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石碑。1988年,榆次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聖母祠,俗稱聖母廟,位於村北,坐北朝南,一進院落,正在重修中。正殿木結構有明顯的宋金時期特點,是榆次少有的古代建築。除正殿以外,有左右朵殿、東西廂房和鼓樓以及古柏2株(原有4株)。其中,鼓樓為磚砌基座,木構樓身,樓閣式單簷懸山頂;磚座朝向山門相對闢門,這種形制不算普通。1988年,榆次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民情擷要

有聖母廟“花兒會”,廟會時間農曆七月十八,20世紀60年代廟會終止。1983年莊子村又新起廟會,時間為是農曆六月十八。

悠悠的歲月 美麗的村莊——牛村

位於榆次城南14公里的黃土旱塬區。東臨楊方,西毗北田鎮藥村,南連北田鎮杜堡、西祁,北接莊子、季麻,地處麻麻河南。總面積約2.73平方公里。境內有土地資源。

村名由來

原名“李村”,以李姓命名。據傳,這裡發生過一次戰爭。為避戰亂(另一說為李姓鐵匠祖先因打製“蓮花燈”,有人告發打製兵器造反而犯了官司),李姓遷居雙村。牛姓在這場戰爭中,給予官兵積極的接濟和支持而贏得勝利。戰爭過後,官府獎賞了牛姓人氏並將村名改為“牛村”。

隸屬沿革

明代以前,屬思鳳鄉。明和清前期,屬東祁都,領都為在城一都。清嘉慶年間(1796~1820),屬東南路。民國八年(1919),是第二區第二十五編村,轄藥村、楊方。抗日戰爭時期,屬日偽政權管轄區。解放戰爭時期,屬中共榆次路東縣與國民黨閻政權交錯管轄區。1953年,設第二區牛村鄉,轄牛村、楊方、杜堡、南張村、藥村5村。1956年~2014年底,依次屬北田鄉、北田紅旗人民公社、莊子人民公社、莊子鄉。

歷史大事

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閏四月初三,雷雨大水如注,淹死鄭廷等男女20多人,牲畜100餘頭,知縣張鶴騰輸銀20兩,買棺埋葬。

民國八年(1919)2月,成立牛村初級小學。

2013年,村西新農村改造工程啟動,規劃南區小二樓共145棟,北區單元樓6棟140戶,總建築面積4.9萬平方米。

同年,中共山西省委書記袁純清到村視察,對新農村建設、工程給予充分肯定。牛村被中共榆次區委、區政府認定為“新農村改造示範村”。

古今人物

人物介紹

武筱亭,晉劇女名伶。1928年生,1941年入榆次“榮梨園”(娃娃班)學藝,啟蒙師傅為王增三(北田旦)。1944年參加了陽泉晉劇團,跟隨十六紅、狼叼紅(全成師傅)繼續學藝、演戲。小生、鬚生兼演。1945年到太原後,向丁果仙學習鬚生並與之配戲。武筱亭戲路寬廣、身架規範,所扮演的鬚生角色都頗有丁派藝術風韻。1948年參加太谷縣民主歌劇隊,1952年歌劇隊改為新星晉劇團後,她被任命為副團長。1957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會,任太谷縣第五、六屆政協常委和縣人大常委。1984年,曾獲太谷縣和晉中地區先進工作者、精神文明突擊手等稱號。

牛正明(1920年~2005年),小名牛二林,1938年參加八路軍,跟隨部隊開往太行山。1942年後,堅持冀南邢東縣平原地區敵後抗戰,任邢東縣武裝工作隊隊長。解放戰爭時期,隨劉鄧大軍6縱18旅53團千里躍進大別山。1949年後,任湖北軍區獨三師第七團政治處組織股長、湖北軍區後勤部組織科長。1953年調往中南軍區(1955年改為廣州軍區),任後勤部政治部幹部科長、處長。1959年參加國慶觀禮閱兵。1960年任陸軍汽車第46團政治委員。1964年任廣州軍區後勤部第20分部政治部副主任。“文革”時期參加“三支兩軍”。1973年任廣州軍區後勤部第20分部副政委,1979年任顧問。1955年授予中校軍銜,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1982年離休,2005年在廣州去世。

人物名錄

(一)綜合名錄

肖班頭,傳說是武功高強、有強烈正義感的名人。

肖氏,清代被選進皇宮,晉封為貴人,村中曾有賞賜給她父母的院落。

肖荃,清乾隆五十年恩貢生。後欽賜文舉人,賜國子監學正(正八品)。

(二)革命烈士名錄

牛喜兒,1924年生,榆次獨立營戰士,1946年在榆次縣戰鬥中犧牲。

牛三會,1925年生,路北第3游擊隊3支隊戰士,1946年在榆次縣戰鬥中犧牲。

經濟發展

向以糧食種植為主。1949年全村擁有耕地2900畝,到1978年為3000畝,主要種植品種為小麥、玉米、高粱、穀子、小雜糧等。1985開始發展林果業。次年,村民自籌資金,建設果樹園區1500畝。1993年後成為村裡的支柱產業。進入21世紀後,養殖業得到較大發展,且各業呈專業化、合作化發展之態。

截至2014年底,全村耕地面積有2694畝。其中,糧食作物1500畝,主要品種有玉米;林果種植1800畝,主要品種有富士蘋果;苗木種植50畝,主要品種為香花槐。

歷史上曾有大荃赴內蒙古、宣化府經商。現村第三產業有交通運輸業1戶,商業4戶。

公益事業

民國八年(1919)2月,成立初級小學,有學生46人。1949年,在村北大寺內成立初級小學,有學生24人。1956年,成立完全小學,同年,成立掃盲班。20世紀70年代,成立戴帽初中(即七年一貫制學校),校址在大寺內。1990年,初中合併至莊子中學。2002年,村民自籌資金30餘萬,新建牛村小學教學樓。2010年9月,小學撤併至莊子。2013年2月,村小學覆校,與文化大院在同一院內。現有在校學生40名,教師7名。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全村考取中專以上的學生有21人,大學本科以上學生有8人。

1962年,建保健站,醫生鄭俊峰、牛新等。2005年,肖秀生自行投資建成衛生所並投入使用。2008年,村民入新型農民醫療合作保險。2011年,村民入新型農民合作養老保險。2014年,新農合參保率100%,新農保參保率87%,60歲以上領取養老金的有133人。

1959年,通有線廣播。2009年,配套健身器材1套,建籃球場1個。2010年,建農家書屋,配備圖書1500多冊,投影儀1個等。現文藝形式有鑼鼓隊。

遺蹤古蹟

歷史上除了義井、牛村、東祁、西祁、楊方五村共有的傳說一夜之間建起的規模宏大的泰山廟(又名東嶽廟,曾在義井村境內)之外,村裡還曾有文殊寺、真武廟、文昌廟、兩座關帝廟、洞兒廟、三官廟、龍天廟、兩座財神廟、觀音廟等古寺廟,以及村外正西1500米處有晉中戰役無名烈士墓等。

文殊寺,位於村中部,路北側,創建年代不詳。該寺為一進院落佈局,建在高2.35米的臺基上。中軸線上建有山門、正殿,兩側為鐘鼓樓、配殿、耳殿。現存正殿為明代建築風格,其他建築為清代建築風格。1988年6月,榆次市人民政府將其公佈為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真武廟,位於村中部十字路口西側,坐西朝東。現僅存3間正殿,為清代建築風格。

過街樂亭,位於村中部十字路口東側,坐東朝西,是一座過街式臺亭一體結構的清代風格的古戲臺。該戲臺保存完整,樑架結構獨特,木雕精緻,有一定的歷史科研價值,屬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