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為什麼圍繞原子轉動?

用戶12013609387

原子是由電子和原子核組成的。原子核很重,電子很輕,同時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電子會受到原子核的引力。

在經典力學的框架下,電子將會圍繞原子核運動起來,很像太陽系裡地球會圍繞太陽運動起來。根據經典電動力學,電子圍繞原子核的圓周運動會向外輻射電磁波,由於電磁相互作用太強了,電子向外輻射電磁波的功率很強,換句話說電子會以非常快的速度把自己的能量損失掉,最終落到原子核上去。

可見電子的經典理論是不成立的,因為它沒法解釋原子為什麼是穩定的。按照電子的量子理論,電子不可能落在原子核上,因為這不符合量子力學的不確定原理。

氫原子中電子所滿足的薛定諤方程,由這個方程可以解出電子的波函數ψ。

根據量子力學,電子的運動狀態由波函數ψ描述,ψ由四個量子數n,l,m和sz描述。

量子數:n=4,l=3,m=1的波函數。

這裡l是角量子數,表示的是電子的軌道角動量。如果我們還使用電子圍繞原子核轉動這個圖像的話,電子的軌道角動量l就需要大於0。

但實際上l的取值是0,1,2,……,l=0對應角動量為0,沒有轉動,換句話說電子圍繞原子核轉動這個圖像在量子力學中並不是總成立的。


物理思維


上圖就是氫原子核外電子的運動狀態,所以說核外電子圍繞原子核轉動的說法不太正確,說核外電子在原子核周圍運動比較好一點,核外電子不但在運動,還在不斷地自旋。因為根據海森堡的測不準定律(其實就是量子力學裡的一個說法,本人不太喜歡說量子力學,因為現在“量子”,“相對論”,“引力波”等等說的太濫了,多說有民科的嫌疑),核外電子是有一定的能量的,而根據這個定律,既然確定了能量,我們就不可能確定它的位置,所以在化學上,就用電子雲來描述核外電子的運動狀態,其實電子雲就是表示電子在原子核外出現的範圍,和在這個範圍內,電子在某個位置出現的幾率。氫原子核外就一個電子,是最簡單的,這個電子在穩定狀態下,是在最裡面的1S軌道上,所謂軌道,也就是表示在該軌道中電子的能量,S軌道是球形的,1S軌道里電子的能量是最低的,這就是能量最低原則。如果核外有二個電子,如氦原子,那根據能量最低和泡利不相容原則,第二個電子也在1S軌道,並且自旋相反(同一個軌道不能有完全相同的電子)。那如果核外有三個電子,如鋰原子(鋰金屬的原子),因為核外第一層只有一個1S軌道,那第三個電子只能到第二層的2S軌道上運動(離原子核較遠)。而碳原子,核外有6個電子,那它二個電子在1S軌道上,二個電子在2S軌道上,剩下二個電子,根據洪特規則,分別佔有2個2P軌道,並且自旋相同。(第二層有4個軌道,一個S軌道,3個P軌道,三個P軌道方向不同)。不同軌道里,電子雲(電子運動的狀態)的形狀是不同的,S軌道是球形,P軌道是啞鈴形,d軌道是花瓣形。。。,如下圖,就是核外電子在P軌道,d軌道,f軌道上電子運動狀態和範圍。


所以,核外電子也屬於微粒,也就是屬於微觀世界,它的運動當然要遵循微觀世界的運動規則——量子力學,所以描述電子的運動狀態,不像我們日常常見的宏觀世界物體的運動那樣。具體來說,就是他們是在不同的軌道上運動,這種所謂的軌道,不是我們想象的軌道,而是表示它有一定的能級,在一定的範圍內運動,不同的位置它出現的幾率是不同的。不同的軌道上的電子能量是不同,而且各軌道的能量是不連續的,電子在不同的軌道就代表電子不同的能量。各電子的軌道具體按三個原則來填充,一是能量最低原則,二是泡利不相容原則,三是洪特規則。其中S軌道是球型,P軌道是啞鈴型,d軌道是花瓣型……,如上圖。總而言之,核外電子的運動不能像宏觀物體那樣來描述,它的運動,有一定的能級,一定的範圍,在這個範圍內,電子的位置是不確定的,但核外各電子的能量是遵循一定的規則出現的。真因為核外電子是有一定能量的,所以它總是在原子核外不停地運動著。



success4321

電子不見得繞原子核轉動吧,電子是圓形的波,就像水波一樣向四周擴散做互相干涉運動。這是孔徑光柵顯微鏡拍攝石墨烯原子視頻 。 孔徑光柵顯微鏡分辨原子它與隧道掃描顯微鏡探測原子的探針差不多,只不過把探針換成直射的光線來照射樣本表面,這是原理不同,一個“隧穿效應”,另一個“原子光譜效應”。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a42d56c23ad8ae7b8c1e4ba310284588\

孔徑光柵顯微鏡拍原子

在原子模型理論中描述電子是圍繞原子轉動的。其實這個理論我一直持懷疑態度,大家從邏輯上分析一下不難看出這是一個百年悖論。世界上只有一個永動機,這就是宇宙,人類要想在地球上做出一個永動機為人類做功,永遠是白日做夢。把電子說成是圍繞原子核轉動的想法,實際上是把原子說成了一個永動機了,這根本是不可能的。原子模型這樣描述才是正確的:原子在聚變或裂變前,是不存在有電子、質子、中子、原子核等單獨動態形態出現的,它們只是一個靜態整體而已,只有當有足夠外力作用時並導致核聚變、核裂變時才會產生電子、原子核、質子、中子等物質形式出來,值得特別說明的是這時的電子也並不是圍繞原子核旋轉的,即在構成新的物質之時,有一部分電子變成光子形態並以離散形式獨自離原子而去,光子最後的歸宿是在深空中經過反覆的碰撞聚變後又形成了氫元素了,這是全息重演律決定的。


錄音師發現了你

波函數是粒子在”能量海”環境中的存在方式的數學描述。電子在原子核周圍的能量海環境中不斷吸收能量又放出能量,此過程電子因質能轉換產生力從而造成其波動。結合電子自身狀態,容易達成能量平衡的位置出現的概率高,反之出現的概率低,因此,波函數更可以看作依託電子來描述原子核外能量分佈狀態的函數,物理意義更明確。但電子之所以具有吸收能量又放出能量的本質(本領),在於電子組成成份中還含有一種特殊成份的粒子,即一種負空間性子的化子粒子。這一關鍵粒子是質能轉化、電子躍遷生成光子、電子波動性來源等的根源。


空間的奧秘

地球有軌道是因為慣性,電子的軌道是因為它自身有動力,電子的軌道是條橢圓鋸齒帶,鋸齒的幅度很誇張,影響電子軌道能級的是構成電子的中微子,中微子減少能級升高,中微子增加,能級降低。


螞蟻騎鯨魚

小原子,大宇宙,從微觀到宏觀必有相似之處,由n個微觀組成宏觀(證據),星球之能量,質量不一而形成斥力,引力之平衡為宇宙,

原子之中子,質子,電子均與宇宙微粒有關,其三者質量,能量(包括電荷)不同,三者也相斥,又相吸,二者平衡形成原子,再與其理形成分子(估計),依次成物質,


黃烈平

電子在原子核上不停地"動",是為了"成全"原子、"成全″分子、成全物質的形成,因此它必須只能那樣去"運動",如果不那樣的話,整個宇宙都無法運作,那麼造化之主就只能重創一套"客觀規律",那樣的話,太麻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