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餘生可貴 別把自己閒置太久

王陽明:餘生可貴 別把自己閒置太久

王陽明:餘生可貴 別把自己閒置太久

日知錄

王陽明:餘生可貴 別把自己閒置太久

王陽明:餘生可貴 別把自己閒置太久

與其為數頃無源之塘水,不若為數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窮。

——《傳習錄》

王陽明:餘生可貴 別把自己閒置太久

一日,陽明先生坐在水塘邊,見身旁有一口井,就用池塘和井比喻修身進德之事:

與其掘一方數頃之大卻沒有源頭的池塘,倒不如在有活水的地方,深挖數尺,掘一口井出來。井水源源不斷,生機就不會枯萎衰竭。

一路穿過歲月,有人雖是少壯之軀,卻早已暮氣沉沉;有人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當我們談論生命力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身體的衰老,無人能夠倖免。唯有一個人內在的生機,堪與時光抗衡。

所謂生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精氣神,一定是從生生不息的流動中來。

很多時候,人越忙碌,反而越是充實快樂;無事可做,反倒讓人身心抑鬱,覺得事事索然無味。

所以,對一個人最可怕的消磨,未必是辛苦奔波,而是在渾渾噩噩中虛度了一日又一日,在曠日持久中荒蕪了一場又一場。

這世上也許不是所有人都有工作,但每個人都應當擁有自己的“事業”。

古人惜時,唯恐虛度光陰,一日無事,則一日不安,常懷憂勤惕勵之心,不敢一日怠惰荒廢,故而“未有一生無所業者,未有一日不修業者”。

明代思想家呂坤如是解釋“業”:

古時候沒有文字,人們將木板刻成鋸齒狀,來記錄每日所做之事。

每完成一件事,就去掉一刻;到事情都完成,正好盡數去除,這就是“修業”。

遇到大事,就著重銘刻,稱之為“大業”;事情多時,就相應多刻,稱之為“廣業”;士農工商事務各不相同,稱之為“常業”;農若成了士就重新改刻,稱之為“易業”。

商湯在自己的浴盆上刻下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箴言自勉。

不過是希望能夠像潔淨身體一樣,每日洗濯內心的染汙,使自身的境界德養日日都有所增益。

朱子曾作詩句:“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生命若靜止如死水,必定陳腐不堪;唯有生生不息,才能活得靈動有趣,在尋常日子裡得見天光雲影。

朱光潛先生曾說:“閒愁最苦。愁來愁去,人生還是那麼樣一個人生,世界也還是那麼樣一個世界。”

所以,閒來無事,不如“多打網球,多彈鋼琴,多栽花木,多板磚弄瓦”,若是不喜歡這些玩藝兒,“談談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

小時候,我們總懷著五光十色的夢想,相信自己會成為最傑出的人。

後來,我們漸漸明白,絕大部分人最終都只是以凡人的姿態行走世間。

那麼如何做一個“傑出”的凡人?

不過是用心而深情,過一日,便不負一日的工夫。

此身。此地。此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