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山印象

雁門山印象

雁門山古稱秦山,又稱暗門山,位於白水縣西北五十里,它在白水縣和宜君縣的交界之處,途經白宜兩縣,一直通向黃陵縣。雁門山的主峰海拔一千多米,山上樹木蔥鬱,草木茂盛,風光迷人,而且傳說眾多,神秘有趣。它是渭南市和銅川市的交界,也就是陝北高原和關中平原的分界嶺,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一)

雁門山印象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李淵乘勢從太原起兵。他派小秦王李世民北上征戰,據說小秦王所到之地,勢如破竹,民眾紛紛響應。他到了渭水北岸,一開始也是與其他地方並無兩樣,官員害怕投降,平民開門歡迎,他的隊伍越來越大。可他到了古堡秦山,也就是今天的雁門山一帶,就怎麼也走不了。

原來,巍峨連綿的雁門山擋住了他的去路,雁門山高大雄偉,道路險阻,而且氣候也極其寒冷。日子過去了好幾天,隊伍就是不能北上。小秦王李世民害怕貽誤戰機,他冥思苦想,沒有辦法,就帶領士兵跪下,向上天祈福,“老天啊,你保佑我大唐士兵順利北上吧!”誰知,奇蹟出現了,雁門山忽然發出山崩地裂的聲音,從中間斷然決裂,出現了一條通向宜君的暗道,小秦王李世民高興地說:“天助我也。”他立即整頓人馬,迅速帶兵北上,與隋朝駐兵展開大戰,終於贏得了戰機,最後一統天下。

可能玉帝看到隋末的統治的確昏庸,皇帝大興土木,荒淫無度,人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玉帝也可憐天下的臣民,就大發善心,讓雁門山斷裂,使小秦王李世民通過,趕快去拯救天下的百姓吧。於是秦山就有了暗門山之名。

當然,山的名字也有其他說法,一說古時有一隻神雁落在此山,這座山就叫雁門山。《山海經》的“海內西經”中就已記述說:“雁門山,雁出其間。在高柳北,高柳在代北。”看來雁門山這個名字也不是亂叫的。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雁門山叫馬蓮山,據說它的形狀從高出來看,好似一朵馬蓮花,因而有人還稱它為馬蓮山,反正過去雁門山腳下的那個最近的小村子就叫馬蓮灘,後來才改叫高山村。馬蓮山,馬蓮灘應該是一體的。

當然雁門山名字雖多,可不管秦山暗門山,還是雁門山馬蓮山,可我們老百姓最習慣的,還是叫它雁門山或暗門山。

(二)

雁門山印象

雁門山上傳說眾多,生動有趣,為大山增添了不少迷人的色彩。

鄉民們人人皆知的就數三仙廟了,山頂原有一座三仙廟,明朝時候移修山下。傳說雲霄、瓊宵、碧霄三個娘娘在三仙島上修煉,因為有同門召喚她們去崑崙山上修煉,她們前行途中經過雁門山,看到此處的百姓生活非常困苦,於是下凡幫助他們度過難關。當地的百姓感恩戴德,在此修建三仙廟,紀念她們。這兩年人們生活好了,重新翻修了這座廟,周圍村裡每年過廟會,請的都是三仙廟裡的三仙娘娘。

雁門山山道邊還有一個石棺,據說早年有一個商洛人走到此地,不知什麼原因就死在路邊,奇怪的是周圍的石頭倒塌覆蓋形成一口石棺。這人的後人後來做生意發了家,就聽說自己發家和先祖墳地的風水有關。於是每年清明就來此祭祖,他每次來時,都牽一隻羊,並把這隻羊拴在石棺前的樹上,以表示自己的誠意,一直持續到解放。周圍的很多村民、路人都曾竟吃過他家的羊肉,石墳石棺的傳說讓我們感到雁門山確實是一塊風水寶地。

雁門山最有名的傳說當數響石和馬踏泉了,響石在半山腰中,你來到雁門山的半山腰,發現有一種奇怪的石頭,表面像白白的料角石,可只要拿起將它搖動,石頭便會發出敲木魚似的響聲,如果把石頭敲開,裡面卻是空空的,什麼東西也沒有,當地人稱為“響石”。傳說這種石頭是宋朝楊六郎鎮守雁門關時,穆桂英助夫徵遼,路過雁門山,在此安營紮寨,戰馬脖子上的鈴鐺掉下來。神奇的是鈴鐺找不見,多了許多這樣的石頭,你拿起一搖,這些石頭都會像鈴鐺樣叮鈴叮鈴的響起來,於是,就有了響馬石一說。另外,穆桂英的戰馬在溝底刨草根吃的時候,刨出了一個泉眼,當地人就稱它為馬踏泉。每遇天氣大旱的時候,周圍的鄉親都到馬踏泉挑水吃。這個美麗的傳說,讓雁門山充滿了英雄的氣息。

雁門山最有文物保護價值的應是西邊的暗門石窟,當地人稱之為石佛爺砭。石窟坐北朝南,窟外有人工用石條砌成的券形石洞,窟內浮雕造像七尊,為一佛二菩薩二侍者及二弟子。外側雕二蹲獅,石窟兩側原有的題記已經看不清楚。據說很早的時候從宜君到白水就走這條路,這裡是人們休息之地,過路的人困了累了在此歇歇,正好到廟裡求求佛爺保佑一路平安,別碰到雁門山裡的野獸、土匪,當然,曾經北去暗門的商旅古道現在已是荊棘擋路,荒草藤蔓與樹木,枝條錯結,已經不能通行了。

不管是三仙娘娘下凡普渡百姓,還是石墳石棺的傳說,或是穆桂英的馬鈴鐺變成了獨一無二的響石,馬蹄刨出了馬踏泉,以及西邊的暗門石窟,這些動人有趣的傳說,都讓雁門山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使我們欣然前往。

(三)

雁門山印象

雁門山風光迷人,景色秀麗,且不說雁門山古時就有白水八景之一——“雁門積雪六月寒”一說,就說山上的萬畝刺槐林,鬱鬱蔥蔥,槐香千里,走在裡面,真如到了林海之中。

每年四五月間,步入雁門山,就如來到綠色的海洋。洋槐樹高大挺拔,龐大的樹冠參差交錯,綠色延伸重疊,再加上松柏越發的濃綠,小草雜樹也是青翠濃密,站在山頂,眼前盡是滿目蒼翠。如果趕上槐花開放,更是美麗無比。一串又一串的乳白色的洋槐花,清新靚麗,引來蜜蜂嗡嗡歌唱,蝴蝶翩翩起舞,山上白茫茫一片,到處瀰漫著芳香和甜蜜。在艱苦的年代,刺槐林為老百姓造福不少。鄉親們上山捋槐花,而後變著花樣吃,拌槐花菜、烙槐花餅、蒸槐花麥飯……這可是救了不少人的命。林下草藥名目眾多,連翹、柴胡、山地龍、地丁草等,林中的動物也是不少,野雞、野兔、蛇等司空見慣。現在人們條件好了,不再上山搞副業,山上的花草樹木自然生長,更是一片繁茂,別有一番情趣。

特別是炎炎夏日,酷暑難耐,去雁門山,清新涼爽的山風迎面而來,吹去城中的煩悶與燥熱。找個林子,鋪張涼蓆,坐在樹蔭下,或打打撲克,或侃侃大山,愛看書的,再拿上兩本好書,專心致志地看起,沒有了汽車的噪音,消失了熙熙攘攘的人流,陪伴你的是安靜的大山,挺拔的樹木,真是神仙般瀟灑自由。有帶孩子的,孩子自由奔跑,抱抱這棵大樹,摸摸那朵小花,嚼嚼紅色的蛇糜,摘摘甜甜的酸棗,真是比在節假日去旅遊看人頭不知要好多少。

有霧的秋日清晨,是雁門山另一個美好的時刻。正如詩中所云:雁門山嶺秀,晨霧浮雲端。腳下鐵牛河,蒼茫雲海間。晨霧結長空,遠山隱且見。朦朦朧朧的大山時隱時現,那些動人的傳說故事躍入眼前,你真似覺得自己飄渺穿越。

到了冬日,雁門山山上寒風凜冽,盡顯黃土高原的本色。黃褐色土巖綿延著,迎著冬日的陽光,泛著黃色的光芒,目之所處一色的土黃,大有土黃的天地之感。山上的刺槐樹落盡了綠色的葉子,灰茫茫一片連著一片,偶爾會在一片灰黃色的懷抱裡,夾雜著一團墨綠,那綠愈發的濃,原來那是一片松樹林。雖然這不及綠色富有生機,但是卻多了一份獨特的韻味。當然,如果稍微下點小雪,雁門就精心地留住了它,山上氣候寒冷,雪可是賴著不走的。

當然,雁門山不僅自然風光迷人,從古到今還留有華夏英雄兒女的足跡。看,漢代的大將衛青北上驅趕匈奴正行走在雁門山,他的身後是漢代的繁榮昌盛;明朝正德年間,農民劉子成在雁門山頂宣誓起義,讓統治階級看到了老百姓的力量;一九四四年左右,共產黨員李滿堯、田天才領導的雁門游擊隊,正活動於雁門山一帶——這些英雄的足跡讓雁門山增加了它獨特的魅力。

雁門山,名字韻味無窮,傳說神秘有趣,景色獨一無二,真的是一座讓人神往的大山!

雁門山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