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愛才為何還會殺掉才華橫溢的孔融?

楊默晗

操曹殺孔融用途有三:第一,孔融不再吃飯不再喝酒,省了糧食;第二,孔融不再給曹操制氣,省了心;第三,殺雞儆猴,讓孔粉們看看,誰再搗亂,孔融就是他們的下場。


曹操殺孔融把實用主義哲學表現得淋漓盡致。

曹操有吞併天下的野心,沒有人才無法成事,於是寫了一首《短行歌》,表達自己求賢若渴的心情。曹操愛才之事便傳開了,天下人才紛紛加入曹操陣營。

既然曹操愛才,他就不該殺人才。可實際上人才他沒少殺,孔融是其中一個,楊修華佗荀彧這些人才都是他殺的。



由此可見,曹操愛才只是為了用才。無用之才曹操殺之是毫不手軟的。

孔融之才是文才,其功用也就是為曹操歌功頌德。孔融反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事他不願幹。曹操在後花園宴請文學名士,孔融違約不來。

不能為曹操所用,孔融之才在曹操看來也就不是才了,留著只能浪費糧食,不如殺掉。可孔融畢竟是名人,光吃糧食就殺掉,也說不出口,傳出去也不好聽啊!

可沒想到的是孔融不但吃糧食還浪費糧食,天天帶一幫粉絲在家喝酒,酒是糧食做的,幾斤糧食才能做一斤酒,這是多大的浪費啊!要知道曹操缺糧,喝酒就是喝曹操的心血啊!



喝酒也就算了,他還一封一封的上表喝酒的好處,堅決反對曹操的禁酒令。曹操禁酒是為了應付天災糧食緊缺。孔融明白曹操的意思,只是揣著明白裝糊塗,有意與曹操對著幹。把曹操的鼻子都氣歪了。

於是曹操把和孔融有矛盾的郗慮提拔。郗慮明白老闆意圖,很快給孔融羅織一堆罪名。曹操下令把孔融砍頭。看著孔融的屍體,曹操出了一口惡氣:沒了腦袋,看你還吃糧食不?還喝酒不?還給我對著幹不?

曹操真是實用主義的典範,既然你孔融的才不願為我所用,能用的也就剩你的人了,那就借人頭一用,不能浪費啊!


豫有得

在三國時期,只要有能耐就不愁沒飯吃,而且“跳槽”,也就是換主公,那比我們今天換工作還要容易,因為當年曹操孫權劉備劉表劉璋袁術袁紹公孫瓚甚至董卓呂布李傕郭汜都在招攬人才,就是段煨張繡也曾經短暫聘用過毒士賈詡,但是孔融卻基本沒人要,包括跟他關係很好的劉備,也沒說找孔融去幫忙——他知道孔融就是個清談客,不會幫忙只會添亂。

因為孔融是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殺掉的,所以《三國志》裡面連個傳都沒有——不孝之子是不可以青史留名的,但是因為是被曹操殺掉的,所以《後漢書》給孔融做了傳,說了不少好話,但也直接指出了他的致命弱點:融負有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

從《後漢書》的記載來看,孔融確實有才,但他有的只是文才,而當時是諸侯爭霸的亂世,只有文才等於是廢材——除了拿俸祿喝酒吃肉,就是舞文弄墨髮牢騷,對國家大事一點幫助都沒有。而這個孔融一貫認為自己有才就能治理天下,所以處處跟曹操做對,全忘了他在北海當軍閥,被袁紹的兒子袁譚打了個落花流水,連老婆孩子都丟了,是曹操收留了他並給他官做——這裡要補充一句,當時袁譚在攻城,手下將士們在血戰,孔融在城樓上讀書,而且“談笑自若”,這簡直就是全無心肝了。

除了大家知道的孔融的不孝“罪名”和他挖苦曹操的事情之外,孔融還幹了一件現在看來極不地道的事情,當年烏桓作亂,曹操要去為北方百姓消除禍亂,孔融公開挖苦曹操:“大將軍遠征,蕭條海外。昔肅慎不貢楛矢,丁零盜蘇武牛羊,可併案也。”這意思是“從前肅慎不進貢木楛矢,丁零偷盜蘇武的牛羊,可以一併討伐啊!”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孔融反對曹操,跟忠不忠於漢室無關,純粹就是為了反對而反對,曹操隱忍多年才動刀子,也算夠愛惜人才的了,儘管孔融所具有的只是文才……


半壺老酒半支菸

這個問題,其實涉及到曹操對待名士的不同態度。大體上來看,曹操對待名士的態度大體上還算客氣,能用則用(如荀彧),不能用盡量不去招惹(如楊彪),唯有屢次三番為難、羞辱自己,不得不予以剷除者,才會痛下殺手,比如邊讓、孔融,其中後者的名望更大。作為孔子之後、漢末大名士和“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究竟因何事得罪曹操,從而為自己招致殺身大禍呢?



孔融身為大名士,好標新立異,喜歡發表一些驚世駭俗的言論,以此來顯示自己的特立獨行。比如,漢朝以“孝道”治國,主張孝養父母,可孔融偏偏卻說:“父對子有何恩情可言?論其本義,不過是情慾發洩後的副產品罷了;母對子有何慈愛可言?好比器物被暫時寄存在瓦罐裡,時間一到便倒出來而已。”此言一出,天下人為之側目。


如果孔融只是一個喜歡發表奇談怪論的名士,不涉及到政治糾紛倒也罷了,可偏偏他不安分,非要挑戰、挖苦、貶損曹操,這就屬於找死行為。曹操因喜愛孔融之才,將其延攬進朝廷為官,意圖收其為己用,然而卻碰到一連串的“軟釘子”。



孔融自認為出身名門,世為大漢忠臣,不僅看不起曹操的出身,對其“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行徑更是大為不滿,經常抨擊時政,譏諷曹操,一而再、再而三的跟曹操過不去,即使後者脾氣再好,也難免會大起殺心。


曹操攻破鄴城後,將袁紹家的女眷全部擄掠,其中袁紹次子袁熙的妻子甄氏,便被曹操之子曹丕收納為妾。為此,孔融專門寫信給曹操,稱:“武王伐紂,把妲己獻給周公”。曹操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事後便向孔融詢問這個典故的出處,孔融卻說:“這件事並無出處,只是按照現在事情揣量一下當時,不過是想當然罷了。”曹操聽後,心中氣得火冒三丈。



曹操征伐烏桓時,孔融再次站出來對他冷嘲熱諷,對曹操講:“大將軍遠征烏桓,使得海外凋敝,當年肅慎不向國家進貢木苦矢,丁零偷盜蘇武的牛羊,可以一併討伐。”當時,天下戰亂不息,饑荒連年,曹操上表請求禁酒,孔融卻致信曹操,認為不要禁酒,而且言詞之中多為傲慢無禮,由此使得曹操對孔融更加憤恨。



南征荊州之前,曹操擔心孔融會再發怪論,散播流言,為穩定大後方的人心,授意親信路粹誣告孔融,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將其處死,並誅殺其全家,時在建安九年(208年)。孔融死後,門生故舊懾於曹操的淫威,都不敢對孔融有所陳情、弔唁,只有好友脂習冒死為他收屍。一代名士,竟落得如此悽慘的下場,真是令人唏噓。


文史磚家



曹操為什麼要殺孔融?我觀點是孔融該殺。

孔融的一生可以說歸結於八個字“孔融讓梨”“志大才疏”。孔融讓梨的故事讓國人津津樂道成百上千年,大家都以為長大後的孔融一定是英才蓋世,文韜武略超群。其實孔融除了文學有點才華,其他真的可以說是“百無一用是書生”。當官不會當,領兵打仗每次都是一敗塗地,有一次甚至連老婆孩子都丟下了。治理地方沒有能力,主政北海,貪官汙吏橫行,百姓盜竊殺人成風,他卻一點辦法都沒有,後來連官員工資都發不下來,租賦收不上來,他一怒之下竟然一天殺了五個督郵。

孔融不僅志大才疏,而且還狂妄偏執。他拼命維護孔夫子那套封建倫理道德,看到一個人在墳前哭泣,因為沒有哭的死去活來形神憔悴,就說人家不孝順,立馬就把人家殺了。他的幕僚左成祖看清了天下大亂必須圖強自存,勸孔融投奔袁紹曹操,孔融不聽,你不採納人家正確建議也就罷了,相反他還把左成祖一刀砍了。由此可見小時候知道讓梨的孔融長大後是如何的兇狠殘暴。

曹操為什麼要殺孔融?一,孔融恃才傲物,從來不把曹操放在眼裡,曹操在家請客,給他發了大紅請柬,孔融兩個字:不去!連解釋都不屑解釋,你說貴為大漢丞相的曹操能不和你秋後算賬嗎?二,孔融經常譏諷曹操,經常在大庭廣眾之下出曹操洋相讓曹操難堪。曹操擊敗袁紹,兒子曹丕納了人家兒媳婦甄宓,他說武王伐紂,把妲己送給周公,鬧得曹操一愣一愣的,還傻乎乎問孔融這事是真的嗎?孔融一臉得意,“看看今天的事情不就很明白了嗎”,整個朝堂鬨然大笑,氣的曹操直翻白眼,差點犯了頭疼病。三,孔融不識時務,動不動就阻撓干涉曹操軍事大政方針。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孔融和曹操唱對臺戲,千方百計維護漢獻帝威嚴。袁紹稱帝,太尉楊彪和袁紹是兒女親家,曹操要修理楊彪,孔融又據理力爭旁徵博引,公堂上和曹操吵的臉紅脖粗,一會說楊彪五世三公,一會說楊彪是天下道德楷模,殺了楊彪天下人心不服,最後曹操讓步了,這事不了了之。最讓曹操惱火的是當時戰爭頻繁,軍糧籌集相當困難,為了節省糧食,頒發禁酒令。可孔融一生嗜酒如命,他強詞奪理,說人有酒聖地有酒泉,舜堯都喜歡喝酒,還說紂王因色失國,那乾脆這世上就不要女人,大家都別結婚算了。最可恨的是孔融給曹操推薦了彌衡,推薦信吧彌衡誇的是文能治國武能安邦,比孫子還孫子,比姜子牙還姜子牙。可到了曹操哪兒狗屁不是,就會誇誇其談,不著邊際雲天霧罩,後來還發狂脫了個一絲不掛來了個擊鼓罵曹。你說曹操能不恨你孔融嗎?




曹操終於不能忍受孔融的肆無忌憚了。他殺了孔融全家。理由是非常充分的。首先是譏諷朝政,提不出一絲一毫安邦定國之策,反而處處掣肘,嚴重阻礙大漢王朝事業的蓬勃發展。其次是心懷鬼胎,對漢室不忠。孔融曾口出狂言“我乃聖人之後,天下何必姓劉!”就這一條就足以定孔融死罪。最後一項罪名是大不孝。孔融說過,兒子都是父親發洩情慾的產物,父親早就快樂了,兒子沒有必要再去孝順父親。還說母親不過是個容器,兒子從容器裡出來了,二者也就沒有任何關係了,兒子更沒有孝順母親的義務。要知道,當時的漢朝是非常講究孝道的,孔融的這些話無疑是大逆不道罪該萬死。所以,曹操把孔融殺了,而且殺的名正言順,這不能不說是曹操的聰明奸詐,也只能說明孔融是咎由自取,小聰明要了自己小命。




蟬鳴梧桐

這就必須實名反對前面的所有回答了。

從氣質上說,孔融屬於漢末名士的風格,而不像三國時期盛行的那種謀士、策士,少年知名。所以他剛一出仕,就是受當時的司徒楊賜的徵辟,進入司徒府。之後,在考核官員的時候,他無所避諱,彈劾了很多當時的中常侍舉薦的人,得罪了宦官集團。何進從河南尹被徵召入朝擔任大將軍,孔融也公然反對,何進想殺他,是在別人的勸說下,才沒殺。從此,孔融就名滿天下了,成了當時的海內名士。

董卓當政後,因為孔融名氣大,所以一開始對他也很重視,先徵辟孔融為司空掾,不久轉為中軍侯,三天之後又拜為虎賁中郎將,這就是比較高級的軍職了。當時董卓正準備廢少帝辯,改立陳留王協為帝,孔融就經常找機會勸董卓,董卓慢慢也不喜歡他了,就被改任為議郎。這還不夠,剛好黃巾餘孽對北海郡衝擊比較大,董卓就讓人推薦孔融去擔任北海相。

孔融到北海相任上後,雖然經過多方努力,但並未能擊敗來犯的二十多萬黃巾軍。黃巾軍退走後,他又收拾殘局,安定人心,保靖地方,並且還參加了諸侯討伐董卓的行動,但當黃巾軍管亥來犯的時候,他再次被黃巾軍圍困。不得已,他派下屬太史慈突圍出去,向時為平原相的劉備求救,劉備當時知名度並不高,得知孔融向他求援,很高興,就派了三千人的軍隊幫孔融解了圍。

這時候曹操和袁紹已經分別佔領了山東和河北,勢力越來越大,孔融所在的北海郡離袁紹和曹操兩邊都不遠,勢必要選邊站隊。但孔融不肯,仍然心存漢室,堅持只忠於朝廷。有人勸他選邊站隊,他不僅不聽,反而殺了進言的人。之後,劉備代領徐州刺史後,上表朝廷,推薦孔融代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袁紹派袁譚,孔融不敵,城陷後逃走。

此後不久,漢獻帝從關中逃到洛陽,但是洛陽宮室殘破,漢獻帝自己又沒有軍隊,在洛陽無法立足,於是被曹操迎奉到許昌。孔融在漢獻帝遷都許昌之後,被朝廷徵辟為將作大匠,不久後又遷為少府。在此期間,因為孔融學問好,有才學,所以經常在上奏的時候,由他出面起草奏章,其他大臣只是在他已經起草好的奏章上署名而已。

在洛陽為官期間,先是曾經奉漢獻帝之命調停關東諸侯的太傅馬日鄲去世,朝廷念他曾經為朝廷多方奔走,想給他以比較高規格的禮遇,孔融上書表示反對。孔融的理由是,馬日鄲雖然多有微勞,但這都是臣子本分,而且他在被袁術滯留期間,袁術僭位稱帝的意圖非常明顯,馬日鄲被脅迫,每次袁術上奏朝廷,都讓馬日鄲署名在第一個,等於參與了袁術謀反。

劉表在荊州牧任上,私下郊祀天地,孔融也公開上書彈劾劉表。雖然明知道這時候的朝廷實際上不過是曹操掌握下的傀儡,而曹操這時候正忙於和袁紹打仗,並沒有多少餘力討伐劉表,但孔融仍然公開上書,聲討劉表這種私自郊祀天地的不法行為是僭越,已經超過了人臣本分。

這兩件事雖然看上去有些冥頑不靈、食古不化、不合時宜,尤其是在朝廷實際上已經成了曹操的傀儡的情況下,這些都不過是正確的廢話而已,並不能改變漢獻帝和漢室朝廷的實際處境,也無助於改變當時的全國形勢,但孔融的這些話顯然並不只是廢話,而是有其實際意義的。

這個實際意義是什麼呢?反覆強調君臣之分,強調臣子應該對君主承擔的義務,如果考慮到當時孔融的真實處境和漢獻帝的朝廷的處境,這話顯然就是說給實際掌握和控制漢室朝廷的曹操聽的,也就是要曹操不要學袁術、劉表這些人,不要忘了自己的臣子本分,不要有什麼非分之想。作為一個文臣,這是孔融以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政治立場,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維護漢室朝廷。

也正是因此,孔融多次在公開和非公開場合調侃、嘲諷、譏刺曹操,都不是無的放矢,不是所謂的恃才傲物,故意耍小聰明,而是有著自己的政治意圖和政治理由的,也就是批評曹操,打擊曹操的氣焰,以免曹操過多的凌駕於朝廷之上,以此來維護漢室朝廷和漢獻帝。雖然他和禰衡、楊修一樣,有恃才傲物的以免,但他的這些舉動和禰衡的裸身罵曹一樣,都是帶有政治性的行為,而不只是恃才傲物、狂放不羈。

而曹操最後下決心殺死孔融,也不只是因為他實在受不了孔融的嘲諷和譏刺,而是因為到孔融死的時候,曹操已經消滅了他在北方的最大對手袁紹,正準備南征劉表,統一全國,所以他已經不再需要對孔融這樣的士林領袖表示寬容,而是要通過誅殺孔融來迫使全國的士人對他進行政治表態,要麼是繼續忠於漢室而像孔融一樣被殺,要麼就趁早向曹操輸誠,支持曹操篡漢自立。

所以,孔融之死的政治意義要遠比所謂的小聰明的意義大得多,這是曹操向全國士人發出的一個明確信號,要求他們向自己篡漢自立表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已經沒有第三條道路可以選擇。至少在曹操自己能夠控制的地盤之內,他不能再允許有孔融這種堅決反對自己凌駕於漢室朝廷之上的人繼續存在。


蕭武


筆者認為,曹操殺人有規律:對欣賞的人才,他能盡釋前嫌;對看不起他的名士,則用權力消滅。孔融即屬於後者。

譬如對蔡邕,蔡邕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曹操非常敬重他,常向他請教。曹操統一北方後,見蔡邕沒有子嗣,用重金將他的女兒蔡琰從匈奴那裡贖回,又嫁給董祀。可見他非常看重與名士蔡邕的交往。此外,曹操早年的很多密友都是名士,比如四世三公的袁紹,以俠義聞名的張邈等。

但這些名士打心眼兒裡真的欣賞曹操嗎?不一定。許劭是當時的名士,也是著名的人物評論家,據說每月都要對當時的重要人物進行一次品評,人稱“月旦評”。曹操曾經置辦厚禮很謙遜地求許劭為他談相,但許劭看不起他,不肯說。最後,曹操找了件事威脅許劭,他不得已才說:“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這才作罷。

官渡之戰中,“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替袁紹寫了一篇討曹檄文――《為袁紹檄豫州文》,裡面是這樣罵曹操的:“司空曹操,祖父騰,故中常侍,與左悺、徐璜並作妖孽,饕餮放橫,傷化孽民;乞匄攜養,因髒假位,輿金輦壁,輸貨權門;竊盜鼎司,傾覆重器。”意思是說,曹操的祖父曹騰是臭名昭著的中常侍之一,與左悺、徐璜(東漢末期的宦官)這些妖孽,興風作浪,傷害百姓;曹操的父親曹嵩,小時候不過是一個要飯的孩子,被曹騰收養,貪瀆財貨,買得官位;曹操本人也是盜竊權位,擅作威福。這樣的話從袁紹嘴裡說出來,至少表明了一些正牌名士心裡真正的想法。


曹操只把寬厚留給人才。在東漢末年的亂局之中,曹操能贏,除了他的政治軍事才能外,還贏在胸襟氣度上。

公元194年,曹操征討陶謙時,好友張邈與部將陳宮背叛了他,投奔了呂布,整個兗州幾乎全部響應,只剩三座城的將領願意跟隨曹操。他的幕僚畢諶的母親、弟弟、妻兒都被張邈劫持了,曹操於是對畢諶說:“你的老母親在張邈那兒,你可以離去。”畢諶信誓旦旦地說絕無二心,曹操信以為真,感動得眼淚都流下來了。可畢諶一出門就跑到張邈那裡去了。等到曹操擊破呂布,活捉畢諶,大家都替他捏了一把汗,曹操卻說:“作為一個人,他能孝順自己的親人,不也會忠於君主嗎?這正是我想要的人才啊。”結果他不僅沒殺畢諶,還任命他為兗州下屬的魯國相。

類似的情況還有魏種和臧霸。魏種是被曹操舉薦而走上仕途的,曹操算得上是他的恩公。兗州之叛中,曹操自信地說:“唯魏種且不棄孤也。”結果,魏種最後也叛變了,這讓曹操顏面盡失。他勃然大怒:“只要你魏種不逃到南越或是北胡,我就一定不會放過你!”後來曹操活捉了魏種,又憐惜他是一個人才,“釋其縛而用之”,讓他作了河內太守,再也不提叛變的事。


公元198年,曹操戰呂布時,割據一方的臧霸曾帶兵協助呂布。等到呂布戰敗,臧霸就逃走了。後來曹操擒住臧霸,卻赦免了他,還任命他為琅琊相,委之以青徐(古代青州和徐州的並稱)方面的軍務。後來,背叛曹操的部將毛暉逃亡到臧霸那裡,曹操讓人傳話給臧霸,讓他送二人的項上人頭來。臧霸回覆說:“以前我之所以能自立一方,就是因為絕不做不義之事。 雖然我受主公之恩,不該違命,但一個追求王霸之業的君主,應能曉之以義!”曹操聽到這些話不但沒有生氣,反而讚歎臧霸有俠義之風,就任命毛暉等人為郡守。當然,臧霸也投桃報李,後來曹操與袁紹相據,臧霸將精兵投入青州,使得曹操不用顧念東方,專心應付袁紹。

這些例子並不能說明曹操有多麼仁厚,因為他的寬厚總是給予他心目中的人才。他的過人之處就是很看重人才,他曾在一篇求賢令中這樣寫道:“負汙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對他來說,真正的人才要特殊對待,即使他們名聲不好,品行不端,甚至不仁不義,他都能大度包容,大膽駕馭。


那麼,什麼情況下曹操會表現得特別狹隘、惡意殺人呢?

一種情況是面對不願意繼續為他效力的謀士。

官渡之戰後,曹操曾想收留袁紹帳下謀士沮授,但沮授考慮到家人和財產都在河北,不敢背叛袁紹。曹操與沮授有舊,見他不肯加入自己的陣營,感到可惜,但仍然厚待他。可當他發現沮授密謀逃回袁紹陣營,就把他殺了。呂布被殺後,曹操曾想赦免陳宮,但陳宮堅決不降,曹操也把他殺了。

另外一類被殺的,就是看不起曹操的名士,因為他們觸及到了曹操青年時代的隱痛。

名士許攸就是其中之一。他年輕時與曹操交好,後來成為袁紹帳下謀士。官渡之戰時,他的家人因犯法而被捕,他因此背袁投曹。他曾設計幫曹操偷襲袁軍屯糧之所烏巢,袁紹因此大敗。在征服冀州的過程中,他也有引導之功。但此人狂妄自大,不分場合直呼曹操小名,還常對曹操說:“阿瞞,沒有我,你得不到冀州。”曹操表面上嬉笑著贊同,但心裡頗有芥蒂。一日,曹操大將許褚騎馬入鄴城東門,正遇許攸,許攸對他說:“汝等無我,安能出入此門乎?”有人將這件事告訴了曹操,於是許攸被收押,最終被殺。


“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更是不把曹操放在眼裡。孔融與名士袮衡關係很好,曾鄭重地向曹操推薦袮衡,為此還專門寫了一篇《薦袮衡表》。但袮衡恃才傲物,也看不上曹操,他點評曹操新組建的領導班子時口出狂言,說:“陳群、司馬朗不過是屠夫之流,荀彧只配給人哭喪,趙融只配監廚請客。”他看得上的只有孔融和楊修,“餘子碌碌,莫足數也”。


因為孔融的推薦,曹操想見一見袮衡,但袮衡稱病不往。曹操心中惱恨,就以袮衡擅長擊鼓為名,封他為鼓史。宴請賓客之時,曹操讓鼓史為大家鼓曲助興,鼓史們都換上了專門的制服,唯有袮衡沒有換裝就上場了。受到下吏責問時,袮衡當場一件件脫光衣服,赤身裸體不緊不慢地換上制服,接著擊鼓。曹操自嘲說,沒想到被這小子羞辱了一番,後來就把他遣送給了劉表。

因為袮衡的事,曹操已經對孔融心有芥蒂。《資治通鑑》記載,孔融並沒有因此收斂,反而倚仗自己的才幹與名望,屢次戲弄,嘲笑曹操,還隨便發表議論,多與曹操意見不合。曹操表面上容忍他的言行,而心裡十分厭惡。


官渡之戰後,曹操為節約糧食而禁酒,孔融不僅上書反對,還帶頭違抗。公元204年,曹操進攻鄴城時屠殺居民,曹操的兒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不明白,問孔融這出於何經何典。其實這是孔融杜撰出來諷刺曹操的,就回答說:“按現在的事情量一量,想當然而已。”公元207年,曹操北征烏桓,孔融又譏笑他說:“大將軍遠征,蕭條海外,從前蕭慎不進貢木苦矢,丁零偷盜蘇武的牛羊,可以一併討伐啊!”

曹操發現孔融的議論範圍越來越廣,對孔融更加忌憚。與孔融一向不睦的郗慮趁機給曹操吹耳邊風,羅織了不少孔融的罪狀。曹操於是下令逮捕孔融,連他的妻子兒女也一起處死了。

對於看不起自己的文人,曹操動輒用權力的手段消滅對方,是很不仁厚的。大約這也是後人“畏其威而不懷其德”的緣故吧。


南宮寂嵐品歷史

曹操愛才為啥還會殺掉才華橫溢的孔融?(邀)

這是政治立場問題,不是簡單愛才能解釋清楚的。比如關羽,曹操確實很愛才,曾經想過不少辦法,封官許願,送美女,賞金銀,大宴小宴不斷,甚至關羽返歸劉備,曹操都一忍再忍,殺了自己部下,也給予寬容,但是,所有這些,都是一個目的,即關羽要回心轉意,為自己所用。想想,為啥襄樊戰役後期,孫權呂蒙在關羽背後下手時,曹操咋不再愛關羽了,先派徐晃去打關羽,後又調合肥方向的張遼馳援,只是張遼走到半道,知道關羽已經敗退,才撤回合肥。說明無論才華多高,走的不是一條道,就不能容忍。起碼規勸,警示之後,就要回頭,如果仍執迷不悟,那就對不起了,呵呵!



要說才華,崔琰,荀彧,楊修等都是才高八斗,堪比諸葛亮的高手,但因政治鬥爭,仍免不了一死,而孔融相對崔琰,荀彧,關羽,楊修而言,就差的多了,且不是啥真本事,而是像明末東林黨那樣的清談客,誤人誤國誤民,兼帶給自己掙點名聲。另外,孔融還給過曹操一個很大的難堪,那就是推薦了把曹操罵狗血淋頭的彌衡,曹操很惱火,但又顧慮名聲,強忍屈辱,曲線報仇,轉一個大彎,雖然把彌衡解決了,但很難說,曹操心裡沒給孔融留下啥念想。



孔融一案中,孔融的兩個七,八歲的小孩,一子一女,表現超過普通成人,被史料記載。據後漢書,孔融被抓時,兩孩子正在別人家下棋,有人告訴他門,父親被抓,兩小孩竟然無動於衷,仍舊下棋,人問其故,答曰:“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後兩小孩一併被殺,同時名留史冊,被反覆評論褒貶。(6:36)


流譽後

現在總有一些人認為曹操打著“唯才是舉”的旗號,就以此認為曹操愛才,那麼,打著“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旗號,曹操就是忠臣?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下面就簡單舉幾個真實例子扒一扒曹操究竟是如何“愛才”的。

荀彧可謂是三國中頂級人才,完美型人物,他為統一北方作出了傑出貢獻,也為大漢朝廷推薦了大批忠良之士,曹操稱孤道寡僭越稱魏王,遭到荀彧等人的堅決反對,其實荀彧此舉不僅是為大漢、為百姓,也是為曹操著想,荀彧深謀遠慮,深知權臣易世天下必危的道理(王莽董卓如此,曹操也是如此,後來曹操後代被司馬氏幾乎屠殺殆盡,也是咎由自取,只可惜天下蒼生),曹操卻不惜才,不念舊情居然設計逼死不忘初心,忠誠使命的荀彧,荀彧死前把他所有的兵書、筆記、資料付之於一炬,然後服毒自殺,以死殉國。

比如殺崔琰,崔琰性格樸實,清廉貞潔,忠於國家,處世大公無私,崔琰以其高風亮節在朝廷中有很高的威望,受到曹操忌刻而誅殺,曹粉易中天評三國也不得不承認說這充分證明了曹操的奸雄本性。

誅孔融,孔融生前看穿曹操奸雄詭詐的本性逐漸暴露,愈發不能忍受,曹操非常忌憚。表面上裝著容忍,暗中卻嫉忌他秉忠的議論,怕阻抗自己的不臣企圖,就以“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將孔融處死,並誅殺其全家。

誅名士毛玠、邊讓、婁圭、楊修、神醫華佗等等,曹操更沒有什麼顧慮了,華佗要特別提一下,歷史中曹操殺華佗與三國演義是完全不同的(並不是開顱醫治),真實原因是華佗因年老(八十多歲)要回家鄉替百姓看病,不願專侍曹操,而被曹操抓回來嚴刑拷打致死,他曾把自己豐富的醫療經驗整理成一部醫學著作,名曰《青囊經》,華佗死前含恨燒掉,導致一門領先世界1600年的醫學發明失傳。

神童周不疑,一個尚未成年的少年天才受到曹操的妒忌,僅因為怕曹丕難以駕馭被曹操派刺客暗殺,完全可以看出曹操害才妒才簡直到了喪心病狂的程度,諸如此類之事不勝枚舉。

這許多被曹操殺害的人在當時都是名士有大才,都受到曹操毫不留情的堅決打壓殺害,這難道是唯才是舉?如同曹操打著“奉天子以令不臣”旗號一樣,不能以此就推論曹操是忠臣,“唯才是舉”與“奉天子以令不臣”(實則挾天子以令諸侯)一樣充分暴露了曹操說一套做一套,陽奉陰違的奸雄本性,歷史上曹操也從來沒有真正唯才是舉,而是忌賢妒才唯我獨尊,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手機用戶6084820504

孔融有才華可是書生意氣,在當時的政治活動中不懂得收斂,什麼話都說,亂放嘴炮,終於得罪了曹操,曹操最後就把他給殺了。

對於孔融的印象就是兩個故事就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和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小的時候有去去探望就對孔融說了一句話,小時候有才華的人,大了之後未必聰明。孔融就反駁道,你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就是說這人長大了就不聰明瞭!孔融讓梨的典故大家都知道就不說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小時候的孔融是聰明機靈口齒伶俐的,只是這種孩子教育的好就像蘇秦張儀那種雄辯之才,教育的不好就變成了牙尖嘴利口出傷人的人了,長大後的孔融從他的行為看,還真的禍從口出啊!

袁紹派袁譚攻打青州城,孔融當時人鎮守青州的,他也不上城督戰,就在城裡飲酒作樂!後來打了幾個月,青州被攻破了,孔融自己卻丟下妻子和兒女偷偷的跑了,最後妻子和兒女被殺了!可見孔融還真的沒有他表面的那樣正直啊!

青州兵敗後,孔融就投奔了曹操,曹操開始也是欣賞孔融的,畢竟孔融的名聲在那啊!自己用孔融也是維護曹操愛才的表現嘛!有一個像孔融這樣的名士為自己效力,會對曹操招募人才有幫助的!只是孔融從內心就看不起曹操,經常譏笑曹操,對曹操的行為指指點點,什麼不順眼的都要說出口,口無遮攔。官渡之戰後,曹操為了節約糧食而禁酒,孔融不僅上書反對,還帶頭違抗,這就讓曹操很反感了!你孔融想喝酒沒人攔你,自己喝就算了何必去觸犯曹操的禁令嘛,其實是看曹操不順眼,對人不對事,就是要噁心曹操嘛!有一次曹操進攻鄴城,曹操的兒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就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不明白就問孔融,孔融就說比照一下當下的情景就知道了,曹操就明白了,你孔融就是譏笑曹丕娶了個妖女啊,那我曹操又是什麼呢!曹操是很不爽的,自己的家事還輪不到孔融說三道四呢!曹操北討烏恆,孔融又嘲諷說:“大將軍遠征,蕭條海外,從前蕭慎不進貢木苦矢,丁零偷盜蘇武的牛羊,可以一併討伐啊!”這就比較嘴臭了,出征那是國事你可以出意見不可以諷刺啊,你以為你孔融是誰啊,曹操辦的事不用你孔融同意,該幹嘛就幹嘛,過過嘴癮的事不是隨便亂說的,這就更讓曹操反感了。後來曹操認命孔融為太中大夫,就是掌管議論政事的官,孔融就更肆無忌憚了,議論的範圍越來越廣,對曹操的作為時不時的批評,他有一次上書給漢獻帝說京城千里之內,不應該分封諸侯,這就觸犯了曹操的權利了,你這是要把曹操的勢力趕出京城啊!曹操已經對孔融到了忍耐的極限了,後來孔融經常宴請賓客,大家聚在一起搞議論,有收買人心的嫌疑,曹操在別人的鼓吹之下最終以不孝的罪名殺了孔融,孔融讓梨的孝名最終卻以不孝的罪名被殺,還真有種諷刺的感覺啊!

孔融的死原因就是因為他不懂的收斂,禍從口出。作為一個名士,曹操用孔融只是利用孔融的名聲罷了,孔融並沒有什麼政治才能,如果孔融乖乖的做一個閒官,就會過的很好!只是孔融經常站錯位置,發表對曹操不利的言論是很危險的,大權在握的曹操需要的是別人對自己的臣服,不是總在自己面前說三道四,亂嘲諷自己的可有可無的一個名士,曹操可謂忍了孔融很久了,只是也有忍不下的時候,那孔融的下場也可想而知了!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我認為愛才跟殺才沒有必然的關係,沒有誰可以說愛才就不能殺才,也沒有誰能說殺才就不能愛才,這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一、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曹操和孔融其人

曹操是大家熟知的歷史人物,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是亂世中的英雄。他出生於宦官之後,從小聰慧玩劣,年青時就志向遠大,希望匡扶漢室;後來軍閥混戰,他挾天子而令諸侯,欲一統天下。曹操雄才大略,文韜武略,愛惜人才,知人善任。在他的有生之年統一了北方,為曹魏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和思想基礎。曹操因其出身及挾天子而令諸侯而被所謂的正統儒家所攻擊貶低,稱之為“梟雄”、“漢賊”、“奸臣”、“逆賊”等,實際上當時的軍閥人人皆有此心;另外,劉備和孫權所行之事與曹操又有何異,而劉備被推崇,只是因為他姓劉罷了,所謂的中山靖王之後,是否為虛無也未可知。論情懷、水平和能力劉備差曹操甚遠。

孔融也是大家所熟知的歷史人物,一則孔融讓梨的故事就使其名滿天下,他是我國曆史上有名的文學家。孔融少年早慧,於詩詞歌賦均有極高的成就,完全稱得上才華橫溢這個評價。他忠於漢室,尊重孝道,是儒家學說的堅定擁躉和忠實捍衛者,一生中以匡復漢室為已任。他擔任過渤海太守,但在任上建樹不多,後又在曹操主導的漢政府擔任官職,經常也曹操作對,在曹操實難容忍之下,找了一不忠不孝之罪名將其殺害。

二、我們再來了解一下曹操殺孔融的背景

孔融於當時在文才上、道德上頗負盛名。他的理想就是匡復漢室,但志大才疏,其為文雖才華橫溢,但其為政則平庸無所成,為官則剛直不知權變,為人則恃才傲物不通世故。曹操一度也想拉攏他為其所用,但他一直不給曹操面子,請他赴宴他放鴿子,曹操提出的政策他反對,曹操提倡禁酒以保存糧食他卻帶頭喝酒,後來發展到處處給曹操難堪,與曹操作對。其實他們的根本矛盾在於:孔融想存漢,曹操卻篡漢。這是不可調和的矛盾,曹操也是一個有情懷、有抱負、有性格的人,在路線鬥爭和敵我矛盾中是不會考慮這個人有沒有才了,反而你越是有才越有可能給曹操造成更大更壞的影響,因而曹操尋了一個不忠不孝的罪名將其處死。

三、從歷史上和此事中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1、曹操愛才是真正的愛才,對待有才之人是有一定的肚量的。

曹操在其一生中,求才若渴,他先後頒佈過三道《求賢令》,網羅天下英才為其所用。在東漢末年分割的各諸侯中、在鼎立的三國中就屬他這邊的人才最多,他也能做到人盡其才,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和長處。他對待有才之人的一些小毛病也能容忍,胸懷也算大度。

2、孔融才華橫溢也不假,但他的才能主要體現在文學方面。

孔融的才華主要體現在其文學方面,他詩詞歌賦無所不能,無所不精。但其它方面就不敢恭維了,他當太守時被黃巾軍攆得到處跑,在軍事和政治上都還是一個素人,除了文學基本上沒有其它建樹,文獻上都說他志大才疏。

3、孔融也是有大缺點之人,曹操手下並不缺乏孔融這種才幹的人。

孔融他文才好、在道德上覺得佔領了一定的高位、名聲又比較響亮,但他為人也特別的傲,恃才傲物,性格執拗不通世故,與上層與同事之間的人際關係很差。另外他的實踐能力、辦事能力也不行,為政為官都比較失敗。就算他看不上曹操,但與曹操鬥爭沒有一點方法和技巧。相對於曹操來講,第一曹操是文武全才,綜合素質和能力遠高於他;第二曹操並不缺乏文人,他有的是人才,不獨缺孔融一個。

4、雖然愛才,但曹操絕對容忍不了事事與他作對的有才之人。

愛才是相對的,只有可愛之才才值得去愛。像孔融,曹操拋去了橄欖枝他卻不接;不接還罷了,還拋磚砸曹操;曹操豈有不殺之理。比如一個人喜歡吃水果,但他不會吃變質的;喜歡小動物,但不會喜歡老咬人養不熟的小動物是同一個道理。

5、有才不但不能為其所用,還處處公然作對,那就是敵人,才幹越高越危險,必要除之而後快。

這個道理大家都懂,我就不多說了。

因此我認為曹操殺孔融,已經上升到了一場路線問題、陣營問題、甚至是敵我問題的重大矛盾了,跟愛才和有才已經扯不上半毛錢的關係了。

謝謝大家,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歡迎交流討論!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