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Blood_puppet

日本這個民族有一個特點:服力不服理。你如果征服它,它就服你;你如果打不過它,它就欺負你。

比較賤。

二戰後,日本雖然是戰敗國,中國雖然是戰勝國,但日本根本瞧不起中國。為何?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在中國的戰敗,並非敗於中國,所以不服。

作為中國人,我當然不願意接受這一點。但事實上,又難以否認。

抗戰中,中國人付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和巨大的犧牲,並將最終擊敗日本人。但是,如果沒有其他因素,肯定不會在1945年,肯定會更晚。

其實,日本戰敗是在一個大環境下的必然結果:軸心國的失敗,讓日本註定難以獨活。

中國的抗戰不是孤立的,要放到一個大的格局中去看,那是美蘇中英等同盟國與德、日等軸心國的對決。同盟國勝,中國必勝;同盟國若敗,中國也難以獨勝。

1941年12月的珍珠港事件爆發後,美國被徹底拉進了二戰這盤大棋之中。第二年,同盟國正式形成。

據說,當時希特勒聽到珍珠港事件的消息後,對於日本人的愚蠢行徑特別惱怒,大發雷霆。因為此前的美國憑藉地利,得以獨保,尚未進入戰局。以美國當時的實力,一旦對軸心國開戰,對德、日來說絕對是災難。

果然,美國加入後的盟軍節節勝利。1945年5月,德國首先投降。

德國投降後,同盟軍就可以集中力量對付日本了。小小的日本怎麼可能經得住同盟國的集中攻擊呢?

8月,蘇軍進入中國東北,把關東軍殺得七零八落;與此同時,美國用原子彈轟炸了日本本土。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除了投降,沒有第二種選擇了。於是,8月14日,日本天皇正式宣佈無條件投降。

綜上,日本投降的真正原因是敗於同盟國,並不是單純地敗於中國。當然,中國也是同盟國中重要的一部分。


趣談秘史

日本帝國是整個世界歷史上都少見的兇殘成性的帝國,法西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肆虐整個亞洲和太平洋地區,那麼日本帝國是如何投降的呢?


一些常見的說法是,因為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一戰摧垮關東軍主力,日本再也無精兵可用才造成了日本的徹底崩盤,日本政府才宣佈投降。


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準確,日本帝國的投降是有多方面因素構成的。



首先,中國戰場的反攻給日軍造成了巨大壓力,所謂日本皇軍的不可戰勝神話早已經是昨日黃花。在抗戰勝利前夜,日本集中大軍還曾經在中國內地取得較大戰果,獲得所謂“打通大陸交通線戰役”的勝利,但是隨著遠征軍回師中國,國民革命軍實力的加強,日軍在湘西會戰中遭到失敗。在湖北,湖南,日軍的所謂“芷江攻略”戰役大敗而歸。國軍趁此機會展開大規模反攻,1945年5月27日收復南寧。1945年6月29日收復柳州。之後,盟軍的空軍也開始助戰,隨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出對日本的最後通牒,命令日本無條件投降,中國軍隊的反攻在更廣闊的戰場上展開。而敵後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在收到《對日寇最後一戰》命令之後,紛紛奮勇向前,對日軍發動反攻,將抗日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


再者,盟軍的反攻已經打到了日本的家門口,從1944年開始,美軍就開始對日本進行大規模戰略空襲,到了1945年,大規模的空襲作戰隨著日本海空軍的衰弱變得越來越頻繁。日本的工業城市、兵工廠、重要的軍事設施紛紛受到轟炸。到了後來,美國人在“李梅將軍”的指導下更是動用大量凝固汽油彈對日本本土實施轟炸。日本地震多發,所以房子多是木質建築,點火就著,見風更旺,日本各大著名城市都受到美國人的重點照顧。想不燒乾淨都難,日本的軍事生產就不用說了,正常的工業生產都沒法維持,大轟炸讓日本人嚐到了苦果。


在國內外形勢日益緊張的情況下,日本國內的主和派重新上臺。在二二六兵變中差點被打死的鈴木貫太郎組閣,海軍大臣是主和派米內光政,陸軍是天皇指定的主戰派阿南惟幾。鈴木在組閣演講中說,我要為億民以身奉公,諸君要踏過我的屍身,重開國運,邁步向前。這一屆內閣的上臺實際上為日本政府接受投降奠定了一個小小的契機,日本除了跟著一幫愣頭青的軍閥打到底之外有了新的選擇。


在鈴木當首相的幾乎同時,日本海軍的象徵大和號被擊沉,隨後德國宣佈投降,歐洲戰場結束紛爭。鈴木首相眼看著日本不可能在獨立支撐戰爭,他甚至說出了類似求和聲名的契機:


“日本人民是愛好和平的民族,日美之間沒有理由發生戰爭,太平洋作為和平的海洋,是上天賜給美日之間貿易交流的通道,用她來運兵作戰,是要受到天譴的。從那以後20年過去了,兩國的戰爭已經發展到日本國體不存國民滅絕的地步,帝國必須找到一條和平道路。”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美國人在沖繩戰役中的慘重損失讓他們不得不重新思考對美國的政策。想來想去,我們美國人太愛惜士兵生命了,打一個沖繩死了那麼多人,算了讓日本人嘗試下最新的軍事科技成果吧,原子彈打包送出。


1945年8月6日,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第一枚原子彈,3天后又在長崎投下第二枚原子彈。

同時,美軍又出動了200多架轟炸機前往日本對大城市進行重點轟炸,這下除了捱了原子彈的城市還波及了十幾個城市,日本人在這一波襲擊中死亡了幾十萬人,受傷的更是不計其數,人民都沒有家了,只能睡在防空洞裡。



8月9日,蘇聯紅軍突然對日本宣戰,百萬蘇聯紅軍揮師中國東北。

僅僅一週多的時間,關東軍70萬人便兵敗如山倒,被打死打傷8萬多人,俘虜抓了六十萬。


至此,日本再也沒有可以抵抗下去的條件。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清醒的日本人們越發清醒,他們選擇無條件投降,當然還是有死硬的軍國主義分子叫囂著要”一億國民總玉碎“,他們都是等著挨槍子兒的。



歷史風雲錄

日本除了剛開始一段時間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在戰爭中後期,日本大本營就不再奢望打敗美英蘇,最大的期望也不過就是保住西太平洋和中國大陸以及日本本部勢力,對於蘇聯,出於諾門坎戰役的恐懼,日本一直希望德國人把蘇聯幹翻,自己再乘火打劫為好。

到1945年,除了被矇蔽和蠱惑的日本民眾,掌握充分信息的日本高層心裡都明白,這場戰爭輸定了,現在只是拖著,當希特勒死了,德國投降了,日本已經成了全世界圍毆的孤兒,這時候從天皇到政府官員,想的更多的是自己的出路了,總不能像德意法西斯那邊一樣,本土被佔領,責任人被槍斃或吊死吧。

在這個時候,日本政府一直堅持的底線是有條件投降,至少能保證本土不受外軍侵擾,一度還幻想著保留滿洲國等既得利益,也算天真的,日本高層這時候整體進入了“自我精神麻醉”期,幻想著和盟國媾和,繼續自己的統治的春秋大夢。

結果8月蘇聯軍隊發起進攻了,幾天就全殲關東軍,這讓日本政府很崩潰,除了日本陸軍還叫囂著本土決戰,天皇和已經徹底殘廢的海軍已經不想再打了,這時候日本海空軍反正都沒氣了,倒是日本陸軍很嗨皮,想著一億人民玉碎,怎麼的都能好好打一場本土決戰,但是最後傳來的關於美軍核彈的消息徹底把陸軍整的沒了脾氣。

在捱了兩顆原子彈之後,當時日本大本營一心想知道美國還有多少原子彈,最後找了兵器行政本部第八研究所專家山本洋一來測算,他根據美國能獲得的鈾235數量,最後算出來美國至少有250至500顆之間原子彈。

知道這個消息,陸軍高層全部崩潰了,誰也不敢再提一億玉碎這種天方夜譚的事情了,最後在御前會議的時候,天皇稍微發了脾氣,陸軍也就順水推舟同意投降了。

其實這些日本軍國主義分子最怕死,德國敗亡之後納粹高層戈培爾、戈林等許多都自滅了,日本敗亡之後,日本的君主和大臣將軍們還死皮賴臉的活著,甚至有的還裝瘋裝病來保命,東條更是連自殺都沒死成貽笑大方。可嘆日本民眾,被日本高層用“武士道”忽悠著去給法西斯送人頭。


雲中史記

是因為美國不追究天皇戰爭責任了,不然小日本是真的會一億玉碎。

裕仁天皇投降的唯一條件就是保留天皇地位,隱含條件也就是不追究天皇戰爭責任。

在日本投降之前,裕仁天皇就通過各種渠道知會過美國政府,總的來說就是問美國人到底能不能不追究他的責任,雙方圍繞這個問題進行過多次談判。最開始當然是拒絕的。美國高層確實是想把天皇抓來吊死然後按照西方價值觀對日本進行深度改造。然後投了兩枚原子彈下去,天皇仍然堅持不投降,除非不追究其戰爭責任。

於是就有了一句很有名的話:“天皇的去留將最終由日本人民根據自己的選擇決定。”

在得到這個消息之後,裕仁就帶領日本投降了,所以實際上日本的投降是附帶條件的,而非無條件投降。

“小日本(Japs)”是殘忍的,無仁慈的,狂熱的野人

出處是杜魯門的日記,由此可見杜魯門是很討厭日本人的。實際上哪怕是日本投降了,杜魯門為代表的強硬派還是想把天皇給摁死。

但是麥克阿瑟,胡佛為代表的一派卻不允許這樣做。因為裕仁天皇的統治根基太牢固了,要使日本投降必須要保留天皇地位。沖繩島一戰堪稱美國建國以來打過的最噁心的仗,按照沖繩戰役的尿性美國高層很難對登陸九州島的任務持樂觀態度,就更不要說登陸本州島了。

麥克阿瑟帶著4000士兵去日本時,實際上是有種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味道的,因為沒人敢保證麥克阿瑟的安全。麥克阿瑟去日本後直接給杜魯門這樣彙報情況:“如果要追究天皇戰爭責任,我們需要在日本至少有100萬駐軍。”

得,最後還是得把天皇為代表的日本皇室放過。

順帶一提,南京大屠殺的策劃者,日本細菌戰部隊最高指揮官朝香宮鳩彥王也沒有受到追究,活到了戰後。


貞觀防務

第一個原因,在中國是越陷越深,之前誇下海口說三個月佔領全中國,結果深陷泥潭,在中國侵略一開始是比較順風順水,慢慢的各地反抗,一波接一波的抗日力量起來,慢慢的從攻勢,變成相持。優勢越來越小,消耗越來越大,有心無力。

第二個原因,日本惹了不該惹的美國,美國給予日本最致命的打擊,攻佔日本最後防線,逼近本土。還給了兩顆原子彈讓日本成為唯一一個被原子彈炸過的國家。

第三個原因,蘇聯在中國東北圍剿了日本殘餘勢力,導致日本在東北消耗更大。

第四個原因,日本在東南亞其他地方也是遭到逆轉,慢慢的從優勢變成弱勢。

四面楚歌,無力迴天,如果在拼下去整個日本可能會慘烈十倍。


Judas2011



首先我們來看軍事。

在太平洋戰場上,日本已經被美國打得節節敗退。美國的飛機已經展開了對日本本土的輪流轟炸,甚至日本的首都東京也不能倖免。

憑藉強大的武器火力,日本人除了發起神風敢死隊,組織一些人去當人肉炸彈,和美軍同歸於盡之外,根本找不到什麼好的辦法。



1945年8月6日和9日,日本本土的廣島和長崎分別被美國扔了原子彈。原子彈的威力,徹底震懾了日本人的抵抗意志,讓日本皇室和軍部不得不重新評估戰場上的形勢。

1945年8月9日,蘇聯百萬紅軍向東北的70萬日本關東軍發起了最後一擊。俘虜了五十幾萬,傷亡十幾萬。

從軍事上來看,日本人已經打不下去了。



其次,從後勤保障來看。

日本不過是一個島國,資源嚴重匱乏,根本不足以支持一場現代化的戰爭。

張學良放棄東北,實際上是一種投降行為。把東北豐富的資源和工業體系全部奉送給了日本人。包括二百六十架飛機,中國最好的兵工廠,豐富的煤炭石油資源。

正是日本人佔領了東北,獲取了大量資源,才擁有支持一場長期戰爭的物資,才敢於叫囂三個月內滅亡中國。



儘管如此,戰爭進入到1941年後,日本的資源依然匱乏。日本海軍開始向東南亞發展,在珍珠港事件發生後,日本基本上佔領了整個東南亞,搶到了大量豐富的石油和橡膠資源,有力的支持了日本後幾年的戰爭的物質需要。

美國加入太平洋戰爭後,迅速利用自己海軍和空軍的優勢,切斷了日本從東南亞獲取補給的生命線。

美軍對日本本土進行大規模輪番轟炸,導致日本國內經濟頻臨崩潰,工農業生產基本陷於癱瘓狀態。

不管是武器彈藥還是糧食補給,都很難支持日本繼續打下去。



最後我們來看一下日本的政治權力體系。

自從日本明治維新後,日本就變成了一個君主立憲的國家。日本的內閣掌握了日本的政治,天皇就變成了名義上的國家領袖。

但日本天皇不甘心做一個傀儡,從大正天皇開始,就不斷向日本內閣施加壓力,希望能夠奪回一些權力。

裕仁天皇上任後,加強了對日本軍部的控制,掌握了日本的陸軍和空海軍。

日本的軍隊本來就對比較保守的內閣不滿意,他們藉助日本天皇的支持,以下犯上,私自發動了對中國的戰爭。

後來日本軍隊有多次推翻內閣,組建軍人政府,發動對亞洲的全面戰爭。

1945年,麥克阿瑟將軍要求日本天皇必須宣佈停戰,否則將予消滅。經過談判,最終決定保留日本天皇,但日本必須無條件投降。

負隅頑抗的日本軍隊,聽到日本天皇的投降書後,象全家人都死光了一樣。有的人精神崩潰到處亂跑亂叫,有的人剖腹自殺,更多的人痛哭流涕。

只有日本天皇才能最終決定結束戰爭,日本天皇在得到美國的保證下,也只能結束戰爭。


新知傳習閣

我考慮有以下幾點:一是,戰線拉得過長,攤子鋪得過寬,與供給產生矛盾。

(1),日本當時的人口也就是7000萬左右。除過婦幼,老、殘人之外,兵員補充成為制約戰爭進程的的主要因素。他們不但強徵中國大陸、朝鮮半島、中國臺灣省人去填補國內的生產人員,還把南亞一些國家的人補充到軍隊,充當炮灰。

(2).武器裝備。戰爭是一個巨大的消耗陷阱;什麼時候都填不滿,除非停止戰爭。日本是一個狹窄的島國,除去自然界賞賜給的地震多一點外,資源就比較缺乏,比如真正急需地煤炭、礦石、木材等等,期間中國大陸、中國臺灣省、朝鮮半島就成其為主要的供給基地。這一點偽滿政府罪不可赦。

(3).糧草。日本自己產的糧食是遠遠不夠前方食用的,日本人佔領一個地方,首先就是搶糧食,這從各個抗戰劇抗戰書裡都能見到,還看到過臺灣的報道,日本人出臺政策,發現臺灣人吃大米,就是死罪。他們搶糧食,滿足當地駐軍那只是一小部分,主要還是運到了前線。汪偽政府佔領了中國最富庶的糧食產區,為日本國,不但提供了大量糧食、還幫助抓婦女;組建的偽軍幫助日本人作戰、,“維持治安”...,現在誰為汪精衛叫屈,最起碼說明他有“一半的汗鹼基因”。

二是,樹敵太多。日本侵佔的國家越多,樹起的對手就越多。雖然日本兵的軍國主義思想武裝了一大批死士,但也架不住“群起而攻之”。

三是,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形成。1.中國戰場對於日本人來說就是一片沼澤地。2.日本偷襲美國的珍珠港並獲得成功,使本身隔岸觀火的美國不得不加入戰火之中來與日本作戰。3.斯大林格勒戰役。雖然殘酷,慘烈,但卻是成為了蘇德戰爭的重大轉折。4.諾曼底登陸成功。

這幾個重大的事件催生了聯合國的創立,並理所當然有了五個常任理事國,看看歷史,小日本、印度他們有什麼資格要求“一票否決權”?

四是,1.俄國解決了歐洲戰場方面的問題,有了力量和時間幫助中國。2.太平洋戰場重創了日本的海、空力量,加上到日本本土扔下原子彈,沉重打擊了日本人的信心,摧垮了大部分日本人的精神力量。

能想的就是這些了。縱觀歷史,正義戰爭總是能“得道多助”;非正義戰爭必然是“失道寡助”。

忘戰必危!

人民才是主宰世界的力量,其他都是“匆匆過客”!


見腫消世界

日本在二戰真正投降原因可以說是多方面的,小日本低估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意志,也低估了中華民族意志和智慧,認為靠著堅甲利械就可以降服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的華夏民族,可以征服全世界,以為攻佔了民國首都南京就等於德國攻佔了法國巴黎一樣,認為民國首都已經淪陷中國已經無力抵抗了,經而擴大東南亞和太平洋戰線在中國戰場、太平洋戰場兩個戰爭“黑洞”中耗盡國力人力最後窮圖末路,等一系列狂妄為戰敗投降埋下伏筆。

說到日本戰敗的根本原因,不得不重點說說毛主席在抗戰早期提出的《論持久戰》。開篇以"中國必亡論"和"中國速勝論"做引子,然後針對這兩種錯誤觀點作者進行了一一駁斥,接著引出作者自己的觀點: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後的勝利是中國的,並通過"能動性在戰爭中"、"戰爭和政治"、"抗戰的政治動員"、"戰爭的目的"、"防禦中的進攻"、"持久中的速決"、"內線中的外線"、"主動性,靈活性,計劃性"、"運動戰,游擊戰,陣地戰"、"消耗戰,殲滅戰"、"乘敵之隙的可能性"、"抗日戰爭中的決戰問題"、"兵民是勝利之本"等既獨立而又有聯繫的篇章的闡述,來說明抗日戰爭為什麼是持久戰,怎麼進行持久戰,我們為什麼能取得最後的勝利,我們應當怎樣做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傳出"中國武器不如人,戰必敗。"的說法。抗戰開始後,日軍大舉進攻,北平、天津相繼失陷,華北危急,"再戰必亡"的"亡國論"又被提出。抗日戰爭開始後一年內,國民黨軍隊在軍事上嚴重失利,喪師失地,節節敗退,使一部分中國人民產生了悲觀失望情緒。與此同時,國民黨內一部分人幻想依靠外援迅速取勝。1937年8月,淞滬會戰時,蔣介石集團指望英、法、美等國能直接出面干涉,並要求蘇聯出兵。因此,有人武斷地認為,中日戰爭只要打三個月,國際局勢一定會發生變化,蘇聯一出兵,戰爭就可以解決。1938年春,臺兒莊戰役取得勝利時,有些人認為徐州會戰就是"準決戰","是敵人的最後掙扎",存在著輕敵思想,過於看重國民黨的200萬正規軍,以為抗戰就能夠速勝,對抗日戰爭的長期性、艱苦性缺乏精神準備。

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指出:“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日本是一個強大的帝國主義國家,但它的侵略戰爭是退步的、野蠻的;中國的國力雖然比較弱,但它的反侵略戰爭是進步的、正義的,又有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軍隊這種進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戰爭力量雖強,但它是一個小國,軍力、財力都感缺乏,經不起長期的戰爭;而中國是一個大國,地大人多,能夠支持長期的戰爭。日本的侵略行為損害並威脅其他國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國際的同情與援助;而中國的反侵略戰爭能獲得世界上廣泛的支持與同情。這些特點"規定了和規定著戰爭的持久性和最後勝利屬於中國而不屬於日本。有力地批判了當時國內存在的速勝論與亡國論,為人民指明瞭抗日戰爭的正確道路。

1941年7月28日,當日本佔領戰領法屬印度支那時,美國宣佈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凍結日本在美國內的所有財產,包括實行石油禁運。英國和荷蘭也紛紛效仿,英國切斷了婆羅洲向日本的石油供應;美國說服荷蘭東印度公司暫停向橫濱和長崎運送石油。在日本國會中,首相宣稱這種情勢無法忍受,全國的陸海軍即將缺油。國際上開始實施對日本石油禁運令,使用作為戰略資源的石油日本本土鮮產石油,而當石油這種重要的戰略資源主要是控制歐美蘇這些國家手中,這也是日本這臺“侵略機器”先天性不可彌補的畸型之一。

益嚴重的石油短缺越發明顯地約束著日本的軍事能力,影響到日本的戰略考慮。在1944年6月的馬利亞納群島戰役中,日本戰艦因為缺少石油而未能參加戰鬥。石油的短缺還限制了日本空軍的能力。1944年,日本飛行員的訓練從認為必須完成的60小時減少到30小時。

  隨著時石油短缺情況的進一步惡化,航空訓練乾脆免了。航空油的原料只剩下松脂,而且煉成的燃油越來越多的摻雜酒精。劣質性的燃料,缺乏訓練的飛行員,未經核驗的飛機,使日軍飛機從一個基地轉向另一個基地就損失其中的40%。

  日本石油短缺的綜合結果是,正當日軍需要海軍、空軍聯合抗擊盟軍時,卻由於嚴重缺油而又不得不分散兵力。總之,美國對日本的石油禁運,給日本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加速了日本的失敗。也充分印證了抗戰初期《論持久戰》中提到的日本人小國,軍力、財力都感缺乏,經不起長期的戰爭而不能久戰的道理。

其次是在漫長的中國戰線上也正如毛澤東主席所說:中國這場持久戰將經過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毛澤東著重指出,第二階段是整個戰爭的過渡階段,"將是中國很痛苦的時期","我們要準備付給較長的時間,要熬得過這段艱難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敵強我弱形勢"轉變的樞紐"。毛澤東強調"此階段中我之作戰形式主要的是游擊戰,而以運動戰輔助之"。"此階段的戰爭是殘酷的,地方將遇到嚴重的破壞。但是游擊戰爭能夠勝利"。為了實現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毛澤東還提出一套具體的戰略方針。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階段中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防禦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第三階段中,是戰略的反攻戰。

當時國民政府定下了“以空間換時間,積小勝為大勝”的大方針,為了吸引日本把侵略重點放到日軍難以施展的山川河流眾多的東南,利用山川河流眾多的地形抵消日軍裝備訓練優勢,儘量消滅日軍有生力量,避免在利於日軍裝備訓練優勢發揮的地勢平坦的華北平原與日軍作戰,擴大戰場,分散敵軍兵力,為中國爭取正面戰場戰爭主動權。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主要是深入敵後,放手發動群眾,廣泛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抗日遊擊戰爭(如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破襲戰、圍困戰等),建立了大小十九塊抗日根據地,取得了反“掃蕩”、反“清鄉”、平型關大捷、雁門關伏擊戰、夜襲陽明堡機場、百團大戰等戰鬥戰役的階段勝利。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八路軍、新四軍、華南人民抗日遊擊隊)主要在日軍後方及日佔區進行遊擊戰,共作戰12.5萬餘次,殲滅日軍52.7萬人,殲滅偽軍118.7萬人,繳獲各種69.4萬餘支(挺)、各種炮1800餘門,軍隊發展到130餘萬人,建立了約100萬平方公里、近1億人口的抗日根據地。形成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觀。

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的時期

江陰保衛戰自1937年8月16日拉開序幕開始至1937年12月2日江陰防線失守,前後共歷時108日。江陰海戰是抗日戰爭中罕見的陸海空三棲立體作戰,也是抗戰期間唯一一次海軍戰役;長年威震中國海疆的艦隊,一部分在煙臺自沉,主力則全數沉在江陰,是中日甲午戰爭以來最重大的損失。保衛江陰封鎖線的戰鬥阻遏了日軍沿長江西進的企圖,粉碎了日軍3個月滅亡中國的美夢,保護了長江下游軍政機關、工礦企業向四川大後方的安全轉移,為國民政府以空間換取時間之持久抗戰的最後勝利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同年12月13日侵佔南京,南京大屠殺由於守將唐生智不久便棄城逃亡,所以南京城於4天后陷落。日軍以持續數月的南京大屠殺作為摧殘中國民眾士氣的手段,由於戰爭前夕中國國民革命軍把所有逃生的方法都堵塞了,結果間接導致約三十萬無辜的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殘暴地殺害(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統計為26萬)。下令進行南京大屠殺的日軍上海派遣軍(後改稱華中派遣軍)司令官是松井石根,殺戮最嚴重的第九師團、第六師團、第十八師團等第六師團師團長是谷壽夫。

同年9月,日本為奪取山西豐富的煤炭資源,派出10餘萬陸軍展開進攻。國民政府因應組織展開了太原會戰,由於當時中國共產黨的總部位於不遠的延安。根據9月的國共合作協議,共產黨奉命派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林彪115師協助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進行防禦。

1937年底,南京陷落之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節節抵抗。但是因為山東省主席韓復榘臨陣脫逃,致使黃河防線失守,山東大部失陷,交通要點僅剩魯南的滕縣、臺兒莊。於是,1938年1月14日,蔣介石將其槍斃。

1938年2月,日軍華北方面軍企圖南下和華中派遣軍會合。中國國民革命軍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地區與日軍激戰,史稱徐州會戰。3月,第五戰區司令李宗仁令川軍王銘章所部防守滕縣,因無援兵,滕縣失守,王銘章師長自殺殉國。李宗仁隊以西北軍孫連仲第二十六路軍在徐州以北的臺兒莊與日軍反覆爭奪,以西北軍張自忠部五十九軍和龐炳勳軍團掩護臺兒莊的右翼臨沂戰場,以中央軍湯恩伯軍團卷擊臺兒莊日軍側背,最終取得臺兒莊戰役的勝利,以斃傷日軍一萬多人的戰果成為中華民國抗戰以來最大的勝利,日軍精銳第10師團遭到毀滅性打擊,精銳第5師團遭到重創。但是南北兩線日軍源源不斷增兵,這次勝利沒有扭轉徐州戰場的局勢。

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戰略相持階段


隨著戰局的擴大,戰線的延長和長期戰爭的消耗,日軍的財力抗日戰爭中百團大戰物力、兵力嚴重不足,已無力再發動大規模的戰略進攻。敵後游擊戰爭的發展和抗日根據地的擴大,使日軍在其佔領區內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線和一些大城市,廣大農村均控制在以八路軍、新四軍為主的中國軍隊手中。

在此階段,日本的侵華方針有了重大變化:逐漸將其主要兵力用於打擊在敵後戰場的八路軍和新四軍,而對國民黨政府則採取以政治誘降為主的方針,敵後戰場逐漸成為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場。日本侵略軍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和幾乎全部偽軍,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進行了殘酷的“大掃蕩”。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展了艱苦的鬥爭,堅決地進行反“掃蕩”、反“蠶食”鬥爭。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後,日本的戰略重心從中國轉變為美國。翌日,美國向日本宣戰,並呼籲世界各國對日本實施貿易制裁。12月9日,中國國民政府正式向德、意、日宣戰。不久之後,除了與日本保持中立的蘇聯以外,英國等同盟國也對日本宣戰。從此中國不再獨立對日作戰,抗日戰爭正式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美國加入二戰後,通過滇緬公路和“駝峰航線”從緬甸、印度向中國運送了大批作戰物資,支持中華民國繼續抗戰。

1943年11月,美英中三國政府首腦羅斯福、丘吉爾、蔣介石在埃及首都開羅開會,通過《開羅宣言》,要求戰後日本歸還佔領中國的所有領土,包括臺灣及其附屬島嶼。至1943年12月,日軍在兵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被迫收縮戰線,華北方面軍停止向抗日根據地的進攻。

1944年1月解放區戰場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是戰略反攻階段


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的形勢惡化,兵力不足與物資緊缺到驚人的程度:橡膠、鋼鐵被列為國家資源,禁止向民間出售;華北地區的資源生產遭到當地民兵與八路軍連續不斷的襲擾,絕大多數地區喪失了生產能力。為了取得東南亞地區的物資,必需打通中國沿岸的航線,於是日本於1944年發起了豫湘桂會戰。1944年,共產黨領導的敵後軍民在華北、華中、華南地區,對日偽軍普遍發起局部反攻。與此同時,國民黨正面戰場卻出現了大潰敗的局面,先後喪失了河南、湖南、廣西、廣東等省的大部分和貴州省的一部。豫湘桂潰敗的同時,中國遠征軍和中國駐印軍發動了滇西緬北大反攻。1944年5月,由衛立煌將軍指揮的中華民國遠征軍強渡怒江,發起滇西反攻,先後攻克日軍堅固防守的松山、騰衝、龍陵,收復西南失地。成為了日本在中國戰敗的轉折點。

1945年8月6日,為了避免採取大量傷亡的登陸戰以及在先蘇聯一步拿下日本本土,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第一枚原子彈,3天后又在長崎投下第二枚原子彈。蘇聯紅軍也根據《雅爾達密約》,在8月8日對日宣戰,發動八月風暴行動,於8月9日出兵中國東北。此時的日本關東軍兵力僅有70萬人部署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蘇聯紅軍投入到遠東戰場則多達150萬人,雙方的裝備也相差懸殊,蘇聯紅軍橫掃日本關東軍。

在此時,毛澤東發表《對日寇最後一戰》,抗日戰爭進入全面大反攻階段。國民黨方面在美軍空運、海運幫助下,迅速佔領各大城市,接受日本投降。

抗戰爆發後,與"亡國論"和"速勝論"充斥著一些人思想時,毛主席在《論持久戰》中對於中國怎樣去和日本侵略軍進行持久戰,怎樣才能爭取抗戰的最後勝利等。根據中日兩國的實際情況,對於這場戰爭兩國的能力和發展規律,作出了正確的認識和科學分析,並對戰爭的發展趨勢和結局作出科學冷靜的思考,也指明瞭抗戰勝利是歷史的必然。


參考文獻:

  • 1.歷史之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 [2015-4-17]
  • 2.外交部:中國將舉行閱兵式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 . [2015-4-17]
  • 3.十四年抗戰回顧 . [2015-9-10]
  • 4.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綜述 . [2015-9-10]
  • 5.民政部公佈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 [2015-9-10]
  • 6.盤點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閱兵的N個首次 . [2015-9-10]
  • 7.中國石油百科.石油. 絞殺:二戰美國對日禁運政策 [2017-8-11]
  • 8.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後勝利是中國的" . .光明網 . 2013-06-26
  • 9.毛主席 . .米爾網 . 2013-06-26
  • 10.論持久戰 . .文津搜索 . 2016-07-04
  • 11.論持久戰 . .新浪 . 2013-06-26
  • 12.中國軍史:1938年 毛澤東《論持久戰》 . .中國廣播網 . 2013-06-26
  • 13.湖北大學朱國貝:讀《論持久戰》有感 . .中國在線 . 2013-06-26

海馬叔叔說史事兒

日本投降真正原因,裕仁天皇親口說的:如仍繼續作戰,我大和民族必招滅亡之災!

1945年的春夏,可謂極不尋常的季節。對中國和廣大受侵略的反法西斯國家來說,忍受著難以想象的苦難和犧牲,好不容易走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艱苦歷程,終於開始以秋風掃落葉之勢,迅猛展開反攻作戰,逐步接近全面勝利。

1945年4月,準備進攻日本本土的美軍將源源不斷的物資運往沖繩島。

對日本軍國王義來說,1945年的春夏,可以說是不折不扣的黑色春夏。在中美英和亞洲各國人民的沉重打擊下,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14年抗戰,日本帝國主義已明顯陷入山窮水盡的窘境。

5月7日,德寇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傳到東京,對日本不啻是晴天霹靂,日本朝野受到天崩地裂般的震動。軍政當局驚慌失措,社會上謠言四起,上上下下驚恐不安。

圖為二戰時,美國的太平洋艦隊。

更使日本侵略者不寒而慄的是,美國軍隊剛剛以雷霆萬鈞之力佔領硫黃島,東京和日本各大都市便遭到連續數月的大轟炸,放眼看去,昔日燈紅酒綠的鬧市區,轉瞬間大火四起,瓦礫遍地,片片綠樹燒成根根枯枝,幢幢高樓變為堆堆廢墟,到處是冒著黑煙的火場,到處是慌亂奔逃的人群。

美國無規律轟炸的飛機未去,美軍又以不可阻擋之勢在日本投降內幕沖繩島登陸,打開了通向日本本土的門戶,消除了日本固守東瀛四島的第一道屏障;中國戰場的猛烈反攻,又打破了日本本島防禦、負隅頑抗的另一道屏障。

圖為美軍飛機在日本上空撒警告傳單。

沖繩島被佔不久,又從波茨坦無愁宮傳來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消息,裕仁天皇親自主持的御前會議立刻吵翻了天。8月6日、8日,美國將新發明的原子彈拋向廣島、長崎。剎時間火焰翻騰,發出無數條令人頭暈目眩的紅綠色閃光,接著傳來天崩地裂般的爆炸聲,兩座城市立時變成人間地獄。

8月8日,蘇聯對日本宣戰,百萬紅軍在一片暴雨和雷電的交響轟鳴聲中,以雷霆萬鈞之勢越過中蘇邊境,向盤據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發起強大攻勢,將80萬關東軍分割包圍。不可一世的關東軍負隅頑抗,但卻不堪一擊,全線崩潰。

1945年10月在北平日本投降儀式,人山人海。

8月15日正午,收聽接受《終戰詔書》的天皇廣播,在皇居前伏地哭泣的民眾。

在此情況下,日本帝國主義走投無路,只得決定投降。裕仁天皇竭力睜大由於連日睡眠不足而明顯發紅的眼睛,發出“神鶴的天聲”,宣讀無條件投降詔書:“朕鑑於世界形勢和帝國現狀,欲以非常措施來收拾局面,故此告諭爾等忠臣良民。朕已命令帝國政府接受美、英、中、蘇4國的共同宣言……如仍繼續作戰,我大和民族必招滅亡之災。如此,朕何以面對皇祖皇宗之靈……爾等臣民幸體朕意!”


圖文繪歷史

歐美學界通常認為導致日本最終投降的原因在於美國兩顆原子彈的作用。7月27日,日本政府曾經就是否接受盟軍的《波茨坦公告》舉行過一次會議,在會議上面,鈴木首相和東鄉外相打算接受《波茨坦公告》,而陸軍大臣阿難惟幾和海軍幕僚長豐田都表示反對,最終首先還是屈從了軍方的看法。但是在8月6號和8月9號,美國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後,日本在8月14日也宣佈了接受《波茨坦公告》。

實際上在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前,日本曾經向蘇聯進行過乞和活動,日本希望藉助《日蘇中立條約》,由蘇聯出面進行調停,以使日本達到和平停戰、體面停戰的目的,日本參謀本部所編的《日蘇談判要領》中曾經這樣記載:“我方不僅防止蘇聯參戰,更進而爭取其善意中立,甚而使之在結束戰爭方面成為有利於我方的調停者。”日本也希望利用美蘇之間的日益凸顯的矛盾來實現它自身的目的。

因此近幾年來有學者認為,導致日本最終宣佈投降的原因是蘇聯對日宣戰,而不是美國的原子彈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