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上級機關發文過多,要材料太急!

近日,《人民日報》發文怒批,凡事要求“工作留痕”是形式主義,又發文再批:發文過多!要材料太急!

“上午剛接到通知,下午下班前就要反饋情況。每天類似通知一個接一個,時間緊、任務急、人手少,讓人身心俱疲。” 近日看望一位在鄉鎮工作的同學,發現桌上各種文件夾裡密密麻麻套著很多小文件夾,一問才知都是需要儘快上報的各種材料。

一些地方政府和上級機關熱衷於“文來文往,以佈置代替落實”,大事小情總愛下個通知,大小工作都想列個圖表,大小問題都得發個指導意見,還要求層層書面上報。尤其,最近關於各地精準扶貧過程中表格資料名目繁多、任務繁重的問題引起了不少基層扶貧幹部的共鳴。一些地方出臺的扶貧表格名目越來越多,程序越來越繁瑣,不但耗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而且導致很多基層駐村幹部忙於應付填表和檢查,而沒有精力去做實際的工作。

一些上级机关发文过多,要材料太急!

上級領導機關是作風建設的組織者、管理者、推動者,是作風建設的風向標和指示燈,既負有領導責任,也負有示範責任。領導幹部要帶頭身體力行,知責明責,少些“紙上談”,多些“現場幹”,緊緊抓住群眾普遍關注、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深入群眾、深入實際找對策。以“面對面”的引領,推動各項工作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而不能習慣以文件落實文件,以會議落實會議。那樣只會滋生官僚主義、形式主義,討人嫌。

一些上级机关发文过多,要材料太急!

人民日報:一些單位偏偏要下班才開會佈置任務

有效加班能在一定時間內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但如果加班太多以致“過度”,造成的危害或許更大。個人要鑽研業務、提高效率,單位在安排工作時,也應統籌考慮,既壓擔子又減包袱,努力減少被動加班,避免無效加班。

一些上级机关发文过多,要材料太急!

一位朋友在出版社工作,以前,由於活兒多,約稿、組稿、審稿,上班時總也完不成,晚上加班成了常事,一週內難得回家吃一次晚飯,家裡人意見很大。最近,朋友改變了工作方式,提高效率,儘量在上班時間完成工作,幾周下來,幾乎每天都能按時回家,活兒也乾得很出色。朋友說:“一家人圍在餐桌前吃晚飯的感覺,實在是太棒了!”

回家吃飯,本來是生活中最尋常不過的事。很多人都記得童年時被長輩喊回家吃飯的情景,母親在廚房忙碌的身影,飯桌上大碗小碟散發的菜香,是腦海中揮之不去的記憶。今天,我們在職場奮力打拼,為理想日夜奔忙,許多人不經意間已經忘了與家人共進晚餐的滋味。按時回家不容易,動輒加班成常態。

一些上级机关发文过多,要材料太急!

大家為什麼總在加班?

一是個人工作效率低,活兒幹不完。同樣一項工作,有的人思路清晰,上手快,有的人找不著感覺,摸不著頭腦。如果業務不熟,做事拖沓,上班時間完不成工作,晚上加班就不可避免,甚至“長”在了辦公室。

二是單位管理不科學,越幹活兒越多。一些單位不重視員工休息權,明明不是急活兒、緊活兒,偏偏要臨近下班了才召開會議、佈置任務,這種不合理的工作節奏,放大了緊張情緒,加重了加班負擔。

三是社會觀念有誤區,無效加班多。有的單位即使能夠按時下班,但由於在不自覺中形成了一種“加班文化”,按時下班似乎成了工作不積極的同義詞。明明可以按時下班,偏偏互相比著看誰熬得久、走得晚。這種一味消耗時間、人浮於事的無謂加班,尤其令人反感。

應當承認,有效的加班能在一定時間內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我國周邊的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騰飛,勤奮的加班文化曾是一個重要因素。

但更要看到,如果加班太多以致“過度”,造成的危害或許更大:頻頻加班影響家庭幸福,加劇心理壓力,由此導致的職業病現象也比較突出。至於人浮於事、效率低下的無謂加班,更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毫無益處。嚴格執行勞動法規定的8小時工作制,讓職工快樂生活、體面工作,不僅合乎法律制度,也順應時代潮流。

當然,不提倡過度加班,並不是說就允許敷衍本職工作。一方面,個人應注意鑽研業務,提升能力,避免拖沓。另一方面,單位在安排工作時,應根據事情的輕重緩急統籌好,特別是充分考慮時間要求,既要給員工壓擔子,又要減包袱,讓工作任務與時間要求相匹配。當發現有人經常加班時,應認真分析原因:是任務量增加、工作流程不順暢?還是業務不熟、能力不夠、效率不高?然後對症下藥,改進安排,加強培訓,增強能力。對無法避免、不得不進行的加班,應及時給予補償,努力減少被動加班,避免無效加班,杜絕無謂加班、無償加班,讓員工能夠始終保持正能量、好心情,使工作與生活張弛有序,鬆緊有度,節奏更合理。

希望更多的單位解決好“過度加班”問題,也希望更多的人能高效優質地完成手中的工作,每天按時下班,與家人共享一頓愉快的晚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