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少女感

一生的少女感

无论在微博上,还是在生活中,早习惯了别人称我为“小姐姐”。直到近日,我才猛然意识到,这个对许多人来说礼貌而亲切的称谓,于我而言,已是既定的事实了。

但能在二十岁的尾巴上仍被旁人误认为是在高校读书的少女,自己心中或多或少还是有些许窃喜的。

早前在读书的时候,我可以勉强归到无趣却乖巧的那一类,成绩不算顶尖但也不差,脸上懵懂无知的表情和货真价实的胶原蛋白为我带来了满满的少女感。于是那些年仰仗着上天的恩赐,肆意享受着青春带来的一切美好,心安理得地扮演着单纯可爱的角色。

成年后无惧无畏地冲撞了几年,我才慢慢明白一个道理:即便努力,人生也有可能不会变得更好。可拼命努力,就一定可以让你避开最坏的明天。真谛在于,生活不能仅仅只让自己循规蹈矩地活着。

伴着这种越发强烈的念头,越发滋生出了我后青春期的“叛逆”。

这种“叛逆”最初体现在外表的变化上,枉顾所有人的质疑,我剪掉留了三年的中分长发,还一并剪了少女必备的空气刘海。

像是多米诺骨牌,牵一发而动全身,从头开始的颠覆性改变在生活中也逐一显现。穿衣打扮不再“依葫芦画瓢”,时尚达人们耳提面命的搭配法则统统被我抛到脑后,再无束缚。

我学着更自在地面对自己,不再惧怕独特。底气十足的自我肯定在不经意间让自己多出了些古灵精怪的少女感。

事实上,这个时代愿意花费心思和金钱,想保持外在的少女感一点都不难,不断试错、不断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风格就好。难的是保持少女时期拥有过的那种好奇心,在任何时候都能对这个世界上的事物充满无穷无尽的热情。

在经历过外表的蜕变后,我有了一种近乎不破不立的心路历程,一步步尝试脱离安全区,去接纳新鲜事物:想感受绘画的迷人,就跑到北京去看伦勃朗的画展;沉迷于酒精的质感,就去品尝每种酒的味道和阅读它们背后的故事;好奇于艺术的表达形式,就尝试观看没有看过的话剧与歌剧……每种尝试,无形中都为单调的人生增添了一抹饱满的色彩。

这种知世故而不世俗的迷人,才是成熟女性的少女感中最可贵的部分,它让整个人变得立体而生动。

人人都渴望永恒的少女感,以此抵抗社会为我们带来的各种“时效性”枷锁:二十二岁大学毕业一定要找到好的工作;二十五岁事业小成必须得遇到心仪的对象;三十岁生活稳定得拥有美满的家庭……事实上,抵抗生活的压力是不需要用力握住所谓的青春的。当我们跳出时间设置的框架,真正拥有了生命的厚度和质感,你会发现,你将不再畏惧时间的流逝,一生都能保持着可贵的少女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