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方言中的文化元素——古老的口音

安康方言中的文化元素——古老的口音

今天安康居民的移民史決不止明清時代這一次,只是因為明清時代的移民史最終確立了今安康方言格局而使我們格外關注它。實際上遠在秦朝,這裡就開始大批擁進秦人,“秦郊鎮”(屬今安康市五里鎮)的古地名向我們透射出這一絲息。

安康方言中的文化元素——古老的口音

移民是方言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絕不是唯一成因。方言格局的形成實際上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包括移民、政區、交通、地理條件及方言自身內部的演變等等。安康地處川楚包圍之中,古為巴蜀地,又曾為楚國地,川楚方言與安康話自古就有密切關係,這裡又素為交通要道,自古為入川出陝進河南過湖北的重要孔道,同時又是重要的土特產集散地,居民來源成分複雜,從語言學角度看,存在一種通行語是勢所必然的,而這種通行語以川楚語音系統為最佳原形應該是很自然的。西南官話應該是這五方雜居的“秦頭楚尾”之地的自然選擇。這種狀況的出現應該早於明清時代,明清時代的移民大潮僅僅只是最終確立了西南官話在今安康地區的結構佈局,使她成為今安康方言中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系統。同時,我們有理由相信,當時安康方言中通行西南官話的狀態,對於南方籍移民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儘管明清時代的移民潮有著諸多的社會政治經濟背景,但是安康這獨特的南北文化交融的文化圈氛圍及接近南方方言系統的安康語言環境,對於移民們來說,它具有心理上的親切感、安定感,這裡對他們來說山不親親水親,水不親人親,人不親語言也是親親的。可以說,明清移民最終確立了今安康話的格局,而當時安康話的格局,也一定吸引了不少的異鄉遊子把這裡權做故鄉而使更多的移民定居安康。

安康方言中的文化元素——古老的口音

安康文化史的諸多因素,使今天的安康話語系統呈現出鮮明特點:

一是西南官話和西北方言的結合。

安康話語系統中的操西北方言的漢濱區,由於處於各縣市西南方言的包圍之中,除了在調值調類的發音上同於西北方言外,很多西南官話的特有詞彙如“衝殼子、棒老二”等也進入了西北方言。特別是古泥、來母字混讀,古匣母蟹攝開口二等字“街、鞋”讀ai韻等典型的西南官話特徵,同樣成為漢濱區西北方言的特徵。可以說今安康地區兩大方音系統,最主要的區別是在語音上,特別是在調值調類上,在基本詞彙中差別並不是太大。

二是複雜的語言共時現象

安康方言中的文化元素——古老的口音

安康話語系統的共時現象一是體現在它的歷史跨度很大,距各個歷史時期的語言現象、語言特點,在今天的安康話語系統中以各種面目共存著。先秦時代的上古語音遺蹟在今安康話中不乏例證,就連文字初創時代的語音遺蹟也可找到幾個例子。例如,石炭是安康地區特有的一種藏量豐富的燃料資源,安康人把燒過以後沒有用處的石炭叫“廢炭”,由於過去這是一個使用頻率很高的基本詞詞彙,口耳相習,所以安康話保留住了它的最古老的讀法,按照漢語造字規則規定的發音,把“廢炭”稱作fa炭即讀為“發炭”,真正可以稱作語言話化石。至於近代漢語語音及詞彙,安康話中保留的就更多了。宋元話本、戲曲中很多詞彙至今還活躍在安康話語系統中,如“兀”的指代用法等等。再如“融、榮”等字,今天的安康人還讀著《中原音韻》時代的零聲母音,與《廣韻》音系對照,安康話語系統的語音系統與其有著驚人的一致性,比今普通話更多地保留著《廣韻》時代的語音結構,例如女婚的“婿”,今安康話還保留著唐人讀音,而普通話已演變為xu音。據唐陵德明《譯文》:“壻音細,俗作婿”。安康話語系統中這種時間性的語言共時現象,對研究漢語發展史是一筆異常珍貴的財富。

安康方言中的文化元素——古老的口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