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過最好吃的麵條叫什麼名字?

一條跳躍的魚

我不信就我一個人的答案是:清湯麵!

找不到很符合我常吃的清湯麵的正版圖片,用這個代替一下。

不知道有沒有人和我一樣,平時腦海裡有無數美食排著隊替我喊:“想吃!想吃!”

然而特別餓、特別冷、或者生病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清湯麵(我的生病最想吃名單排名第二、第三是:白粥+鹹菜和糖水黃桃)。

我總覺得,只有在這種時候最想吃的東西,才是這輩子吃過最好吃的東西。

小時候生病,媽媽經常給我煮一碗清湯麵,再臥一個荷包蛋。簡單的細掛麵煮好,加一點鹽,放很少的醬油、醋和香油,再點綴上細細的蔥花和香菜,雖然配料簡單,但並不覺得缺少滋味,反而能迅速喚醒遲鈍的味蕾,溫暖飢餓的腸胃,吃完覺得病都好了一大半。

工作後人在外地租房住,還時常會加班,回到家已經是又累又餓,翻翻外賣單子,那麼多家店,那麼多品種,最終還是去廚房下了一碗清湯麵。直到最後一口麵湯下肚,才覺得終於活過來了。為了營養全面,有時候還會加一小把青菜,加一個雞蛋,和現在很多花樣翻新的重口味菜餚背道而馳的清湯麵,偶爾一頓真的可以讓人重整旗鼓。

這種面的存在有種特殊意義,雖然不能說是人間美味,卻非常有用,而且帶著家人的溫暖,帶著生活的煙火氣息。看到有位朋友說的很對,愛你的人為你做的面,最好吃,清湯麵對我來說,是媽媽為我做的面,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面。

——好奇心食堂堂姐


好奇心食堂



我愛吃自己做的素面


大美在心

用瓶子做的麵條做好吃,特別有嚼勁\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12923481957624549532, "vid": "35d908fae0e2485f90cd8304fca6e6f6\

橘子姐


牛肉麵,吃著還行,但不是最好吃的


浮沉18

麵條這種食物起源於四千餘年前的古中國,自古至今與大米飯是平分國人餐桌日常的兩大主食。中國麵條的種類多樣性,可以稱得上世界第一,幾乎每片地域,都有自己的代表性特色麵條。



北京有炸醬麵、蘭州有牛肉麵、陝西有油潑面、山西有刀削麵、河南有燴麵、武漢有熱乾麵、四川有擔擔麵、揚州有陽春麵、廣東有云吞面……要問最好吃的麵條是什麼?隨機抽取來自天南海北的十個人,也許會收到十個迥異的答案。

作為一個武漢人,壹周君的生活中交集最多的麵條種類,自然是熱乾麵。不過今天壹周君想說一種同樣產自於湖北,卻並不為太多外地人所知的麵條:雲夢魚面。



雲夢是隸屬湖北省孝感市的一座縣城,古稱雲夢澤,境內湖泊浩渺河網密佈,盛產各類湖鮮。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墨子·公輸篇》中便曾載道:“荊有云夢,犀兕麋鹿麓滿之,江漢之魚鱉黿鼉為天下富。”

魚面顧名思義,以魚肉和麵粉為主料製作而成。早年的雲夢魚面,自選材到製作工序都極為考究,雲夢民間流傳有一首歌謠:“要得魚面美,桂花潭取水,鳳凰臺上曬,魚在白鶴咀。”意思是必須取城郊“桂花潭”中的清澈泉水和麵;再選用城西“白鶴分流”處所產之魚,做出的魚面才會至鮮至美。



正因對食材和製作工藝的嚴格把控,雲夢魚面目前在市場上還不曾大規模投產。壹周君曾為了這道魚面特意往雲夢走了一遭,結論是不虛此行。

那潔白如銀、纖細如絲的麵條,入口便是魚肉本來的鮮,口感又不乏Q彈爽滑,只用在面上簡單撒一把蔥花,大簡卻大繁,這滋味從此令人魂牽夢縈。


武漢壹周

蘭州牛肉麵,切記,不是蘭州拉麵哈,我是甘肅人。吃的正正宗宗的蘭州牛肉麵。在蘭州都叫牛肉麵,或牛大碗,幾天不吃就饞的不行了,在蘭州,牛肉麵六元一碗,小菜牛肉另買!在蘭州,隨便進去一家牛肉麵館都超好吃,對了還有蘿蔔,蘭州牛肉麵裡放的是蒜苗,不是香菜,蘭州人說的是,老闆,來碗牛肉麵,蒜苗子多點,辣子多點,被譽為中華第一面,對了,建議其他地方的朋友如果想要去吃牛肉麵,請一定去蘭州本地,因為其他地方的都不正宗!



想當瘦子的吃貨

無法忘記母親的手擀麵。上初中的時候,隔一段時間母親會做一次手擀麵,又勻又韌,澆上西紅柿茄子,能吃滿滿兩大碗。那時候還是八十年代,物質還不豐富,我又愛踢球,飯量大的驚人。直到有一天,發現母親總是吃最後一鍋麵,而且總是連湯帶水的一碗湯麵,我心裡一顫,酸了。母親去年走了。這些年我經濟條件也好多了,只是,再多的錢,也無處尋找那一碗最好吃的西紅柿茄子撈麵


冷風徹

我在蕪湖上的大學,1997年第一次品嚐了蕪湖牛肉麵,實在太好吃了。現在,我有時候坐五個小時的火車來蕪湖,就是為了這碗牛肉麵。






lsbqkl

歡迎關注「飯醉分子閆濤」,看我分享不一般的美食感悟!

我曾經看過韓國人所拍的一個美食紀錄片——《麵條之路》,看完之後,我非常感慨韓國人那種認真的精神,同時也引發了一些思考,麵條到底是誰發明的?中國人跟意大利人可能會打破頭。但無論怎樣,除了意大利人以外,中日韓這東方三國無疑都是條狀澱粉物的瘋狂擁護者。

日本把拉麵看做一個精神的濃縮,韓國人把的冷麵視作性格的反應。但是在中國,問題就複雜多了!因為中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麵條的流派實在太多。曾經有無數的新聞網站或是美食雜誌搞過中國十大面條評選,但是全部都沒有任何影響力。關鍵的原因是,任何一個評選都沒有辦法做到公正客觀,我就曾看過一次很神奇的評選,居然在中國十大面條裡,其中九個都是河南出的。

當然,我沒有貶低河南燴麵的意思。但從影響力來看,西北的蘭州拉麵、西南的重慶小面、廣東的雲吞麵無疑是影響力更大一些,因為它們的品牌傳播廣,且經營形態豐富。這當然會傷害到很多本土麵條的捍衛者,比如武漢的熱乾麵,寧波的奧灶面,甚至老北京的炸醬麵……如果是我在臺上主持節目,一定會一碗水都端平了,可是私底下必然還是會有自己的一些個人愛好和選擇。


一般,我會視季節情況來對待麵條的選擇。夏天時,我曾發了瘋一樣的尋找一碗道地的延邊冷麵,覺得在三伏天吃上一碗,簡直就是一種靈魂淨化的清涼啊!到了寒冬臘月,我又特別喜歡那種湯底醇厚的蘭州拉麵,但實際上很多朋友告訴我,蘭州其實沒有拉麵,只有牛肉麵,所謂的拉麵都是青海人在折騰的。

在廣東那麼久,也帶著舌尖上的中國團隊去拍過雲吞麵,但說句真心話,我對雲吞麵雖喜歡,但那份感情還沒有達到如痴如醉的境地。但要說到上癮或是念念不忘的,一碗比較過癮的重慶豌雜麵,或是一碗貴州的腸旺面都會讓我想起就無法按耐自己。這大概是調味品香氣的遮蔽性作用吧,它太容易讓人神經上癮了!

我還有一個個人的想法,我覺得麵條是最接地氣的平民食物。檔次非常高的地方,用料非常考究的麵條,吃起來反而會有一種被檢查身體的不適應感。或許這玩意兒,就是應該蹲在路邊小店,看著街上人來人往,自己埋頭猛吃,這樣的麵條才是好麵條。


飯醉分子閆濤

父親柔制的雞蛋麵

父親是一名軍人,今年九十歲了。戎馬生涯從不會做飯,但離休後卻對面條獨有情中,研究怎麼弄才好吃?老人家在市場上買了一臺手搖麵條壓制機,回家用雞蛋和麵(不加一滴水),然後反覆搓揉將麵糰弄得光滑且及富彈性。待麵糰醒好,將壓面機支於條凳上,父親騎在上面,用手攪動,不一會兒潔白細柔的麵條就從中流動下來。母親燒開水,父親將麵條直接撒放鍋裡,沸滾幾許,再丟入時鮮蔬菜(綠葉菜),綠白相間的雞蛋麵就可出鍋。配上炒制好的肉丁,佐與香蔥大蒜油辣椒味精花椒麵,香噴噴的麵條讓人垂涎欲滴,以筷子挑起,熱送口中,勁道味美的雞蛋麵條,口齒留香,許久難忘!我走過全國各地,品嚐了許多獨具特色的麵條,但最難忘和好吃的麵條還是老父親手工製作的麵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