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病毒式H5傳播之後:AI能為博物館留下什麼

文 | 楊蘇穎

來源 | 智能相對論

《美麗新世界》中,赫胥黎說:“人們會漸漸愛上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技術。”他對技術對人類文化和思考能力所造成的傷害深惡痛絕。但是如果技術不再一昧吞噬文化,新的人工智能技術可以讓文化傳承成為時代新潮流。那麼我們可能需要思考未來所要面對的“美麗新世界”,到底只是一場短暫的水月鏡花還是真的可以掀起文化傳承的社會風潮?

文化符號的AI式傳播

AI想要讓傳承成為潮流的夢想需先從頂端打開窗口。在頂端,AI所做的事情主要是文化符號的傳播。“有媒體說前年是VR元年,我們很不服氣,故宮做VR很多年了。”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GMIC大會上說道,在AI的技術加持之下故宮讓大眾的文化消費離美好生活更近一步。

抖音病毒式H5傳播之後:AI能為博物館留下什麼

另外,各種文物博物館可以嘗試通過AI幫忙策劃展覽,通過大量信息整理、分類、標記,AI可以利用這些大數據呈現出不同文物之間的相關性,發現文化之間隱藏的關聯性。目前挪威國家博物館正在嘗試這一思路,試驗機器學習和深度神經網絡。人工智能被運用到館內收藏當中,這將讓AI的創造力進一步被激發,人工智能可以在未來成為人類備選的創意智庫。

AI精準營銷為文創“貨幣化”加速

過去,由於文化傳承成本和收益的問題難以清楚地解釋,有人想不通為何要花高價保護古建築遺蹟和古文物,為何要大談失傳的手藝?如果只是為了紀念,那麼在科技的影像技術足夠好的情況下,將所有展覽當中的事物都替換成虛擬的全息影像就行了。數字時代的預言家大師麥克盧漢有一句論斷,“過時的媒介成為藝術”,也就是說現在看來過時的東西在未來某一個時間節點總會以一種新的身份回到人們的視野當中。

由故宮文創開始,文物正在以新的形式回到人們的日常生活,比起造魅,現在大多數的文物普及的方式都開始祛魅。截止到2017年底,故宮博物院以“萌”,“賤”為特色研發了9170種文創產品,每年的銷售額超過10億元。在進行品牌營銷時,故宮定位年輕群體,主動迎合消費者群體所屬的文化標籤特點。長尾效應之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品牌開始注意到不同的群體喜歡消費的內容有了區隔性較強的文化標籤。

而AI算法技術為文創產品進行精準營銷可以成為AI在文化傳承鏈條底端的主要發力點之一。精準營銷是現在營銷當中避不開的一個大趨勢。2012年Facebook在廣告領域開始應用定製化受眾,採用一種叫Look-alike人群擴散算法,可以通過一群已有的用戶發現並擴展出其他用戶。look-alike技術的算法評估模型為相似人群擴展,它基於平臺提供的現有用戶數據,根據數據進行用戶畫像,給用戶標籤,利用相同標籤可以找到更多擁有潛在關聯性的相似人群。在文化傳承的底端,AI同樣可以運用這樣的精準營銷為文化傳承事業的“貨幣化”加速。精準營銷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將文創產業的用戶畫像與廣告數據庫相匹配,劃定不同的文化標籤,主動尋找目標客戶,將能夠大大提升文創類公司的營銷效率。

技術與文化的結合,恰到好處恰是最難

前幾天國家博物館日,抖音發佈的《第一屆戲精大會》H5作品在網絡上形成病毒式傳播,這對於提高文物的曝光度和討論度起到了非常可觀的作用。但是同時新技術所帶來的新型傳播方式也引發了一些爭議:嚴肅和媚俗的邊界到底在哪裡?

抖音病毒式H5傳播之後:AI能為博物館留下什麼

智能相對論分析師楊蘇穎認為,文化一定是多元的,因此不管是抖音的魔性H5還是故宮的戲謔式文創風格事實上都可以被理解,每一種不同形式的展示都只是文化這個多元生態裡的一部分。完全的孤芳自賞,把傳承關在象牙塔的確不合適,但是需要傳承的文化精神被全民進行狂歡式的流量消費可能也並不是最好的選擇。一場抖音H5裂變傳播收割的是5萬抖音用戶的增長,雁過拔毛之後,最後為傳承這件事留下的是什麼呢?傳承真的在日常生活當中成為潮流了嗎?恐怕沒有。

文化實際上跟大眾是彼此需要的關係,或者說就是一種消費和被消費的關係,因為這個時代,一切東西都變成消費品,所以不管是文物還是各類傳統手工藝人制品,都是各種消費品當中的一員。這個屬性是不可改變的。但是到底是淺層消費還是深層消費卻是我們可以選擇和改變的。

之前在米未奇葩大會上小露一面的前央視名主持人趙普的現身說法或許可以給這個問題的解法帶來一些可以展開討論的空間。趙普現任東家電商平臺的聯合創始人之一。而他所任職的東家是一家專注傳統手工藝人作品的電商平臺。趙普在奇葩大會上進行演講的主題叫做“不花錢談什麼保護傳統手工藝”。如果說抖音的進行的文物魔性H5傳播是對文化的淺層消費,那麼像東家一樣將正在消失中的傳統手工藝人搬上現代商業的運營軌道,則是為大眾提供了更多進行文化深層消費的機會。

因此,AI作為新技術的代表,其與文化的結合也必須要恰到好處。在文化傳承上,抖音式的過度有趣不如由另一邏輯來替代:用各種不同的AI技術建立人與器物之間的情感連接。之前谷歌推出“藝術與文化”APP,利用最新的人工智能人臉識別技術,發佈了尋找與人們臉部相似的藝術作品“功能,每個人可以先發布自拍照,然後查看自己的肖像是否在博物館中。我們可以從此中汲取靈感,把這一思路同樣運用到文物展覽當中來,中國古代名畫眾多,在那一副宋代最繁華的《清明上河圖》中人工智能的人臉識別技術能否在這幅畫中發現與你最相似的倩影?在AI打通了傳承文化與人之間的情感連接之後,自然,文化傳承的自來水也就會源源不斷。AI技術要助力傳統文化傳承的前提是不傷害文化本身,因為文化傳承的目的之一是留下那些讓時代有痛感的東西,給的就是“豹子的爪子”,它是讓人疼痛的東西,而不是給你隔靴搔癢。所以技術與文化的結合需在一個合適的度內,不可以完全消滅這種痛感。

不過,技術與文化的結合,往往恰到好處恰是最難。AI讓文化傳承成為潮流是真命題還是假命題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