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食用油的歷史

江河與草本油用植物

草本油用植物的地域性不太明顯,全國各地都能種植。只有特殊的幾個種類,還有一些江河地域的印記,是具有相對集中的產地特色。

油菜籽是我國主要食用油料之一。油菜分為芥菜型、白菜型和甘藍型等三類,芥菜型和白菜型油菜原產我國,甘藍型油菜原產歐洲,我國於20世紀30年代由朝鮮、日本和英國引進。

我國食用油的歷史

祁連山下油菜花

大豆為一年生草本植物,原產我國,古稱“菽”或“戎菽”。大豆顏色有黃、青、黑、赤之分,今天我們所說的大豆,一般都指黃豆。

棉籽是棉花的種子,我國最早記載棉花的是《尚書·禹貢》,書中說:“島夷卉服,厥篚織貝。”說明早在公元前3世紀海南島已有棉花。明朝王象晉所著《群芳譜》有“棉籽榨油可食用”的記載。

亞麻也叫胡麻,為亞麻屬一年生草本植物,一般分為油用亞麻和纖維用亞麻兩種。亞麻籽油可與芝麻油相媲美,既是食用油,又是工業用油,還可入藥。

我國食用油的歷史

亞麻

蘇子,一為紫蘇,又名赤蘇;一為白蘇,也叫荏。紫蘇和白蘇的種子統稱為蘇子。一般以白蘇子榨油。蘇子為我國原產,最早提到蘇子榨油的是南北朝時期陶弘景的《名醫別錄》,該書中說:“荏狀如蘇,高大白色,不甚香。”

我國曆代引進的油用植物

在日常的油用作物中,有許多是歷代從國外引進的。

花生是當前我國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原產地為南美洲,傳入我國以後,很長時間內只是作為小品種零星種植,到清朝乾隆年間,才被利用為油料。

芝麻是我國栽種的高級食用油植物,漢代從西亞傳入。種子顏色有黃、白、褐、紫、黑等數種,以黃白色的種子含油量為高。

我國食用油的歷史

芝麻

葡萄原產西亞,漢朝張騫出使西域時經絲綢之路帶入。葡萄籽可藥用,亦可榨油。

南瓜又名倭瓜,原產北美洲,我國各地都有種植。成熟老瓜可作飼料或作為雜糧,故又稱為飯瓜。果實成熟的種子既可吃,亦可榨油。

向日葵又名西番菊、西番蓮、朝陽花等,屬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原產於北美洲南部與墨西哥北部,明清時期傳入我國。葵花油是大眾化食用油。

我國食用油的歷史

核桃亦稱胡桃,漢代傳入我國,主要栽培於黃河流域及以南地區,為優良油料樹種,果仁除食用外,可榨油。

油橄欖原產於地中海一帶,唐朝時期引入我國,栽培於長江以南地區,果實榨油可供食用或藥用,為優良木本油料植物。

我國食用油的歷史

油橄欖

油棕又名油椰子,有“世界油王”之稱。我國於1920年從馬來西亞引進,在海南島試種,逐漸擴展到雷州半島和臺灣省。油棕果分果皮和果仁兩部分,用果皮榨的油叫棕油,用果仁榨的油叫棕仁油或棕櫚油,製成食品不易酸敗,是很好的食用油。

油梨又名鱷梨,樟樹科,熱帶及亞熱帶多年生常綠喬木。原產於中美洲及西印度群島,我國栽培油梨始於1930年前後,開始在海南島、臺灣、福建等地零星種植。油梨果含脂肪及蛋白質極高,既是油料又是上等果品,是一種經濟價值很高的油料樹和果樹。

糧食開發的植物油

許多植物的籽粒或糠皮都富含油脂,可作食油的原料。隨著科技進步,一些過去不用於榨油的作物也加入到了食用油的家族裡來,如近年開發的玉米油、水稻米糠油、小麥胚芽油等。

水稻米糠油是榨取稻穀加工得到的米糠製成的食用油。米糠油除供食用外,還可用於制肥皂、甘油、硬脂酸、油酸等。米糠油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是一種與橄欖油齊名的健康營養油,深受高血脂、心腦血管疾患人群喜愛,並早已成為西方家庭的日常健康食用油。

玉米油又叫玉米胚芽油,提煉於玉米胚芽。玉米油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達80%~85%,對血液中膽固醇的積累具有溶解作用,故能減少對血管產生硬化影響。

小麥胚芽油是以小麥芽為原料製取的一種穀物胚芽油,富含維生素E、亞油酸、亞麻酸、甘八碳醇及多種生理活性組分,營養價值很高,其中維生素E的含量為植物油之冠。

總之,綜觀我國食油演進史,作為食用或藥用的油脂植物有40多種,油品更是琳琅滿目。


聯繫人:劉豔飛

郵箱:[email protected]

雜誌訂閱、廣告合作與應聘

聯繫人:劉曉晨

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