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06年的欧冠决赛,成了枪手造星工厂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沃尔科特、威尔希尔、本特纳、贝拉、拉姆塞、张伯伦……这些名字都曾是足球经历游戏里著名的-9/-10妖人,而如今……

尘埃落定之时,回首温格执教下的阿森纳,不难发现这漫长的22个年头,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为什么06年的欧冠决赛,成了枪手造星工厂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前一阶段,温格从东瀛飞赴英伦,带着极其浓厚的学院派风格,开始对九十年代中期作风颇为强悍的阿森纳进行系统改造。在这位法国中年男人到来之前,阿森纳靠着强悍作风,在刚刚运作几年的英超联赛中,也算是一方豪杰,但无论是球队成绩,还是江湖地位,都远远称得上豪门。在他到来后,阿森纳迅速收获联赛冠军,而比稳定军心的冠军更重要的是,温格开始经年累月的重新塑造这支球队的风格,终于实现了成绩和地位的双提升。

在荣耀的2003-04赛季,温格和他一手打造的球队创造了赛季不败,塑造了世人皆知的阿森纳打法,开创了“美丽足球”的先驱。成绩斐然,英雄辈出,说是令欧陆诸强闻风丧胆也不为过。直至和巴塞罗那相遇于2006年5月的欧冠决赛,阿森纳最终不敌对手,是役成为两支球队各自发展史上的分水岭。对温氏枪手而言,2005-06赛季结束后,球队的发展走向了后一阶段。

为什么06年的欧冠决赛,成了枪手造星工厂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后一阶段,从2006-07赛季开始,此时的阿森纳刚刚度过一个无冠赛季,迫切希望能重整旗鼓,但在联赛崛起的曼联和切尔西面前,阿森纳已经开始在阵容方面明显准备不足。随着核心球星亨利在2007年远去伊比利亚半岛追求梦想,阿森纳尽管在2008-09赛季再次接近欧冠决赛,但又一次输给联赛的老对手曼联。此后十年,阿森纳再没有踏入欧冠半决赛,包括还没开始的2018-19赛季。这期间,阿森纳不仅在欧战成绩无法取得突破,在联赛也长期处于被压制的状态,由于年年勉强维持联赛前四,以致于被球迷戏称为争四狂魔。

一直到2013-14赛季,阿森纳才以夺得足总杯的方式结束九年无冠的尴尬。而这期间,尽管阵容问题导致的成绩波动,对于球队成绩的影响已经非常明显,但温格对于阵容的补强,依然不是以引进强援作为重点。在财政上的困境,甚至迫使球队在转会市场上留下了“1英镑”的笑柄。出现这种局面,与俱乐部的经营策略有关,与温格的用人策略也有关,对于俱乐部培养的年轻球员的提拔和重用,是温格在温后期用人策略的最大特征。

为什么06年的欧冠决赛,成了枪手造星工厂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21世纪以来,像阿森纳这样还从未更换过主教练的顶级球会,已经屈指可数。但是,并不能因为主教练的始终如一,就简单的认为阿森纳的用人策略也是一成不变。

事实上,由于主教练位置的稳定,球队在遇到需要调整经营战略的时候,反而比主教练频繁更换的球队要平稳得多。对于阿森纳来说,在2006年之后,球队的用人策略,明显从依靠成名外援,转变为更多依靠尚未得到公认的半成品球员,这其中,以法布雷加斯在亨利离队之后,年仅21岁就接任阿森纳队长为成型标志,包括沃尔科特、本特纳、威尔希尔等正宗青训产品,以及范佩西、纳斯里、阿德巴约等在加盟阿森纳时尚属半成品球员,都是在这之后逐渐成为球队主力。

此时的温格,已经让阿森纳彻底告别了后防五老的时代,并经历了博格坎普、皮雷、亨利、维埃拉、维尔托德等火枪手的巅峰岁月,已经开始力图借助巅峰之余威,让阿森纳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依靠年轻球员继续贯彻美丽足球的理念,延续枪手的战术风格和比赛成绩。一大批年轻球员在2006年之后从阿森纳走向欧洲足坛,这是事实,当纳斯里、范佩西、阿德巴约、法布雷加斯等球员在其他球队威风八面时,温格又一次对球队的人才策略进行微调,从依靠引进半成品的年轻球员,转为更加彻底的依靠队内青训球员。著名的英伦五虎,正是在这期间开始成为酋长球场的常客。

拉姆塞、张伯伦、吉布斯、詹金森和威尔希尔,在那张著名的集体签约合照中,看上去是那么像温格的五个孩子,在当时普遍被认为是以俱乐部建队支柱为培养模板。然而,几年时间过去了,昔日五虎已经飘落四海,张伯伦去了海港,吉布斯远赴村庄,詹金森在次级别联赛都进不了大名单,拉姆塞和威尔希尔屡屡遭到质疑。与他们当初被认为可以达到的成就相比,这些人的处境显然与曾经的期待差距甚远。

为什么06年的欧冠决赛,成了枪手造星工厂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沃尔科特曾经被认为是英格兰足球的希望。和贝克汉姆一起出现在德国世界杯的训练场时,沃尔科特年仅16岁。但在阿森纳效力的14年间,沃尔科特始终没能达到人们的期望,状态最好的赛季(2012-13),小老虎也只是收获14个进球和10次助攻的中流成绩,和他曾经的发展模板欧文相比,小老虎的这一点成绩完全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在已经结束的2017-18赛季,小老虎转投埃弗顿,终究是没能在阿森纳证明自己。

沃尔科特的离队,对于阿森纳来说,是具有象征性意义的转会。无论是效力时间、教练重视,还是球迷期待,小老虎都绝对是温后期最让人期待的枪手。他的离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温格已经放弃了以塑造青训枪手为核心的建队思路。

为什么06年的欧冠决赛,成了枪手造星工厂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注意了,沃尔科特的离队,是温格已经放弃这样的思路,而不是开始放弃。在沃尔科特离队之前,温格已经在过往几年加大了收购成名球星的力度,从波多尔斯基到厄齐尔,从卡索拉到扎卡,从奥巴梅扬到姆希塔良,温格调整建队策略的动向非常明显。

2017-18赛季的阿森纳已经走到了俱乐部历史发展的关口,混迹欧联的处境不会让热爱枪手的人感到满意,调整建队策略,是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做出的改变。除了沃尔科特,英伦五虎之一的吉布斯也是在上赛季离队,此外,还有科克兰离队,詹金森外租,威尔希尔的续约迟迟没有落实。这些细节都在反映着阿森纳和温格为顺应时事、扭转颓势所做的改变,然而,上赛季最终的结局是球队一无所获、联赛远在四名之外、温格提前宣布卸任主帅一职,至此,从成绩方面讲,阿森纳从2006年开始的年轻化策略,称不上成功。

为什么06年的欧冠决赛,成了枪手造星工厂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图:克劳利在上赛季前离队,进一步表明了温格调整建队策略的态度

而伴随着近两个赛季在转会市场上重金投入,拉卡泽特、奥巴梅扬、姆希塔良等人的到来,枪手在中前场位置留给年轻球员的机会已经非常有限。如果在世界杯结束后,球队注重补充短板,那后防线上的枪手青训球员也将面临主力的竞争危机。何况接任枪手的主帅并不一定和温格的喜好相近,几乎可以确定,曾经属于年轻人成长乐园的阿森纳,恐怕将会一去不复返了。

为什么06年的欧冠决赛,成了枪手造星工厂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温格在06年之后的几次人才策略转变,都没能取得成功呢?或者换个角度说,是什么原因,导致枪手在过去十几年里,一些在刚出道被广泛看好的球员,并没能达到理想的高度呢?

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如果把球员、球队相关的因素大致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那导致阿森纳温后期青训成果不佳,既有内因,也有外因。

首先是球员自身的问题,包括球员的心理素质和自制力,这是最大的内因。

为什么06年的欧冠决赛,成了枪手造星工厂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沃尔科特在2010年世界杯前曾对媒体说,“四年前入选英格兰参加世界杯的大名单,对我而言是动力,更是压力。我成了这个国家足球最大的希望,但在另一方面,也成为了这个国家足球最大的失望。”

年少成名的球星如何把控自己的心理压力,如何在心理素质并未成熟的少年时代不被媒体所左右,其实很难。观察近十年来,与这批温格调整用人策略后的年轻枪手同期,世界足坛伤仲永的例子不胜枚举。最典型的莫过于巴萨曾经的“下一个梅西”博扬,以及“才华十倍于梅西”阿苏林。与他们相比,沃尔科特、吉布斯等枪手,并未成长为球队的领袖级球员,其实并不是小概率事件。相反,在才华兼具的情况下,强大的心理素质,可能更重要,就像如今在曼联的拉什福德,以及几年前的凯恩,都是属于受到媒体干扰非常小的球员,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很少出现在媒体视野,但却让人感觉每个赛季都在稳定的进步。

除了球员的心里素质,自制力也是影响一个球员成长的关键内部因素。

为什么06年的欧冠决赛,成了枪手造星工厂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伦敦纸醉金迷,虽然并不是所有枪手都沉迷于都市繁华的夜市,但年少成名的球员更容易缺乏自制力却是社会学的普遍现象。在这一方面,威尔希尔是年轻枪手缺乏自制力的典型。在2004年前后,这位被不少枪迷视为“太子”的潜力核心,不断出现在英国小报的视野中,抽烟、吸食大麻、泡吧,他做的这些可能和英国社会普通年轻人并没有两样。但他是职业球员,职业球员的身体素质是他们在这个职业中赖以生存的最大资本。不珍惜自己的身体,对于职业球员来说,其实就是不尊重自己的职业。近几年来,威尔希尔屡屡在球场上遭遇伤病,已经逐步步入中年的他,在身体方面也并未成长得足够强壮,对于一名在英超竞争的中场球员,身体素质往往会有决定性的作用。

威尔希尔的例子并不是孤例,事实上,即使不谈已经早早离队的阿德巴约、本特纳等人,枪手阵营中和威尔希尔一样缺乏自制力的年轻球员并不在少数,如今,屡屡出现在时尚圈的贝莱林,明显是又一个成长期后劲不足的“前伤仲永”球员。

第二个内部原因,是球队的影响。

为什么06年的欧冠决赛,成了枪手造星工厂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温后期枪手的主力阵容普遍由年轻球员占据,尤其是在厄齐尔和卡索拉加盟之前,阿森纳的中场核心是法布雷加斯等年轻球员。青年才俊充满了想象力和爆发力,但在稳定性和抗压力方面并未如人意。也就是说,核心球员过于年轻,对全队其他年轻球员的成长相当不利,这会使得其他年轻球员缺乏榜样的力量,在逆境时也缺乏跟随的动力。事实上,这种情况多年来并没有被温格所改善,也成为长期被枪迷吐槽的地方,即阿森纳队内并没有真正的领袖,尤其是在两大中卫也逐渐伤病频繁。这种情况下,枪手屡屡在遭遇硬仗时溃不成军,缺乏放手一搏的魄力和奋勇直追的动力。长期以往,容易导致年轻球员在自信心和抗压力方面难以成熟,进而制约了自身状态和能力的进步。

球队的影响还在于主帅的用人思路。让年轻人多“压一压担子”,并没错,但关键是要做好“兜底”。阿森纳近几个赛季在阵容方面的最大问题是,往往在逆境时,队内找不到可以扭转局势的人,年轻人在这种时候临危受命,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随着球队成绩的不理想,继续使用尚在打磨期的年轻球员,并且要求他们将目标设定为重返荣耀,这其实已经有了饮鸩止渴的意味,或者,也可以用拔苗助长来形容。直到进一两个赛季,引进几名成名的中流水平球员之后。阿森纳大面积依靠年轻球员去拼搏的局面才有所改变。

说完内因,我们再来看看外因。

为什么06年的欧冠决赛,成了枪手造星工厂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英超对抗的激烈程度举世瞩目,凭借着高节奏的对抗,英超可以保持足够的球迷关注度。兼具力量和速度的球员在这个联赛中越发受欢迎,无论是克洛普打造的摇滚红军,还是瓜式曼城的快速推进,其鲜明特征便是进攻有速度,退防有秩序。前者在不断补充类型球员(马内、萨拉赫)之后收到显著效果,后者也是几乎更新了全队,才完成蜕变。这种革新的力度对于温后期的阿森纳来说,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但现实是足坛战术的趋势越发追求速度和力量,温后期的年轻枪手难以在这种现实中具有足够的竞争力。

同时,市场价值巨大的英超持续不断的吸引外籍球星加盟,各大球会可以依靠手中的资本引进合适的成品球员,迅速打造全新风格的战队。换句话说,就是留给阿森纳年轻球员成长的容错空间越来越小,因为一不留神,其他球队已经绝尘而去。这种现实,反应在阿森纳身上,便是在温后期几乎每个赛季,阿森纳都出现阵容上的残缺不齐,一次次在赛季关键的二、三月崩盘。

为什么06年的欧冠决赛,成了枪手造星工厂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图:温氏枪手的最后一个冠军,队内核心球员已经不是自家青训产品,而是近几年引进的成品球星

大量外籍球星加盟,英超早已不仅仅是“英格兰联赛”,而是“世界联赛”,现在的英超,早已不是依靠青训球员就可以打天下的时代。纵观上赛季的英超四强,当家球星极少是出自自家青训体系:百分曼城的中轴线阿圭罗、萨内、席尔瓦、德布劳内,利物浦的三叉戟马内、萨拉赫、菲尔米诺,曼联的进攻端卢卡库、博格巴、桑切斯,仅有热刺的主力阵容中,自家青训的硕果累累。但近几年来,热刺的年轻球员虽然看上去潜力无限,却也是有着步阿森纳后尘的苗头,他们屡屡在关键赛事中失利,主帅波切蒂诺更是一冠难求,将这归因于过多依靠年轻球员,球队缺乏沉稳气质,并不为过。

培养自己青训球员值得歌颂,但对于志在冠军的豪门球队,却并不值得过分提倡。用一个可能不那么恰当的例子来比喻,对于一支以争冠为目标的球队来说,成绩才是期末考试的基本分,而青训球员发挥如何,其实只是加分项。如果本末倒置,那诸如南安普顿这样的球星加工厂,或许也一样值得推崇。

为什么06年的欧冠决赛,成了枪手造星工厂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阿森纳的温格时代已经谢幕,但这位老人给球队留下的价值观却是长久的财富,他追求的足球艺术,塑造的球队风格,或许还会在这个俱乐部留下痕迹。但那个属于年轻球员的阿森纳温后期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