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眼里的“局部”,或许就是我们致力找寻的诗意世界!

艺术是什么?

艺术是感情的表露,

艺术使用的是一种人人都能理解的语言。

——《月亮与六便士》

陈丹青眼里的“局部”,或许就是我们致力找寻的诗意世界!

文丨旧故麻袋

如果说话是门艺术,那么用艺术的方式说话呢?会是什么?

我尝试在各类艺术节目上找寻答案,看到《局部》纯属偶然,源于一个阴差阳错的点击,而对于节目的主讲人陈丹青,我并没有过多的记忆,唯一的印象是停留在“理想国”墨刻书脊上的名字,与木心、白先勇、梁文道、窦文涛等人同列,所以最浅薄的印象,只是一位颇有影响力的文人,而令我意想不到的是,他竟然是一位画家,甚至还曾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教授和博导。

陈丹青眼里的“局部”,或许就是我们致力找寻的诗意世界!

或许人生轨迹离艺术太远,《局部》对我这类艺术熏陶零基础的人来说有些过于生硬,听不懂,有时候也是一种折磨,所以看完第一期就打算放弃了,当然放弃并不是因为陈丹青说得不好,他说得非常好,甚至可以说这样娓娓道来的讲述方式,比纪录片更具象,更生动,主要的原因是自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不够,看完不明觉厉,但没有吸收。

陈丹青眼里的“局部”,或许就是我们致力找寻的诗意世界!

后来隔三差五也看了几期,喜欢他讲述“千里江山图”的那种叙述方式,没有讲述画作如何的高深,对中国影响如何深远,而是讲述北宋王希孟的年轻与朝气,用作画之人来叙述画作,视角独特,还不会限于教条。

直到坚持看完几期之后,我才渐渐顿悟,这档节目的意义,不在于为你讲述艺术画作的博大精深,而是借陈丹青这双画家之眼,带领观众观看艺术杰作中为人忽略的局部,讲述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命不同寻常的故事。跟随陈丹青的眼睛,洞见幽微辽阔的万华世界,欣赏名画细节精彩。

陈丹青眼里的“局部”,或许就是我们致力找寻的诗意世界!

浅薄和无知就在顿悟的当下烟消云散,我开始爱上这种节目方式,一位讲述人,几副画,一位画家,一段历史,一些细枝末节的追究,就静静地听,静静地看,也听不腻,看不腻。

陈丹青眼里的“局部”,或许就是我们致力找寻的诗意世界!

《局部》有一种格调,这种格调恰巧是在其他节目中找不到的,它来自陈丹青身上独特的气质,有文人的文雅,也有时而戏谑的雅痞,不端着,讲述时像是听朋友唠嗑,你只需要端上一杯茶与他对坐。

陈丹青眼里的“局部”,或许就是我们致力找寻的诗意世界!

他曾说:拍《局部》本就是给不画画的人看的,让人们有点谈资可以装B。在他看来,装B就是装文雅,没什么不好。从这点上解读,《局部》不仅是一种消遣,也是一种熏陶。

陈丹青眼里的“局部”,或许就是我们致力找寻的诗意世界!

而他本人,给我们展示了中年男人最舒服的样子,严谨的话语、克制的身材、满溢的思想,就算是静静地坐在椅子上,也仿佛一个深沉的思想者。他没有老年人那种老气横秋和好为人师,在他看来艺术不该是高深的,那些被拿来衡量市场价值和美术技巧的条条框框,不是我们应该关心的,我们更需要在这些艺术作品中感受美的力量。

陈丹青眼里的“局部”,或许就是我们致力找寻的诗意世界!

时隔三年,陈丹青带着《局部》第二季回归公众视线,这一次,他身着白色衬衣行走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用画面和语言来讲述这些艺术品的历史,带我们走进不一样的艺术世界。

陈丹青眼里的“局部”,或许就是我们致力找寻的诗意世界!

《局部》有属于它的优势,它像是一把打开艺术之门的钥匙,让你在遇见艺术的同时,理解艺术。这场艺术之旅更像是一场人生之旅,听完这出“大师课”,让眼界变得不一样。

陈丹青眼里的“局部”,或许就是我们致力找寻的诗意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