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武威:移民的宜居宜業新生活

走訪河西走廊(1)

德吉新村社區位於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松山鎮,是該縣南陽山片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移民安置點,整排的兩層小樓、磚混平房加獨立院落盡顯藏式建築的別緻。該社區主要安置天祝縣東坪、哈溪、朵什、大紅溝、賽什斯、西大灘、安遠、松山等8個鄉鎮、51個村的移民群眾,現已搬遷入住894戶390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77戶1642人。

德吉新村社區是武威市移民搬遷示範基地之一。該市4個縣區中,古浪縣為國家六盤山貧困片區縣、天祝縣為“四省藏區”貧困片區縣,民勤縣、涼州區為省定“插花型”貧困縣。居住在當地高寒山區的貧困人口,年年扶貧,年年無法脫貧,甚至是越扶越貧。為此,武威市大力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先後建成古浪黃花灘片、天祝南陽山片、涼州鄧馬營湖等一批移民搬遷示範基地。移民已實現“當年下山、次年脫貧、三年致富”的目標。實踐證明,易地扶貧搬遷是一條拔窮根、挪窮窩的根本舉措,受到群眾的普遍歡迎。

易地搬遷 減貧效果凸顯

據瞭解,2011年,武威市貧困人口56.07萬,貧困面為35.44%。通過近年來不斷實施生態治理、扶貧開發與新農村建設高度統一的易地扶貧搬遷“組合拳”,到2016年底,該市共建成移民安置點108個,世代生活在高寒山區的2.89萬戶、11.07萬人順利移民搬遷,全市貧困人口下降到8.32萬,貧困面下降到5.65%。

2016—2017年度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的實施,使武威市生活在祁連山高海拔貧困山區和生態惡化沙區、乾旱區的4.86萬人實現易地扶貧搬遷,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47萬。截至2017年底,全市累計投入農牧民易地扶貧搬遷資金約90億元,主要用於產業發展、住房建設和基礎設施配套,已建成住宅11899套,搬遷安置移民5839戶23393人。今年計劃新開工建設3123戶10965人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目前正在加快項目前期工作。

古浪縣南部山區山大溝深,行路難、就醫難、上學難、飲水難、就業難、增收難問題突出,“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古浪縣自2012年以來,先後在黃花灘移民區開工建設12個移民點和綠洲小城鎮,使移民住宅與水、電、路、渠、林等基礎設施和教育、文化、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同步配套,確保移民群眾能夠搬得來、留得住、過得好。

古浪縣委書記李萬嶽說,截至去年底,該縣已累計搬遷移民1.47萬戶5.94萬人,其中黃花灘移民區1.02萬戶4.28萬人,綠洲小城鎮2253戶7559人,南部山區8個收縮居住點2243戶9086人。今年該縣將再搬遷安置山區群眾315戶1297人。

引智借力 產業扶貧見效

易地扶貧搬遷不僅使移民實現了宜居,而且也解決了宜業問題。

天祝縣德吉新村村民蘇萬祿從偏遠山區的土坯房搬過來後,不僅住上了二層小樓,還擁有2座溫室大棚和9畝耕地,大棚種香菇,9畝地則種藜麥。一年收入在5萬元以上,加上合作社分紅,他家的年收入是搬遷前的5倍多,已順利脫貧。

為使德吉新村所在的南陽山移民區群眾儘快脫貧致富,天祝縣引進了菌業公司和甘肅遠達投資集團,促南陽山優質香菇規模栽培科技示範基地、藜麥種植基地落戶於此,鼓勵移民種植香菇、高原藜麥,建成了集種植、儲藏、加工和銷售為一體的規模化移民安置配套產業。截至目前,香菇基地有效帶動了500多戶移民從事香菇生產,解決了100多人就業。

截至2017年,武威市在移民區累計發展設施農牧業25.08萬畝、林果業21.75萬畝,實現了戶均2畝棚;移民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000元以上,較搬遷前增長2倍以上,最高比搬遷前增長了5倍。

在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的過程中,武威市把生態治理、扶貧開發與新農村建設高度統一,組合推進。對遷出區實行封山禁牧,輔助以造林、種草、散播等措施,生態修復成效明顯,水源涵養功能逐步增強。移民遷出區恢復生態用地72萬畝,恢復水源涵養林5.2萬畝,減少對草原破壞及影響面積418.8萬畝。同時,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有序推進新型城鎮化,加快培育小城鎮集群,通過人口的城鎮化集中居住,有效放大了基礎設施項目的集約效應、公共服務的組合效應和社會化服務的規模效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