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尚未青冰不釋 風多為患雨難成 ——品讀詩詞中的黑龍江清明時節

草尚未青冰不釋 風多為患雨難成 ——品讀詩詞中的黑龍江清明時節

草尚未青冰不釋 風多為患雨難成 ——品讀詩詞中的黑龍江清明時節

每當清明時節祭祀先人,人們詠到的詩詞每每都是唐朝的二首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唐.韓翃《寒食》

杜牧的詩中淅淅瀝瀝的春雨中多了些淒涼愁苦,只有尋找酒家喝酒禦寒消愁。韓翃飛花、斜柳,無奈的時過境遷。

這些詩歌不適合黑龍江的風土人情,我們應該在清明時節詠自己的詩歌。有人問黑龍江過去文化落後?是否有堪比唐宋的詩詞?在清初以後大批流人來到黑龍江省的寧古塔(今牡丹江)、卜奎(今齊齊哈爾)、墨爾根(今嫩江)、璦琿(今黑河)等地。流人即是流放發配的罪人,他們並不全是十惡不赦的匪盜,除了平民百姓和旗人外,還有一些是由於各種原因流放到黑龍江的文化名人和朝廷大臣。

草尚未青冰不釋 風多為患雨難成 ——品讀詩詞中的黑龍江清明時節

流人中的一些文人和官員們在龍荒朔漠的邊陲,留下了薈萃的詩歌文集。詩歌從多角度地反映了當時黑龍江的風土人情、風景地貌及節令氣候等,內容包羅了各種經濟生活、地方風物、少數民族習俗,對研究黑龍江歷史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方拱乾(1596-1666),安徽桐城人。明末清初著名詩人、書法家。因順治十四年(1657)科場案牽累而被流放。方拱乾的《何陋居集》寫於寧古塔,堪稱黑龍江現存第一部詩集,史料價值極高。他在《清明》三首中有如此地描述:“邊城不見柳,人說是清明。此日新楓火,終年故國情。荒塍看曉犢,江樹聽春鶯。客夢甘廖遠,徒為令節驚。”詩人所在的寧古塔地區,也就是今黑龍江牡丹江地區,清明時節詩人還未看見柳樹開,就有人說是清明瞭,此番景象與詩人所在的江南清明柳絮紛飛截然不同。

草尚未青冰不釋 風多為患雨難成 ——品讀詩詞中的黑龍江清明時節

清代滿族詩人英和(1771-1840),道光八年(1828)因監修孝穆皇后陵工程不堅一案,被革職查辦,發往黑龍江卜魁城(今齊齊哈爾)。三年後赦還京城。英和流放期間創作了不少讚美黑龍江風景節令的詩詞。在其《卜魁集》中的《清明》吟詠道:

舊事殷殷思舊歲,清江碌碌度清明。

月末日往憐時節,北轍南轅異客程。

草尚未青冰不釋,風多為患雨難成。

墓田林木牽人意,卻喜孫枝已向榮。

一副黑龍江齊齊哈爾地區清明時節氣候特點的畫卷,沒有飛花柳絮,有的是草未青,地面的冰未開化,每日的大風肆虐,像是有雨確怎麼也下不來。雖然是流放此地,但是詩人才情高雅,心態平和,對生活充滿美好憧憬,發出了“墓田林木牽人意,卻喜孫枝已向榮”的感慨!

民國初年到黑龍江的報人魏毓蘭也有詩寫清明,他在《卜奎竹枝詞》中有詩云:“踏青天氣過清明,三月郊原草未生。風雪一簾人悄悄,飛來雁語兩三聲。”描寫黑龍江齊齊哈爾地區清明時節場景,可謂惟妙惟肖。郊外草未發芽,風雪路上人稀少,天空中早來的大雁發出稀稀落落的鳴叫。

草尚未青冰不釋 風多為患雨難成 ——品讀詩詞中的黑龍江清明時節

魏毓蘭在《黑水詩存》收錄一首清明的詩《春雪》:“已過清明兩見雪,龍城三月不知春,嫩江冰泮添新漲,又聽漁家卜歲頻。”黑龍江人多麼熟悉的自然景緻,每年清明以後龍江大地還會有一兩場風雪。陰曆三月份春天的腳步姍姍來遲!嫩江等江河開始跑冰排,冰巒疊起堵塞河道,造成凌汛。江面上一片片的冰塊連綿不斷,互相撞擊著順江而下。

草尚未青冰不釋 風多為患雨難成 ——品讀詩詞中的黑龍江清明時節

(照片來自網絡)

草尚未青冰不釋 風多為患雨難成 ——品讀詩詞中的黑龍江清明時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