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重載獨輪車日行八十里

筆者16歲初中畢業,在20歲當兵前幹過幾年農業。除入伍前當過一年生產隊會計外,其它農活基本都幹過。在所有活計中,對手推獨輪車印象最深。

早年父輩推的獨輪車還是木輪,很是費力。我還只有7歲時就在車前栓根繩為父親拉套。鄉間獨輪小推車的車架也稱上盤兒,分平板式、簸箕式和兩廂式等, 根據需要使用各取所需。一般走街串巷做小買賣的多用平板式,上面平放一裝貨的筐或箱等。掃硝土的多用簸箕式。而裝載重量或體積較大物品如磚、坯、柴禾時就要用兩廂式了。裝秫秸、玉米秸、散柴禾時還要在車前後和兩邊各綁一根木棍作架,農村叫它“鞅杆”。

農村很多家都有小推車,小孩常當玩具推著玩,早早就都學會推小車了。六十年代初已都換成膠輪,比木輪輕鬆多了。我十幾歲時常跟妹妹推小車去地裡拾柴禾,多為半截的玉米秸或散柴禾,車裝的象模象樣,200多斤比挑擔省勁的多。也推過磚或磚坯,因骨重好裝,加上我家車是老式大上盤兒,載重達五百斤。

我印象最深的是1964年剛過了春節,我和父親與鄰居等5人每人一輛小車推著秫秸去淶水縣山裡換穀草。秫秸是上年秋後生產隊的高粱只扦了穗不要秸而推回家備用的。去前將秫秸只揀高、直、粗的並去掉葉捆成大捆。每車左右各裝兩捆,車前橋上象高射炮樣左右各戳一捆。一捆重70斤左右,每車載400斤上下。第一天從雄縣城東我村出發,經縣城、白溝到新城共80華里。中間休息兩次,午飯就在路邊啃自帶的涼硬的高粱餅子。到新城天已傍晚,住店休息。那時哪有什麼襯衣,就是空心棉褲、棉襖。一路上汗已溼棉衣裡子,人們紛紛脫下棉衣在火上烤乾。晚飯是用自帶的高粱面做的疙瘩湯,好賴吃口熱的稀的。我因沒怎麼走過遠道,腳上起了泡,只好挑開擠幹。後來找到竅門,推車步行不能將重心放到腳上,而要放到腰和屁股上,屁股隨車的重心左右擺動,雙腳隨屁股的動向被動邁向左右前方,這樣果然腳不再磨泡,而且全身也輕鬆許多。

次日晚住淶水縣城。第三天到永陽趕集,把秫秸賣給當地蓋房打箔的農戶,再從當地農戶中收買穀草(穀子秸杆),回來賣給生產隊作牲口飼料。來回一躺五天時間,每人能賺將近三十元。回想那時的苦累艱辛,真是感慨萬千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