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笔杆子才能写的“贵族”材料,掌握这些秘诀后职场谁都能写!

职场研究材料对写作功底要求较高,通常包含学术研究、调查报告、工作经验,等等。

行文上一般具备独特的看法、新颖的见解、深刻的理念、严密的逻辑、个性化的语言风格等特点,这也是对职场“笔杆子”的逻辑分析、文字基础和思维水平的考验。

只有笔杆子才能写的“贵族”材料,掌握这些秘诀后职场谁都能写!

一、鲜活的视角

我们在起草研究类材料时,如果盲目下笔,相信很多人都难以为继,更难写出高水准的令领导满意的材料。

撰写职场研究类材料,首先就要理解“研究”二字。

换句话说,就是着眼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进行的深入剖析挖掘,通常采用有计划与有系统的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的方法,从而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应尽量把握三点:

首先,指向要明

撰写研究性材料最忌讳的是目的不明确,没有明确的目的,很难有清晰的思路。这就要求在下笔之初,务必明确研究的主题、研究的方法、实现的效果。

其次,开口要小

写研究性材料切忌面面俱到,什么都想涉及、什么都想解决,那样只会是什么问题都研究不透。因此,在确定研究方向后,就应找准某个点,实施精准破题。

再次,观点要新

确保观点新颖,前提是笔者对问题必须有深入了解,并且掌握当前最新讯息、数据、成果。以此为基础,还需要坚持实践挖掘,注重科学性、规律性、群众性,总结提炼出灵光一闪的观点和思考。经常撰写研讨文章的朋友应该清楚,不同刊物稿件审核有不同标准,但最具共性的一条,肯定是有新意,其次才是语言流畅、结构合理等方面,所以起草研究类材料时务必开动脑筋,大开脑洞写自己的东西。

只有笔杆子才能写的“贵族”材料,掌握这些秘诀后职场谁都能写!

二、精实的论据

研究类材料一个重要特性是源于问题、终于实践,必须有实践载体作为支撑,摆脱盲目脑补和纯粹的材料观。实践感到,有三个步骤必不可少。

首先,有充分的调研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同样没有调研,研究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就会缺乏真知的来源和实践的意义。调研这个环节虽然繁琐,但始终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1927年,毛XX为了弄清中国农民运动的实际情况,到湖南乡下调查了32天,实地考察了5个县的农民运动情况,写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篇不朽的著作。而一些职场“笔杆子”,不少时候是为了调研而调研,发个问卷、搞个座谈、看个软件、出个报告,就算完成调研了,其实多数时候都是走了形式丢了实情,如此调研之风必然难以写出高质量的研究材料。

其次,有充足的资料

研究材料绝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运用“信息网络”快车道,善于搭“他山之石”这个快车,使得研究工作高起点介入、高效率展开、高标准完成。同时也需认识到,资源共享并不是“拿来主义”,而是通过消化吸收后,提炼升华为化为自己的观点,大概可以分为

“广泛筛选——逐个研读——摘抄要点——综合吸收”这4个步骤,最后结合实际确定写作思路和观点。

再次,有充实的举措

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对策措施部分,是研究材料的核心所在。通常应具备3个标准:其一,精准科学的研判,就是对问题研究分析透彻,出发点符合实际情况,有可研究之处;其二,大胆新颖的理念,就是思路观点突破常规,又有较强的科学性,让人感到可以尝试;其三,实在管用的方法,就是阐述的具体内容与实际贴得紧,拿来可用,操作性比较强。

只有笔杆子才能写的“贵族”材料,掌握这些秘诀后职场谁都能写!

三、深度的逻辑

研究类材料好比是材料界的贵族,既有华丽的外衣,也有深厚的内涵,还有协调的体态。因此,在起草研究类材料时,务必讲究逻辑的严密性和连贯性,需要准确把握3个特点。

首先,要有严谨性

材料严谨与否,主要体现为逻辑架构和语言措辞是否经得起推敲,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前后矛盾、结构混乱、论据失真,等等。包括我们机关的同志,材料方面的问题也不少,较为典型的是工作报告,总结成绩过满,查找不足过激,有时候光看标题就不对头,比如前面讲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有效,后面又说政治工作还不深不细不实,明显的前后矛盾、自我否定,这类问题尽量避免。

其次,要有衔接性

研究材料应该是一个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的整体,讲究思路的连贯性和语言的流畅性。特别是没有经过系统写作培训的同志,思维容易跟随惯性跳跃走,这就容易导致思维的不连贯。

再次,要有预见性

为什么这么说?简单分析一下,比如安全工作,目的是针对某个现象提出思考和见解,不一定立马会发生,但存在理论上的可行性,可以说有一定的预见性;再比如经验材料,目的是总结归纳实践成果,以提供他人学习借鉴,对于借鉴者来说其参考价值也存在一定的预见性。

因此,职场起草研究类材料,应注重虚实结合,“实”就是有据可循、拿来能用的思路和举措,“虚”就是未经实践检验,但理论上可行的观点和见解,如此才能构成一个有味道,也有嚼头的职场材料。

只有笔杆子才能写的“贵族”材料,掌握这些秘诀后职场谁都能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