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鄠邑區:清代鄠縣龐光鎮城隍廟旗杆楹聯賞析

西安市鄠邑區:清代鄠縣龐光鎮城隍廟旗杆楹聯賞析

西安市鄠邑區:清代鄠縣龐光鎮城隍廟旗杆楹聯賞析

陝西西安市鄠縣是周秦漢唐十三朝古都西安的京畿之地。鄠縣南部20裡之龐光鎮地處秦嶺腳下,自然風光旖旎,氣候溼潤。龐光古鎮為鄠縣六大古鎮之一,有400多年的建鎮歷史。宋朝真宗執政時,曾任樞密副使的第一狀元楊礪就出生在這裡。該鎮有座城隍廟創建於清朝乾隆十四年(1750)。廟的山門前立有鐵旗杆兩個。其高16米,比陝西三原縣城隍廟的旗杆還高3米。其底座高1.5米,旗杆為圓錐形體,從下到上鑲嵌有三層方口形鐵旗鬥。旗杆上有一副楹聯曰:

天柱凌日月;

地鬥攬滄桑。

上聯“天柱凌日月”的意思是誇讚旗杆高聳入雲,像插入雲霄的柱子一樣偉岸,其形可以凌空直上,與日月同光輝。凌,在這裡用的巧妙。上聯的用意還與旗杆上纏繞的青龍相關,東日西月,鳳凰飛天相照應。下聯“地鬥攬滄桑”說的是旗杆鬥如同大地,大地如鬥,它包容著世事紛擾,承載著滄桑歲月。攬,在這裡也用的恰如其分,大有敢作敢當的男兒氣概。讀罷,不由使人想到過年時我們給天地神寫的對聯“天高懸日月;地厚載乾坤”。城隍,是護衛城池,保佑終生的神。該廟初建時,由當地掙了錢的爐客首先倡導,並捐銀子600兩。達官和商賈,鄉紳凡33人捐銀無數。歷時六個月建成。旗杆上的上下聯平仄相諧,對仗工整,意境高遠,簡明扼要。對聯緊緊抓住城隍神的作用與旗杆的形態,抒發作者對神靈發威,懲罰惡人,賞罰分明,保一方平安的期待。古人曰:b百年看滄桑,人人都一樣。是的,那時,我們都是一粒塵。榮華富貴,善善惡惡,是是非非,真真假假等都會成為過眼雲煙,惟獨城隍神和旗杆依然在這裡為子孫後代祈福。這幅對聯作者名諱至今不詳。

遺憾的事情還是發生了。民國九年(1920),寧夏海原縣發生大地震時,鄠縣大地猛烈震動,這裡東邊的旗杆忽然傾倒在地。大震後,龐光鎮的城隍社研究集資於是重修了城隍廟,重新豎起了高高的旗杆。誰知38年後,在全國一片大鍊鋼鐵的運動中,兩個鐵旗杆被一聲令下,放到在地,接著就拉去煉了鋼鐵。廟內的神像也搬到砸毀,廟移作他用。值得慶幸的是這副鐵旗杆楹聯至今還留在老一輩人的記憶深處,也編入了《龐光古今》一書中。

西安市鄠邑區:清代鄠縣龐光鎮城隍廟旗杆楹聯賞析

西安市鄠邑區:清代鄠縣龐光鎮城隍廟旗杆楹聯賞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