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秦州大湾村丨土房,土路,剪不断的乡愁,我的眼睛早已湿润了


在秦岭的大山中行走,我有一种莫名的伤感,每每看到一些老旧的房子,我总会驻足良久,任思绪飞跃万水千山。有时候感觉时光飞快,但更多的时候是为贫穷的村庄而叹息,几十年过去了,村庄还是如此,土墙、土路、鸡叫、狗吠、驴唤,依稀找到了童年的影子。

石棉瓦搭在墙上就是一个简易的屋顶,站在高处,我不知道这样的房子是主人的还是存储东西的。树叶的影子镶在屋顶上,斑斑驳驳的如同被稀释了的墨汁,越发显得土黄。

老房,苍老而悲凉。我们还总是为旧房的消失、为农村众多的老手艺老家什的消失、为农村众多的老民风民俗的消失感到遗憾和焦虑。我忽然觉得,这都是历史前进的一个过程,正如人的新陈代谢,总是有旧的去掉,能久远的传承能保存固然很好,若被时代淘汰,其实也大可不必内心纠结焦虑。

这些土坯房越来越少,很多人不愿意看见它们,觉得寒碜,觉得苍凉,认为这是贫穷的标志。可我总喜欢看,它不仅勾起我心底的乡愁,更重要的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我想过不了多久,这些老院终将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给后人留下许多遐想。

一辆废弃的三轮车终于走完了自己的历程,被遗弃在打麦场,我不知道这是时代的进步还是倒退。

被丢弃的石碾孤零零地躺在大地的怀抱,它也许是在倾听秦岭的呼吸。

现代化的三轮车不用了,石碾不用了,重新开始用牲口,骡子无助的眼神瞅着路过的我们。

这个打麦场和三十年前没什么两样,还是那样的宽广,不一样的是麦朵比以前少多了,种粮食只能解决温饱,人们更多的是外出务工。在打麦场走一圈,童年的画面如同放电影一般在我脑海里一一闪过,大人们在烈日的暴晒下挥汗如雨,孩子们不知疲倦的在麦草中玩捉迷藏。可惜这样的场面再也回不去了,我心里的情愫如同奔腾不息的渭河之水,随着时光的飞逝奔向远方,汇入大海。


远去后,猛一回头,村庄在郁郁葱葱树林的环绕下若隐若现,如同碧波荡漾中的一叶小舟,落寞而孤寂。

一株野草,小时候我们叫它“马家大爷”,都市中很少见它,离去的时候我不由得多看了几眼。穿行在寂静的村庄,一块石头,一棵老树,一段残垣断壁,总勾起我深深的回忆。回不去的故乡,抹不去的乡愁,看着眼前的一切,我的眼睛湿润了。喜欢秦岭的朋友,请转发、收藏、评论,欢迎点击关注本头条号“忆秦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