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身邊的智囊,道衍和尚的本事比漢朝的張良、陳平和蕭何等人如何?

蒼瀾鴻烈

姚廣孝和張良是一類人,策士,格局感非常強,能一眼看出事情的關鍵所在,直指要害切中肯綮。陳平是個陰謀家,司馬遷離他這麼近,都搞不大清楚陳平到底做了些什麼,可能是主持秘密戰線的。蕭何則類似列寧時期的斯大林,任勞任怨,繁瑣具體的事務都他來做,不知不覺間掌握了巨大的權力。

在建文帝開始削藩後,姚廣孝堅定的勸說朱棣起兵。當時表面看起來大明兵強馬壯,起兵造反就是找死。然而姚廣孝看到了力量的變化,大明開國戰鬥中成長的軍隊已經衰弱,宿將們老的老死的死,新一代頂著父輩的光環身居要職,卻毫無能力。而朱棣不一樣,他駐守邊關,軍隊戰鬥力保持的較好,還收了不少最能打的胡人。所以造反從力量上來說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懸殊。

之後在戰鬥中,姚廣孝敏銳的發現了明朝軍事部署外實內虛,鼓勵朱棣進行冒險,直趨南京。因為他朱棣也是朱元璋的兒子,所以明軍的抵抗意志沒那麼強,一看勢頭不對,並不會真的拼命,朱棣的冒險成功了。

再之後是遷都,姚廣孝清楚力量來自北方,如果定都南京,要不了多久,北方為了對付強大的胡人,必然要出現強大的藩鎮,不然無法應付戰爭。不如干脆就定都北京。

對比張良,一樣起著類似的作用。張良因為是貴族世家,所以對天下格局很清楚。鴻門宴的時候就讓劉邦認慫賠罪,知道惹不起楚人。又讓劉邦明燒棧道以斷疑心。然而在項羽勢力撤退後,立刻暗度陳倉偷襲了三王,獲取關中。

這也是張良格局感好的體現,三秦已經接受秦政多年,老百姓被馴服的比較好,來了個不是他們的人的統治者,也能接受,只要這個統治者不亂來。要是換成楚人,他們絕對只接受他們認可的統治者,你偷襲佔了地方根本沒用。

佔了關中後就有了爭霸的穩固根據地,之後組織反對楚人霸權的聯盟,也是張良功勞。這個聯盟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最終彪悍善戰的楚人被數量打敗了。


尋常味

說到底,不同時代背景和環境的歷史人物的所謂“本事”是很難進行比較的(並且似乎並不值得),網上多有中國歷史人物誰最厲害、中國歷史人物誰的綜合能力最高這些“比較”,說說玩玩無妨,當真未免有關公戰秦瓊之嫌。

(姚廣孝劇照)

如果硬要論一論,漢初三傑中的蕭何、張良和六出奇計的陳平,所處的時代、所憑藉的平臺和相對應所成就的宏圖偉業,竊以為道衍和尚(姚廣孝)或許還是比不過。

不過,如果要談本事,也就是個體自身的能力和對其他社會資源的調動能力,姚廣孝的本事即使不是比較大,至少也比較綜合全面。

靖難之役起,朱棣的進退決策大多依賴姚廣孝的建議,最主要的是,他向朱棣提出:

毋下城邑,疾趨京師。京師單弱,勢必舉。

這種戰略性的建議,和張良大格局大視野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差相彷彿。

戰事初期,姚廣孝輔佐燕王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朱高熾在北平城內嚴密部署,拼死守衛,併成功擊退李景隆的圍攻,這反映出姚廣孝不但在軍事領域,而且在行政後勤等領域都有傑出的“本事”,這和蕭何的擅長板塊就有點重合了。

史書評價姚廣孝:

道衍定策起兵。及帝轉戰山東、河北,在軍三年,或旋或否,戰守機事皆決於道衍。道衍未嘗臨戰陣,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為多,論功以為第一。
成祖奮起方隅,冒不韙以爭天下,未嘗有萬全之計也。乃道衍首贊密謀,發機決策。

總之,姚廣孝對於朱棣,具有舉足輕重並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從功能上套用朱棣爹地重八哥的班底來比附的話,或許可以算是李善長和劉伯溫的合體。

而因為姚廣孝有道衍和尚這層身份,對於“冒不韙以爭天下”的朱棣,還有精神導師的意義,某種程度類似無學祖元之於北條時政,其重要性又有進一步的提升。

太祖、太宗(成祖)朝,以文臣位列功臣配享之列者,僅有姚廣孝一人,姚廣孝的功業和在明初的特殊地位,可見一斑。

但是,蕭何、張良甚至陳平,都沒有姚廣孝這麼譭譽參半,這也算是姚廣孝為自己的選擇付出的代價。

談古論金,掰開揉碎歷史的人性和技術流呈現給您


談古論金

我個人覺得是比他們張良、陳平和蕭何等都厲害的。張良主要側重謀略,陳平是謀略和治國皆有,蕭何則主要側重治國。

但被稱為“黑衣宰相”的道衍和尚姚廣孝,則是在謀略,治國,文學,宗教方面都頗有建樹,可以稱得上是複合型的不世之材。


謀略與治國

道衍和尚姚廣孝在被人舉薦和燕王朱棣之後,與朱棣相談甚歡,一見如故,所以很快就隨朱棣來到了北平。在朱棣造反奪權的“靖難之役”中,姚廣孝可以說是居功至偉。無論是他鼓動朱棣下定造反決心,還是讓朱棣繞道南京,直取都城,都給朱棣的造反事業提出了決定性的建議。因此,姚廣孝的謀略在當時而言,可以說是舉世無雙。


朱棣造反成功後,道衍和尚姚廣孝也開始在他身邊輔佐朝政。他受朱棣的任命,一手負責朱棣遷都北平的相關事宜。並且在朱棣北伐蒙古的時候,他經常留在南京輔佐太子朱高熾,兼而教導皇長孫朱瞻基,為明王朝的安定做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


文學與宗教

不僅僅謀略與治國舉世無雙,道衍和尚姚廣孝在文學與宗教上也是頗有建樹。在大才子解縉被殺之後,《永樂大典》的編纂工作也因此停頓了下來。而此時的姚廣孝則被任命成了《永樂大典》和《明太祖實錄》的最高編撰官,在文學和歷史上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姚廣孝原本就是和尚,對佛教感情深厚。明成祖朱棣年間,武當道教聲名鵲起,佛教也因此逐漸落敗。姚廣孝見此,便主動擔任了佛教的護教,並且還整理了佛教的傳世經典《道餘錄》,為佛教的流傳與發展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我的結語

道衍和尚姚廣孝博學多才,在建文帝朱允炆削藩之際,抓住時機力勸朱棣造反,最後不僅讓朱棣成功當上皇帝,自己也功成名就。姚廣孝無論是在謀略和治國上,還是在文學與宗教上,都是屈指可數的不世之材,所以比起漢朝的張良、陳平和蕭何等人,顯然是更高一籌的。

各位親愛的網友,你們覺得呢?


老魏聊歷史

對這個人的評價歷來各有說法,站在不同角度譭譽參半。首先他作為和尚參與奪位之爭,即所謂靖難之役,運籌贊畫,算無遺策,並預見到朱棣能夠成功,顯示了他目光如炬的獨到政治眼光。但朱棣奪位畢竟是大明王朝的內鬥,搞內耗打內戰傷害的是百姓,使人民飽嘗戰亂,流離失所,民不聊生。而目的是為了皇位,實在叫人分不清正義在哪一方。從這個角度看,姚廣孝幫助野心勃勃的朱棣,實是有違忠孝正道。朱棣奪位後在南京血洗朝野,殺了很多人,實在沒有進步意義,你這和尚就造孽不淺了。也就無法與張良、陳平等人相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