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把人發送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披甲人是什麼身份?

差距_146881333

寧古塔這個地名在清朝有著令人膽顫的含義,那是一個還沒有工業開墾土地的年代,在國家的邊緣地帶還有著眾多蛇獸橫行、瘴氣橫生的蠻荒禁地等待著人們的探索,寧古塔的位置主要包括現在黑龍江的一部分以及俄羅斯到海參崴一帶的一大塊領地,幅員遼闊難以丈量。


在清朝入關之前,這裡只有少部分的女真人土著在此活動,他們主要依靠採集人參,射殺水貂、水獺獲得毛皮與中原王朝交易,靠著漁獵為生

披甲人等同於邊防民兵

在清朝入關之後,因為北面俄國的勢力逐漸膨脹,為了抵禦俄國的侵略,清朝皇帝開始逐漸將這裡打造成了邊防重鎮,將很多在中原內收編的降兵降將發配往了寧古塔,將他們駐紮在了這裡,為清朝守起了邊疆,抵擋起了俄國人的入侵。

這些從中原發配而去的降兵降將就被稱之為了披甲人,披甲人除了分佈在寧古塔之外,發配到全國的各地的漢人降兵降將也被清朝稱之為了披甲人。


可以說披甲人就是清朝駐紮鎮守在清俄邊境的邊防士兵,但是他們的性質有點像民兵,他們沒有戰事的時候就靠開墾土地養家餬口,有了戰事就會拿上武器披上盔甲去作戰,一旦被髮配到了這裡,子子孫孫後代都不得離開,只能在這裡紮根散葉,為這裡增丁添口,除非有特殊的赦免才能離開。

披甲人並不是寧古塔的統治者,他們位居在寧古塔地位的中層,在他們的上面是滿清的女真人,這些女真人是滿清旗人,有著非同尋常的地位,清朝就是依靠著這些旗人擔任寧古塔的將領,控制著這些漢人降兵降將的。


發配寧古塔的恐怖

因為後來兵事的減少,清朝獲得披甲人的渠道變少了,所以他們只能通過在寧古塔當地重新編練士兵擔任披甲人。

為了填充寧古塔的人口,清朝會將很多犯了重刑的犯人發配到寧古塔,對於當時的很多犯人來說,發配到寧古塔一點都不亞於死刑,因為這一路上路途遙遠,只能靠步行,對很多人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折磨。

而且這一路上山林茂密,虎狼橫行,在當時東北的大地上隨處可見兇猛的東北虎,稍有不慎就會被突然竄出的東北虎以及野狼咬死。


但能活著總比死了好,所以很多人只能安心的認命,乖乖來到了寧古塔。

在這些犯人中分兩種待遇

第一種是不為奴的,他們中有很多是因為科舉作弊以及各種文字獄等文事獲罪的,因為是文人的原因,所以給他們留有了一定的地位,在來到寧古塔之後能成為這裡的居民,可以在這裡世世代代的生活下去。
另一種就是給披甲人做奴隸的,披甲人辛辛苦苦的為清朝守著邊疆,難免是有脾氣的,為了安撫披甲人們的脾氣,清朝就會將一些案情卑劣的犯人發配給他們當奴隸,伺候他們,這就是給披甲人為奴的犯人。



這是個時候可能大家就會問了,是不是寧古塔這個地方有著一座聳天立地、怪異非常的巨塔啊?要不然為什麼會叫做寧古塔呢?

實際上寧古塔根本就沒有塔,這裡一片蠻荒,寧古塔這個名字的由來實際上是滿語漢化翻譯的叫法,在滿清的傳說中,他們的六個祖先是發源於此的,為了紀念他們的祖先,他們就將這裡稱之為了六個,六翻譯成漢語就是寧古,個翻譯成漢語就是塔,這就是寧古塔叫法的由來。

所以說清朝寧古塔的披甲人就是為清朝駐守邊疆的漢人民兵,明朝不少的士兵在被俘虜後就有一部分人被髮配到了這裡,他們成為了這裡的永久居民,成為了這裡的一部分,他們並沒有因為民族的原因被此處的旗人所輕視,他們受到了當地土著的歡迎,也為開墾寧古塔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清朝,寧古塔除了是蠻荒苦寒的象徵之外,因為這裡的民風淳厚,還是民風樸素的象徵。


孤客生

披甲人就是兵丁,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大頭兵”。有的答案說什麼寧古塔地方第一階級是旗人,第二階級是披甲,這是沒弄懂八旗制度,也沒弄懂駐防制度。

先說八旗制度。在民間說法裡,說八旗是“鐵桿莊稼”。什麼意思呢,說的就是八旗裡的旗人可以當“披甲”。八旗每個旗的每個佐領都有“甲額”,按照規定,滿洲、蒙古旗每佐領下有“驍騎”20缺,也就是有名為“驍騎”的“甲額”20個。旗人天生是沒有錢糧的,成年了,補上這個“甲額”了,就可以按照甲額規定的錢糧每月領取,這就是所謂的“鐵桿莊稼”。“甲額”有很多種,有驍騎,就是騎兵,是八旗的最主要的兵力,另外還有前鋒、親軍等高級兵種,低級兵種則有“步甲”,也就是步兵。其中,驍騎又叫“馬甲”,步軍又叫“步甲”,補上這兩種的人,統稱為“披甲”。

而寧古塔駐防,基本上都是八旗旗人,所以寧古塔駐防的“披甲”,簡單說就是普通的八旗兵丁。

這裡說一下什麼叫為奴。

在大眾的意識裡,八旗的奴僕是所謂的“包衣”,而實際上“包衣”並不是奴僕,他們只是在事實上服務於旗主家庭,而不是法律上的奴僕。清代法律上以“戶下人”為奴僕,比如說大戶人家有自己的家奴,那些就都是“戶下人”。八旗裡,只有旗主才有包衣,普通的旗人家,無論門第多高多有權勢,一般也只有戶下人,即家奴。

所謂“發給寧古塔披甲為奴”,即是將自由人變為戶下人,成為寧古塔大頭兵的奴僕。


橘玄雅

在清朝電視劇裡面,最常見的就是發配寧古塔為奴。而寧古塔到底是個什麼地方?而後來還有與披甲人為奴,這裡的披甲人有是誰?


寧古塔

如今寧古塔位於黑龍江的寧安縣,清朝時期被用來作為流放地區。至於寧古塔的地名由來,還要有一個傳說:

相傳明朝末年,有兄弟六人組建軍隊佔領此地,而努爾哈赤恰恰看中。在滿語當中,六是寧古的意思,個則是塔。努爾哈赤佔領此地後,按照滿語起名寧古塔。

在這之後寧古塔就作為後金的屯兵之所,在這之後也就轉變為清政府在黑龍江地區的軍事、政治中心。順治接手後,其管轄範圍非常之大,也漸漸變成了接收流放人員的場所。

披甲人

清朝實行的是旗人制度,旗人是最高等級的貴族。除此之外,清朝還分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種。其中阿哈是奴隸,披甲人是清朝建立時的降兵(多是漢人),而旗丁則是女真人。

所以披甲人其實是比八旗軍低一級的存在,但是地位不是最低的一批。被髮配過來的人的命運都很悽慘,因為披甲人曾經都是降兵,地位一直很低。如今手下還有比自己地位更低的人,可以預料這些人的命運如何了。


史之策

大家都以為送往寧古塔,在這苦寒之地流放,是十分痛苦的,其實未必。

首先、解釋一下寧古塔和披甲人。

寧古塔在東三省,是清朝龍興之地,清朝喜歡在此屯兵練兵,以備關內需要。這裡當兵的都是滿族、赫哲族等少數民族,也稱為披甲人。

其次、去寧古塔流放並不是十分痛苦。

清朝曾經多次搞文字獄,很多有文化的江南知識分子都被送往寧古塔流放,影視劇經常有表現,大家以為在寧古塔苦寒之地流放,當奴才是非常痛苦的,其實不然。

1.送往寧古塔流放,需要長途跋涉步行前往,而且是被士兵押解的,有時候還帶著鐐銬,這對於習慣江南氣候的讀書人來說,的確非常辛苦。所以在路上,不少犯罪的讀書人活活凍死和累死了。

2.一旦來到寧古塔之後,這些讀書人都是地主出身,瞭解耕作技術,而且文化知識非常高,這對那些披甲人來說,是非常崇拜的。披甲人都非常淳樸,他們往往不把這些流放的讀書人當奴才,對讀書人都非常客氣,這些讀書人也改善了當地的耕作技術,提高了當地的文化水平。

這一點,從清朝三令五申那些披甲人一定要嚴格管教為奴的流放讀書人可以看出來。

( 我是答者陳重山,多交流啊。)


白虎創業志

我們看清廷古裝劇,經常會看到皇帝動輒會對犯了罪的人說“發配到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永世不得回京!

那麼寧古塔是哪裡,真的有那麼恐怖麼?披甲人又是什麼人,什麼身份?

這種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的做法,也就只在清朝有,原因很簡單,寧古塔正是在滿清女真發源地的東北黑龍江牡丹江市一塊,當時這裡一直是屬於關外的,當年由鐵騎將軍吳三桂鎮守的山海關,滿清是十年無功,不得漢朝寸土。

而寧古塔也並非真的有塔存在,而是因為滿清相傳當時那個地方是重要部落重鎮,分別由六個重要將領把手,漢語的六是滿語的寧古,個是滿語的塔,民間常頌說這六個將軍的功績,日子久了到後來民族文化大遷徙,漢滿交匯,我們發現自己常說的六個將軍的六個剛好就是寧古塔的意思,念起來像個地名,朗朗上口,慢慢的也就這麼傳下來了。

至於披甲人,並不能簡單的認識為邊防士兵。因為邊防士兵,他在清朝是作為正規軍隊序列,社會地位還是比較高的,但是這裡的披甲人,大多是前朝投降將領或者士兵。滿清統治者覺得投降了的將領士兵與他們在同一序列不妥,但到底是士兵,不妨發配他們到邊疆去戍邊。

但是說到古代披甲人,那可不是好乾的差事,我們就說寧古塔這個地方吧,地處中國最北,與俄羅斯交界,常年天寒地凍不說,最主要是當時這裡還屬於煙瘴之地,鳥獸蟲魚,到處都是,到這裡戍邊,那可不是好玩的地方啊!所以披甲人常年倍受磨難,骨子裡也就有了種蠻荒原始部落人的習性,脾氣習慣怪的很,滿清也是為了體恤安慰他們選一些犯了罪的人給他們為奴,供他們差使,伺候他們,這樣奴隸的命運,大家也就可想而知了,日子能過的好麼?

但是,有趣的是,第一批給寧古塔披甲人為奴的人也許早早滅絕了,後來的奴隸過的倒是不差。

滿清派去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的一般是一些文字獄的犯人或者科舉犯人,到底來說他們都是有文化與知識的人。比如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呂留良家屬,金聖嘆家屬,特別是著名詩人吳兆騫,人家到了這裡可是如魚得水,詩人遇山水,活化成神仙啊!

他們到了這裡之後,因為自己的才學卓識,給當地人帶去了農耕,建築,製造等技術,帶去了學說,寧古塔的人也喜歡聽他們說來自京城的事,他們好多些來了這裡,反倒不是奴隸,漸漸變成了受人尊重的人,其中吳兆騫樂於此間的山水與民風淳樸都樂不思蜀了。

所以,滿清京都只知寧古塔,不解寧古塔。

但是,話又說回來了。被髮配到寧古塔,兩地之間何止千里,一路走過去,風餐露宿,又多是煙瘴之地,野獸橫生,沒有餓死,累死,被野獸吃了,那也就是自己的造化來了。


不書三少

流放者的夢魘

在辮子戲中,犯了大罪的人,除了被砍頭,就是被流放,也就是所謂的“

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了。

在正史上,從順治15年(即1658年)起,清朝就明文規定,“挾仇誣告者流放寧古塔”。寧古塔是滿語,直譯過來是“六個”(寧古意為“六”、塔意為“個”)。傳說,古時候有兄弟六人,佔據此地,故名寧古塔。清廷設有寧古塔將軍,管理盛京(瀋陽)以北,包括現在的黑龍江、吉林等地軍政大事。所謂發配寧古塔,一般是指流放到黑龍江東部的梅林縣。

而所謂“披甲人”,有點類似《冰與火之歌》中的守衛絕境長城的“守夜人”,他們給清王朝守衛著東北邊疆,條件苦,地位低。清廷為了穩定軍心,照顧他們,經常將一些犯人及其家屬發配給他們做奴隸,算是“戍邊補貼”吧。

和守夜人一樣,披甲人一般也都不是什麼善茬,不是窮兇極惡,也是橫行不法,最起碼脾氣好不到哪裡去,粗魯不堪。給這些人做奴隸,等待流放者的就只能是不停的受辱,受折磨,受虐待,再加上寧古塔又是苦寒之地,物質匱乏,犯人們雖然保住了小命,但真是生不如死。特別是那些生活在江南富貴之鄉的罪犯,來到寧古塔,給披甲人做奴隸,

真是一頭扎進了活地獄。

所以,很多人得知要被髮配寧古塔之後,有的就“自覺地”自我了結,因為實在受不了那份苦,遭不起那份罪。真去了寧古塔的,大多都殞命於此,客死他鄉,能活著回來的實在少之又少,都是些身體真的好,性格又真能忍的人了。


涓涓細流向海

在一些影視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犯有重罪的人及其家人,被“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這句話中主要有兩個名詞,弄清楚就全明白了。

1、寧古塔

是清朝的邊疆重鎮,在今天的黑龍江省海林市,長汀鎮舊古城村。曾經與盛京齊名,清朝在此地設有寧古塔將軍一職。

寧古塔地處東北,自然條件惡劣,所以是流放囚犯的主要目的地,曾有人形容寧古塔之地為"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

2、披甲人

地位低於軍人,高於奴隸,主要來源是,大清前期投降清朝的其他部族,作用是幫助大清王朝鎮守邊疆,所以披甲人一般世代居住在

邊疆

為了穩定邊疆,清朝通常會將一些犯了重罪的人及其家屬,發配給“披甲人”為奴,由於披甲人的地位本來就比較低,所以“披甲人”的奴隸命運更為悽慘。

由於寧古塔自然條件惡劣,再加上給披甲人為奴,命運更悽慘,所以很多人寧肯死,也不願去寧古塔。


一點點歷史

寧古塔是滿清王朝的流放地之一。比如流放西北、東北(寧古塔)、南方苦熱煙瘴之地,均為罪人流放之地。而”寧古”是滿語的6的意思,“塔”是個的意思。合稱6個。據《寧古塔記略》,當初佔據此地為六兄弟,故有寧古塔之名謂。至清入關立國、順冶年間,寧古塔地區是非常遼闊的,盛京(瀋陽)以北、以東,即圖門江以北,烏蘇里江東西兩岸,近日本海,皆為其地其境。

寧古塔地區之府冶寧古塔,則位於現黑龍江省寧安縣境內。寧古塔地區,常年冰封千里,天氣惡劣無比。被陷順治14年科場案的漢族詩人吳兆騫,就是被遣戍寧古塔達23年之久,後經滿族詩人納蘭容若之父納蘭明珠從中運作,方予贖還,還家後3年即亡。




有其文為證,“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這麼個人間地獄、塵世閻殿,怪不得方拱乾也說,”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

僅僅生活在這個地方,尚且已令人有膽戰心驚、毛骨悚然之感;再發送披甲人為奴,實際上,就是先剝奪人的一切權利,再放到苦寒極邊之地服苦役。奶奶的,還不如直接被一刀宰了清爽。古人被髮送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就是苦不避死、卻不得死這麼個苦逼的狀況。連人身關係都依附於主家披甲人府內,連個開戶口的權利都沒有。

那麼,披甲人又是個啥東東?披甲人是指後金在歷次征戰中,受降過來的兵士,有漢族、朝鮮族等民族之人。只要是後金打過的地區裡的民族,皆有可能被俘,成為披甲人。後金對付這些降軍,最好的去處,自然是送到寧古塔地區戍邊守境。所以在寧古塔這裡,等級是如此分層的,最低,“阿哈”,多為流放為奴之人,或因其他原因成奴之人充當;披甲人,二等公民;女真人,即滿八旗人,是這裡的統治階級。

從順冶年間起,便有不少的官員和將領以及罪人,因受罰而發配至寧古塔。舉幾個例子,比如鄭成功之父鄭芝龍及家屬;康熙年間的“平三藩”之後,三藩之部屬之全部;雍正年間,著名“文字獄”案,事主呂留良之3子呂宏中、6子呂甫中、7子呂立中等家屬及僕伇;以上提到的所有人均被遣戍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歷史上最後一個發送寧古塔的犯人,是光緒皇帝的堂兄、輔國公、輔國將軍的愛新覺羅·載瀾。因義和團事件,先被流放新疆,後轉發寧古塔。最後因民國大總統袁世凱不同意其歸京,而死於寧古塔。


穿越歷史的迷霧,檢視歷史的足跡,仰望歷史的輝煌,感懷歷史的滄桑。“劍雄品評文史經濟”與您同學同行,同喜同嘆。您的關注,是我奮筆疾書的動力,您的閱讀,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早在宋朝時期,中國的封建王朝基本上已經消除了奴隸的存在,而到了幾百年後,“我煌煌大清”,又重新將奴隸制撿了起來。在清宮辮子戲中,犯官們除了被砍頭,被處置的最多的方式大概就是“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了。



寧古塔是個地名,滿語的意思是六個,相傳是滿族的先祖兄弟六人曾在此居住,故稱寧古塔。寧古塔是滿清東北地區寧古塔將軍駐地。寧古塔將軍統領著黑龍江、吉林等廣大地區。在如今黑龍江省海林縣。清順治15年,清廷規定,攜仇誣告者流放寧古塔,從此寧古塔成為流放地。


而所謂“與披甲人為奴”,這個“披甲人”指的是不屬於旗丁的官兵。清朝八旗制度規定,“以旗統軍,以旗統民”,八旗平時的時候耕田打獵,而戰時,則披甲上陣。八旗的士兵按照身份的不同分為三種,即旗丁、披甲人、阿哈。旗丁是女真人,身份最高,披甲人一般是投降的東北少數民族,身份低於旗丁而高於阿哈,阿哈則是奴隸,一般都是漢人和朝鮮人,身份也最低。


鳶飛九天2018

先解釋一下兩個名詞,寧古塔和披甲人。

寧古塔:滿語數之六為寧古(ninggun),個為塔,所以寧古塔的意思是“六個”。相傳努爾哈赤曾祖父的六個兒子居住於此,便把此地叫做寧古塔,是愛新覺羅的龍興之地。

披甲人:努爾哈赤創八旗制度,將旗中之民分為三個等級,分別是旗丁、批甲人、阿哈。旗丁,就是女真族人,地位最高;阿哈,就是奴隸,從事苦力的外族人,地位最低;批甲人,投降的外族軍人,世代為清廷鎮守邊疆,地位比阿哈高點。


大家都看過《甄嬛傳》,甄嬛她爹就因為犯錯,導致全家被流放寧古塔。實際上,在清朝,流放寧古塔其實是一種比較嚴重是刑法。


  1. 寧古塔地處極北之地,氣候苦寒,環境惡劣。
  2. 寧古塔駐軍長期處於惡劣環境,難免心態失衡,對於這裡流放來的犯人百般折磨。

將犯人發配給寧古塔的披甲人,其實目的有兩個。

第一:對於犯人的懲罰。其理由已經在上面已經提到過,不再贅述。

第二:安撫披甲人。前面也說了,批甲人多為降卒,世代駐守在苦寒之地,時間一久,心態發生變化,很容易產生譁變。將一些犯人發與批甲人為奴,特別是女性犯人,能夠極大安撫批甲人的情緒。


因此,自清一朝,將犯人發配給寧古塔批甲人為奴,極為常見 ,本意還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