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皇帝總是稱自己為寡人呢?

蓮蓮問題達人

首先說一下,皇帝並不總稱自己為寡人,而是自稱為“朕”。



寡人意為寡德之人,是指在道德方面做得不夠的人,是古代君主、諸侯對自己的謙稱。與其差不多的自稱還有孤、予等,成語稱孤道寡、孤家寡人就跟這個有關。

在先秦時期,整個天下並沒有一個強大強權政府,而是一個鬆散的聯盟,聯盟首領上位實際上是權力的博弈,但是很多時候需要做表面功夫,比如公天下禪讓制的時候,德與能力都是選人標準,所謂“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


但是等進入家天下,這句話更響亮了,只不過宣傳方式轉變為竭力宣揚自己君主的德行,明明是世襲,偏要說是神授、德予。這種情況,在搶位的新天子身上最為普遍,每一個開國之君,都是少不了一番神話。

而有德的人,是不能大大方方接受尊稱的,你要謙虛,別人說你有德,你就算真的有德,也要謙虛推脫:“哪裡哪裡,沒有沒有”。

也就是自稱寡德之人。


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秦始皇自封皇帝,以示自己超過三皇五帝,既然是皇帝,自然要與過去的王、諸侯有所不同,於是秦始皇規定只有天子才能稱朕。過去那種是個人都能稱朕的情況就慢慢沒有了,而以後的皇帝也大多自稱朕,而不是寡人。

當然,也有一些皇帝在稱帝之前當的是王,自稱寡人習慣了,沒完全改口的,如劉邦當過漢王,自稱寡人,後來成了皇帝,他也有時候自稱寡人。這是少數情況,並不是普遍現象,所以“總”是不對的。


平沙趣說歷史

中國人講究謙虛禮讓,不像西方人那麼直接,當一個皇帝還要競選拉票,中國的皇帝都要左推右擋,幾次三番,然後才就皇帝位。

皇帝們這樣被人勸進,實際上是讓大家都表態支持,意思是自己的權利來源是大家公推的,是合法的。因為這個合法性,所以皇帝在行使起生殺予奪大權來才會理直氣壯。

三代以來,中國講究親親善恩,周公制定禮儀,以德治國。孔子對周公推崇備至,說: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個人的品德和道德被推上無上的高度,直到“天下唯有德者居之”。謙謙君子,要以王道行世。

(孟子見梁惠王)

寡人,即是寡德之人,意思是我的德行不夠,所以很多影視劇都會說:我有何德何能,怎麼敢稱孤道寡?

德行高深,是一個必要的條件,因此,中國人實際上特別喜歡欺騙自己,也糊弄老百姓。曹丕篡漢後說:我現在才知道古代的那些禪讓是怎麼一回事了。

因此,作為政治上的以退為進的手段,寡人的含義無非是告訴旁人:我自有自知之明,德行不足,不能登大位,是爾等非要我為之,那麼爾等也應接受我的約束。

中國自古有霸道、王道、帝道、皇道的說法。

“以力假仁者霸(道),以德行仁者王(道)”,以有為之道教化眾民,曰“帝道”。國不擾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民不敢帝力而自得其樂,曰“皇道”。

秦國實行變法,商鞅以霸道之術進獻給秦孝公,秦國由此成為了六國口中的虎狼之國。

人們當時有復古的思想,很盛行,因為很多人都認為春秋戰國時的戰亂都是因為沒有堅守周王朝的禮儀而生成的。這麼亂的天下,自稱寡德之人,不能以德治國,不能還天下一個天平盛世,在這個角度,也說的過去。

秦朝以法立國,先定了一個規矩,自稱:朕。但是春秋以來的固有印象不能片刻抹除,後世很多諸侯王,也都是自稱寡人。到了唐代後,寡人的稱呼也被收走了,普通老百姓也不準叫寡人了。

除了寡人是帝王的自稱在,還有“孤”的也比較多。孤用來指代帝王,其意義也與“寡人”相差不大。如孫權寫信給赤壁回來的曹操說: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一般而言,實力比較弱小的諸侯,會選用“孤”。後世的帝王,隨著中央集權程度的加深,皇帝們會越來越傾向於霸道。儒家為表,法家為裡。所以,不管是社會上的主流價值觀,還是皇帝本身的權利合法性來源,寡人的稱呼實際上都算是表達了一種態度。


而知而行

關於“寡人”一稱呼,通常的解釋如下:“寡人”有寡德之人的含義,即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秦始皇之前古代王侯自謙的稱呼,春秋戰國時期、漢朝和南北朝比較常用,之後君王多以“朕”自稱。中國古代尤其盛行“天人感應”、“以德配天”、“君權神授”的觀念,認為君主和諸侯的權位是上天賦予的,但是上天只會把天下授給有德行的人,為了不辜負上天以致失去權位,就不能失德,所以君王、諸侯王謙稱自己是“寡人”。另一稱呼“孤”的含義與寡人相近,因此多與寡人合稱“孤家寡人”。《左傳》中有言:“請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雖死亦無悔焉”。劉邦為漢王時,韓信為齊王時,隋煬帝為晉王時,後漢劉贇被迎立時,均自稱寡人,惟漢時尚多見,漢以後較少見。除此之外,古代士大夫和諸侯夫人也有自稱“寡人”的,比如《詩•邶風》中有“先君之恩,以勖寡人”,這裡的寡人便是衛莊公夫人莊姜的自稱。

不過,近些年來也有一些學者提出了其他觀點,認為“寡人”的確用於君王自稱,但就其在《左傳》之中的使用情況而言,是否屬於含“寡德”之意的自謙詞值得商榷。

同時,“寡人”這一詞的使用也不是隨意的,有其特定的使用場合,例如《左傳》中在諸侯與外國外交時自稱都使用“寡人”,凡是臣子在外交時都對外國稱自己的國君為“寡君”,但是在君臣對話中則不怎麼使用“寡人”自稱。根據外交場合的語境,此時的“寡人”若是少德之人的意思是說不通的,所以“寡人”在這裡更可能是表示國與國外交時諸侯特定身份等級的詞彙,而沒有什麼自謙少德的含義,也不是對下自稱的詞,寡德之人的含義很可能來自後代一些儒學大師的臆測。


國家人文歷史

寡人一詞是很簡單的。鰥夫寡婦,鰥為光棍,寡為寡婦。

古代曾經一個時期是由白種母系做主的時代,也就是西王母做主的時代。寡婦和鰥夫是指當時白種社會內部的狀態,沒有很固定的婚配,採取類似走婚的形式。所以最早的奴是性奴。是指為女性提供服務的男性。奴字甲骨文就是對準女性臀部作用力。



我甚至因此懷疑猶太的所謂安息日是女性停止性生活的日子,就是說七天裡有一天不接受走婚。七仙女嫁給九黎,到底是按黃種父系模式生活,還是按母系模式生活,不得而知,但安息日則說明一開始有按白種母系模式生活的可能。有一些民族存在白種母系民俗,比如爬姑娘樓、舅舅說了算。就可能是這個文化的遺留。中國人現在一提姓氏就是上古八大姓,其實那些基本都是母系姓,玉璧崇拜也是女性生殖器崇拜。尤其周代之後,王都稱陛下,很明顯是什麼意思。




國病


過去皇帝對自己的稱呼有的用寡人,有的用孤,有的用朕,這些稱呼是怎麼來的呢?其實在先秦時期,朕這個詞只是第一人稱代詞,就像是現代的我一樣,不分尊卑貴賤,每個人都可以稱朕。據史記記載,從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作出規定只有天子才能稱自己為朕。當然也有特殊情況。像皇太后這種重量級人物,有時也可以稱朕。

寡人這個稱呼往往也是君主獨有的稱呼,意思是寡德之人。君主們的謙稱,寡人的使用是有典故的,《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而已”,王侯自稱寡人,諸侯也自稱寡人,自從秦始皇建立了皇帝的制度之後歷代君主和諸侯夫人可以運用寡人,但是到了唐朝之後,寡人這個稱呼只能皇帝本人專用。


孤這個稱呼在古代也是諸侯和君王的自謙詞,剛開始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們之間平時稱為寡人,有凶事的時候就稱孤。後來慢慢的兩者變得沒有區別。
以上的幾種皇上的自稱,原本都不是皇上專有的代名詞。皇帝專用的自稱代名詞是“予一人”,“予一人”這個皇帝最正統的皇帝的自稱,皇帝在講話的時候很少使用,史書上也很少有記載


歷史的藍天空

寡人是一句自謙的說法,也就是寡德之人。在古代的時候講究以德治國,以德配天。這種稱呼在春秋戰國的時候比較常見,因為那個時候國家比較小,互相征伐,所以每個國王都有一種危機感,而且對待人才都是很歡迎的,遇到人才常常會自謙說寡人怎麼樣。意思就是我水平不好,你得過來幫我。也就是放低身段,禮賢下士的一句話。


所以你不要把寡人理解成現在的孤家寡人的寡,就像我們老百姓以前稱自己的老婆叫做賤內道理是一樣的,不是老婆賤,而是一種謙虛的說法,這是中國的一種文化習慣,現在年輕人很難理解,現在講究的是表現自己,自謙這兩個字已經很遠很遠了,可能字典裡也找不到了。唉

皇帝自稱寡人的並不多見,實際上稱自己為朕的是最常見的,或者稱自己為孤的。朕這個詞語的話,從秦始皇開始就成了皇帝專屬的用詞了。


知常容

從古代君王的稱呼,來看古代政治文化的發展!

首先,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了解和知道“寡人”這個稱呼的內涵及意義,以及“寡人”這個稱呼的適用場合與範圍。寡人是什麼意思?顧名思義“寡人”就如字面意思一樣是指“為寡德之人”,意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諸侯王對自己的謙稱。為什麼古代君主、諸侯要這樣謙稱自己呢?其實在中國古代講究“以德治國”,“以德配天”,就是說君主、諸侯王的權位是上天賦予的,但上天只會把權力給有德的人,君主、諸侯王如果失德就會失去尊貴的權位,而謙遜、謙遜也是一種德,所以古代君主、諸侯王就謙稱自己是“寡人”。


在漢朝到五代十國時期,有自稱為“寡人”的。例如:劉邦為漢王時,韓信為齊王時,隋煬帝為晉王時,後漢劉贇被迎立時,均自稱寡人,寡人這個稱呼在漢朝時比較多見,在漢朝以後就比較少見自稱“寡人”的了。

在我國古代,君主其實分為皇帝和國王兩種,皇帝從秦始皇開始,把原來每個人都能自稱的“朕”用於皇帝的專稱,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用。國王則不一樣,古代中國的國王(例如諸侯國王)不稱“朕”,而是稱“寡人”等等。但是到了唐朝以後就很少有君主自稱自己是“寡人”了。

以上為本文的全部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圍觀討論交流!


BM大嘴



其實寡人這個詞,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有,它是諸侯之間的謙稱。比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到了秦始皇時,秦始皇用“德過三皇,功蓋五帝”,自創了皇帝這個詞,他沿用了之前的說法,皇帝也自稱為寡人。

漢朝時,皇帝更多稱自己為“朕”。

到了三國時,曹操和孫權自稱為“孤”。南北朝時期自稱寡人或者孤的各佔一半,平分秋色。

到了唐代,皇帝更多的自稱為寡人。 到了元明清時,皇帝更多的自稱為“朕”。



【撰文:秉燭讀春秋】


秉燭讀春秋

古代皇帝都自稱“孤”、“寡人”、“朕”,可這些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8411634138320362457, "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629a000d4c09e8aab0b0\

用戶68708500

寡人即寡德之人,古代諸侯王對自己的謙稱。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天子分封諸侯,就是被天子認為有德的人,作為謙稱就是德行不夠。就像平常你夸人:“你好漂亮啊”,別人一般謙虛謙虛:“沒有沒有”。

春秋時期諸侯多稱寡人,戰國時諸侯相繼稱王,但是一直還是延續的寡人。周天子個人專屬的稱謂“予一人”。

嗟!爾萬方有眾,明聽予一人誥。

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只有天子才能稱朕。天子所以貴者,但以聞聲,群臣莫得見其面,故號曰朕。

所以一般皇帝不稱寡人,而是稱“朕”,寡人一般是諸侯王的自稱。也有諸侯王稱帝后,沒有改的就不奇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