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武烈河歷史

武烈河,灤河支流、古稱武列水,《熱河志》稱其為熱河。發源於燕山山脈七老圖山支脈南側的圍場縣道至溝,在承德市大石廟鎮雹神廟村匯入灤河。流域地處灤河中游左岸。地理座標在東經 117°42'~118°26' ,北緯 40°53'~41°42' 之間。河長 114 千米,流域總面積 2580 平方千米,河道平均坡降 10.8 ‟。流域涉及圍場、隆化、承德三縣和承德市雙橋區。

承德武烈河歷史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 年)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 年),建成了承德避暑山莊。同時,為山莊免受武烈河水的衝襲,沿山莊東側河右岸,陸續修築了 3.79 千米的清壩,分外壩和內壩,外壩即武烈河防洪壩。《承德府志》載:此壩"石七層,廣約丈許"。內壩又稱迎水壩,與外壩連在一起,外壩、內壩結構基本相同,所用石條長1.35 米,寬0.5 米,高0.48 米,壩的外層石條均用銀錠扣連接。經過歷年維修加固,此壩至今完美壯觀,仍是避暑山莊和承德市區的防洪安全保障。 武烈河流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並沒有建設灌溉工程。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才修建了一批小水庫、揚水點等小型水利工程,發展果樹灌溉。武烈河上游共建有二道灣水庫等小型水庫7 座,總蓄水庫容809 萬立方米。還興建了許多小型蓄引提工程,包括塘壩、引水渠道、提灌設施、截潛流設施、機電井等。農田實際灌溉面積5527 公頃,果樹灌溉均為提灌,灌溉面積2186 公頃。農業灌溉及農村生活用水量達8312 萬立方米。 為改善生態環境和發展旅遊業,自1988~2004 年底,先後在承德市區武烈河干流上修建了五道橡膠壩,形成了寬200 米,長5100 米的壯觀的連續水面,。五道壩總庫容723 萬立方米,水面面積82 萬平方米。橡膠壩在避暑山莊湖區水源補給,市容美化,擴充城市供水水源等方面發揮了顯著的作用。水域設有游泳池、遊船。到2005 年底,又建成了第六道橡壩。

承德武烈河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