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張魯為何如此厭惡劉備?

用戶63955486472

張魯在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中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他首先是一個軍閥,並且割據漢中,跟其他諸侯不一樣的是張魯建立的是政教合一的政權!
張魯據說很有來頭,他是張陵的孫子,張陵是五斗米教的第一代天師,而張魯繼承了這一地位,是五斗米教的第三代天師,同時據說他還是張良的十世孫!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的時候,張魯首先跟隨的是劉焉,得益於於張魯的母親和劉焉的關係,獲得劉焉的信任,劉焉就派張魯去攻打漢中,並截斷斜谷道,殺害朝廷使者,割據漢中。
劉焉在世的時候,張魯還算聽話,劉焉去世以後,他的兒子劉璋稱為益州之主,劉璋這個人能力不行,於是張露自行割據漢中,以五斗米道教化人民,建立了短暫的政教合一的割據政權。
位於中原地區的戰亂,而漢中地區則相對安定,所以有大量的群眾來到漢中,嗯,張璐就用五斗米道教化他們,張魯在漢中20多年,信徒眾多,成為一支不可輕視的割據勢力!

當然,張魯也曾經想到要稱王,但是他的手下勸他要做這個出頭鳥,招來禍患,你是張魯聽從意見,沒有稱王。



等到曹操來攻打漢中的時候,張魯的手下曾經勸張魯,要麼投降曹操,要麼西接劉備,張魯聽了這個建議之後,說出了那句著名的,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於是舉家投降了曹操!
至於說張魯和劉備有沒有過節,讓張魯這麼看不起劉備,史書中並沒有記載。但是從張魯的另一個身份是五斗米道的天師來看,張魯做這樣的選擇無疑是對的。
張魯投降曹操以後,攜帶大量的信眾來到長安,洛陽鄴城三地,利用曹操對張魯的優待,或明或暗的向社會的上層下層傳播五斗米道,經過曹魏時期和西進的發展,到東晉時,五斗米道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五斗米道的勢力已經擴展到了北方和中原地區,就連大書法家王羲之都是五斗米道的信眾!
而如果張魯到了劉備那裡,首先劉備的人比較少,第二,他的地盤太小,難免受到劉備的猜疑,五斗米道的傳播也就無從說起了!

歷史百家爭鳴

張魯投降曹操、對劉備的招攬不屑一顧的原因不在於人品,而在於兩者對五斗米教的態度。張魯不僅僅是漢中的統治者,他更是整個五斗米教的教主,是第三代天師。張魯投降曹操的原因是“本欲歸命國家 ”,問題是張魯本人是東漢和曹操的忠臣嗎?張魯在公元191年前後平定漢中,建立割據政權,對東漢政府可算不上忠誠。如果是張魯一直就崇拜曹老闆,那他為何據守陽平關?答案還張魯的教主身份上,他所謂的國家更可能是信眾的“神國”。張魯的信眾不但聚集在漢中,更在巴蜀大地有眾多的信徒,他統治集團的核心就出自巴郡。

在張魯和劉璋的多次戰爭中,儘管劉璋的地盤更大、兵力更多,卻始終奈何不了張魯,相反在巴郡等地不斷損兵折將、丟失地盤,奧妙就在於此。張魯要考慮的不但是自己的地盤,更重要的還是自己的宗教的流動資產——信眾。曹操打破漢中門戶後,開始招攬張魯,雙方有了私下的接觸。同時劉備也伸出了橄欖枝,但劉備和諸葛亮出於更好統治巴蜀的目的對張魯手下的五斗米教徒進行了大規模的打擊。諸葛亮也是法家的信徒,對五斗米教這種組織深惡痛絕,在劉備去世後他一直執行這種政策,孔明要是看到自己在戲劇中是道士形象估計會很生氣的。諸葛亮的做法很有成效,以至於到蜀漢中期,東吳的道教信徒已經在蜀漢找不到自己的“同志”了。

和劉備相比,曹操就不那麼“可惡”了。雖然曹老闆也鎮壓過黃巾起義,但曹老闆在青州收容過信奉“太平道”的青州軍,在冀州收容過和袁紹長期作戰的黃巾軍勢力黑山張燕(黑山軍和黃巾軍關係密切,幾大巨頭都是黃巾軍出身)。曹老闆讓五斗米教遷往長安洛陽等地,客觀上擴大了五斗米教的影響。根據現代的考古我們知道曹老闆的太監祖父曹騰也信奉道教,曹老闆本人的著作中也有不少黃老思想。更重要的是曹老闆的家族需要變天,需要五斗米教在民間大造聲勢。而劉備、諸葛亮卻把漢家天下分崩離析的禍首看作是五斗米教等勢力,對“變天”的讖緯之說深惡痛絕。因此張魯才選擇了曹老闆,因為曹老闆的出價更高。曹老闆立馬封他為僅次於三公的“鎮南將軍”,實封萬戶侯,五子皆為列侯,曹家還和張魯成了兒女親家。這些封賞大大超出了荀彧等功臣的封賞,也超過了張繡、張燕等投降勢力的封賞,曹老闆的用意就是就是利用張魯的宗教影響力為以後的改天換地背書。在曹丕篡奪東漢時,張魯已死,但他的當年的親信閻圃等人都出了大力。


冷兵器研究所

先來看看張魯是何許人也。

張魯,字公祺,東漢末年割據漢中一帶的軍閥,據傳是西漢留侯張良的十世孫、道教創立人張道陵之孫。張魯雄據漢中近三十年,後期歸順曹操,官拜鎮南將軍,封閬中侯,食邑萬戶。

看似與劉備無交集的一個人,他與劉備又如何結下樑子的呢,為何口出此言?原因如下:

張魯曾受到劉焉的重用。而劉焉是劉璋的父親,後來張魯起兵反叛了劉璋,劉璋為此殺了張魯留在益州的母親和弟弟,殺母之仇令張魯對劉璋恨之入骨。

這段仇恨本來跟劉備是沒有任何關係的,但是張魯屢次攻打益州,弄得劉璋好不惱火,於是聽從部下建議請劉邦來支援。

劉備答應劉璋的請求,於是以劉璋的名義來打張魯,在這場戰鬥中,原本毫不相識的兩人成了敵對雙方,

張魯當然對劉邦沒好感啦。

其次,劉備進入蜀地不久後便速度攻下益州,張魯不得已投降,但在劉備麾下,受到了劉備部下劉璋舊臣的排擠,張魯挺憋屈,再加上後來劉備又策反了張魯的老部下馬超,而且重用馬超,令張魯心裡超級不爽,甚至有些耿耿於懷。

還有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張魯打心眼裡看不起劉備。相對於劉備的織蓆販履之徒出身,張魯則是出身名門,道教第三代傳人,家庭背景深厚。這樣高大上的出身,自然不會將劉備放在眼裡。

張魯說這句話的用意還有個可能就是向曹操表忠心。在劉邦與曹操的實力兩相權衡之後,張魯覺得曹操的實力要更雄厚一些。因此,在與曹魏的戰鬥失敗後,張魯選擇了歸順曹操,為了表達自己對曹操的忠心,說出了這句獻殷勤的話。


有書博物館

首先要明白張魯不僅是漢中的實際控制者,更是張天師的後人,五斗米教的第三代天師。

五斗米教是在巴蜀成立起來的宗教,以道家思想為主體,並逐漸傳播到了漢中。其傳播形式,與張角的太平教三十六方類似,入教者必須繳納五斗米。

劉備建立的蜀漢是一個外來政權,並沒有得到巴蜀地區地方權貴的支持。其領導主體是以荊襄人士為主,加上一部分劉備河北老家的人。

劉備對巴蜀地區的地方人士採取了打壓和不信任態度,同樣對無鬥米教也是如此。身為五斗米教的領袖張魯感同身受,就對劉備產生了很大的敵意,並採取的不合作的態度。

相反曹操則對張魯和他的宗教採取了極大的歡迎和寬容態度,這一點讓張魯大為感動。

在劉備攻取漢中以後,曹操更是讓張魯把五斗米教傳向了陝西和河南河北地區。

相對於劉備對五斗米教的打壓態度,曹操對宗教的寬容更讓張魯感到信服。

當然曹操也是希望藉助宗教的力量,來對付東漢政權的衛道士老臣們。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曹操非常重視張魯,並和他結成了姻親。

在曹丕稱帝的時候,五斗米教的教徒和教主,都起到了非常大的幫助作用。

張魯投向曹操並不是什麼道德原則問題,而是利益問題。

作為五斗米教的教主,張魯自然希望自己的宗教能發揚光大,發展更多的信徒,擁有更大的勢力。

而劉備在四川對宗教的打壓,包括後來的諸葛亮治蜀,才去的也是法家路線,對不同政見者給予沉重打擊,這些都讓張魯失去了根據地和廣大信徒,這是張魯絕對無法容忍的。

曹操則控制了當時天下的大多數地盤,能為張魯的宗教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兩人之間都有相互藉助的地方,很容易就共同目標達成一致。在共同目標之下,各取所需。

這才是張魯喜歡曹操,厭惡劉備的根本原因。


新知傳習閣

此語出自《華陽國志·巴中志》,公元215年,曹操親率十萬大軍征伐漢中,大軍抵達陽平關後,時割據漢中的張魯無法抵抗,逃往巴中。當時已經佔據益州的劉備接受黃權的意見,以黃權為護軍率部準備迎接,而張魯的軍曹閻圃勸張魯北降曹操:“協助以成大事,應該附託曹操;如果不這樣,就西結劉備來歸附。”張魯憤怒的說道:“我寧願為曹公的附屬,也不為劉備的座上客!”於是率部投降曹操。

劉備做了什麼另張魯痛恨之事,才至張魯甘為人奴不做爾客呢?話還得從張魯張公祺的另一個身份---五斗米道教主說起,張魯的祖父張道陵(原名張陵)在蜀中的鶴鳴山創建五斗米道,並自稱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此後開始傳道收徒,因受道者需出五斗米,故稱為五斗米道,而朝廷稱其為“米賊”。漢桓帝時張道陵“飛昇”,據傳當時教主是123歲,教眾稱其為“祖天師”。張道陵“飛昇”後,他兒子也就是張魯的父親張衡同志毅然接過重擔,成為五斗米道第二代天師。直到公元179年,張衡“飛昇”後,兒子張魯順理成章成為第三代天師。

那一個區域性的“神教”是如何割據漢中的呢?這裡就不得不提劉璋的爸比時任益州牧皇族劉焉,張魯是怎麼搭上皇族劉焉的呢?是靠他的神婆母親,張魯的母親“有少容,兼挾鬼道”,經常往來於當時益州牧劉焉家,因此通過其母與劉焉家的關係,得到信任。公元191年,劉焉任命張魯為督義司馬,率領部眾與別部司馬張修攻打漢中太守蘇固。攻佔漢中後張修殺蘇固張魯又殺張修(亂),並奪其兵眾。並在劉焉授意下,截斷斜谷道,殺朝廷使者,而劉焉以米賊作亂阻隔交通為由,從此中斷與朝廷的聯絡,完成割據一方的大業,而張魯在正式成為官方口中的“米賊”也成了漢中的實際控制者,

張魯在漢中建立了自己的教政合一的獨特行政體系,自號“師君”,即為五斗米道最高首領,又為最高行政長官。初入道的稱“鬼卒”;入道已久,並篤信其道者則號“祭酒”,負責統領部眾,領眾多者稱“治頭大祭酒”。祭酒與鬼卒在道內地位平等,沒有貴賤之別,頗有些民主作風。連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都說:“漢中有個張魯,他搞過吃飯不要錢,凡是過路人,在飯鋪吃飯吃肉都不要錢。他搞了三十年,人們都高興那個制度,這有種社會主義的作風,我們的社會主義由來已久了”。益州和漢中的這種平衡直到劉焉病亡劉璋繼位,劉璋繼位後厭煩張魯在漢中的權勢,遂以不服調遣為由殺了張魯的母親和弟弟,至此張魯和劉璋和益州官僚集團就結下了“血仇”。

按說這些和劉備沒啥關係,但壞就壞在劉備入蜀後益州官場幾乎全部倒戈,在張魯看來除了“備和璋”的區別,益州還是那個有著“血仇”的益州,而且劉備招納了張魯的另一個仇人“反骨仔”馬超。所以張魯說出那番話也就順理成章了。


周先生談古論今

文人有一種可憐又可悲心裡,那就是同情弱者,鄙視強者,原因是大部分文人往往難以融入主流社會,自身被邊緣化的緣故。春秋時期,中原各國以儒家價值作為立國思想,可是朝廷上難見儒家大佬影子。漢武帝時期,鹽鐵大辯論很有名,董仲舒這派很受皇帝看重,可是主宰朝廷的還是御史派。看曹操劉備誰得人心,看曹操和劉備朝廷上人才就知道了,曹操這邊可謂人才濟濟,後世評論曹操多麼多麼狡猾,難道當時這些人才都是笨蛋嗎?甘心跟隨曹操。相反,劉備這邊除了一個諸葛亮,竟然沒有人才可用。徐庶名義上說曹操扣押自己老母,誰知道這不是徐庶離開劉備的藉口?一個龐統,一戰斃命,這樣大神級人物竟然如此不堪?就是龐統看不出危險,諸葛亮也看不出,竟然讓龐統去死?看劉備這樣無人才可用,兩個原因,一是劉備不堪扶持,二是諸葛妒才。


閒人老徐

這句話源自《華陽國志·巴中志》,《三國志》並沒有記載。其實多年之後,譙周也給劉禪說過類似的話。簡明扼要的說就是:抱大腿要撿粗的抱。


鄧艾大軍兵臨成都,蜀後主召集群臣商議。有人說棄城投奔東吳,譙周卻說:“自古以來,大能吞小,此數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則魏能並吳,吳不能並魏明矣。等為小稱臣,孰與為大?再辱之恥,何與一辱?”

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自古以來,都是大國吞併小國。所以魏國肯定能夠吞併吳國,而吳國卻不能吞併魏國,這是明擺的事。與其向弱小的吳國稱臣,不如向強大的魏國稱臣。投降吳國,我們要丟一次臉。待吳國再被魏國所滅,我們還要再投降一次,再丟一次臉。與其丟兩次臉,不如投降曹魏,丟一次臉就夠了。

曹操把張魯打得屁股尿流,曹軍的厲害,張魯是見識過的。曹操強劉備弱,弱智都看得出來。投降劉備,他能給自己什麼?若劉備再被曹操擊敗,自己還得再投降曹操。與其投降兩次,還不如直接投降曹操拉倒。




再者,曹操是漢丞相,不管天子是不是傀儡,曹操終究代表了正統。而劉備是個啥?一個編草鞋,靠著偷襲劉璋霸佔益州的軍閥而已。

劉備拿了劉璋的錢糧和軍隊,卻不幫忙辦事,反而把劉璋的益州給奪了。張魯又不是傻子,如果他和劉備聯合擊敗曹操,自己肯定和劉璋一樣。地盤和兵馬也一定會被劉備奪去。與其屈辱與人,不如投降朝廷,還能保留一點面子。


Mer86

我從初中看三國演義。看了十來遍。我們班同學都喜歡蜀漢劉備。什麼劉關張,趙雲,諸葛。唯獨我喜歡曹操。曹操靠自己能力,一點點戰勝周邊強敵,逐漸統一北方。劉備,靠臉皮厚。開始想搶劉表的地盤,後來借了荊州,說借不還,去了巴蜀,終於搶了同為劉氏的巴蜀。現在看,不就是一個老賴嘛?還對自己人下手,什麼恢復漢室,都是騙人的。曹丕當皇帝,怎麼也是禪讓得來的,至少名正言順。劉備呢?自己稱的。你既然恢復漢室,怎麼還自己稱帝?不是應該找漢獻帝來當皇帝嗎?至少也是漢獻帝子孫吧?


小書童54

說天下大事兒,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講究一個做高不做低。什麼意思呢?就是有一家公司請你去當老總,另一家公司請你當保潔,你去哪家呢?


有的小夥伴說:“誰給錢多我去誰家!”好吧,你贏了!那假設是在一切平等的條件下,官大官小你會怎麼選擇?


又有小夥伴說:“我選擇官小的,因為官大責任大,太累!”


“保安同志,我與這位小夥伴無法溝通,請把他拉出去斬首!”


不開玩笑了。一般我們的理想就是“職位高、待遇好。”


但是在三國時期有一個叫張魯的人,寧可去魏國曹操那裡做小奴也不去劉備那裡做重臣,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張魯,字公祺,東漢末年割據漢中的一個軍閥,有傳聞說他是張良的後代、道教創始人的孫子,那也是牛氣沖天的人物。



而且在三國關係中他一開始和劉備本來就沒什麼交集,但是後來怎麼結下樑子了呢?


這得從以下三方面說起。


第一:張魯原是劉焉手下,劉焉是劉璋的父親。


在劉焉百年之後,張魯反了劉璋,劉璋一怒之下把這匹“白眼狼”的母親和弟弟給殺了。


張魯因殺母之仇對劉璋恨之入骨,遂多次攻打益州。


劉璋煩的不得了於是聽部下納諫請劉備幫忙。



劉備答應幫助劉璋,借劉璋之名打張魯,這使得本來沒有任何交集的兩個人就結了仇。


第二:劉備入蜀之後不久就攻下益州,這也算間接幫助張魯出氣了。


張魯就沒有負隅頑抗,直接投降了。但是在劉備麾下受到了劉璋舊將們的排擠,張魯十分不爽。


後來張魯的一個老部下—馬超也被策反成五虎上將之一了,張魯就愈加記恨劉備了。



第三:張魯是道家創始人的孫子,本來從身份上來說就高出劉備幾等。


你劉備就是一個編織蓆子、販賣草鞋的販子,怎麼可能入得了道教第三代傳人,出身名門的張魯法眼呢!


除了以上三點,結合現在社會上的普遍求職現象來看,張魯也是識時務者。


他權衡曹劉兩家的總體實力,感覺魏國曹操更勝一籌,所以過去表表忠心也是未嘗不可的。


有書

張魯在漢中是政教合一的政權。張魯是第三代張天師,亂世時候道士下山救民,漢中是當時亂世中唯一一個和平穩定的地區,老百姓紛紛來投靠,只要你拿出五斗米,就是他的門徒。張魯始終對劉備集團一統天下的能力抱有懷疑,要想把正統道教推廣到全國只能夠投曹操,畢竟天子也在曹操那裡。張魯和太平道張角等人不一樣,一個是匡扶世人,一個是唯恐天下不亂煽動世人實現自己政治野心。而張魯的作法是成功的,中國幾千年歷史到現在唯一萬世一系的只有張魯家和孔子家。歷代張天師都和衍聖公一樣由皇帝冊封,蔣校長退出大陸的時候,帶去臺灣的人當中有三個人代表中國傳統文化,一個就是龍虎山張天師,三國張魯的嫡系六十多代子孫,張天師法器劍,印,幡,有這三樣在,按宗教說法道士作法的符咒才有效果,而且可以號令全球道教信徒,現在還是在臺灣。另外帶去的兩個一個是孔家衍聖公,一個是蒙古佛教活佛。中國傳統文化釋道儒三大代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